新生代 Cenozoic era, Cainozoic era 由John Phillips命名(1841)的地质年代最后的大代。哺乳类动物处于极盛,所以也称为哺乳类时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从前到后又分为古新、始新、渐新、中新、上新等五世。第四纪分为更新世(最新世)和全新世(现世)。本代的年数推算距今为6,500万年到6,700万年前。人类的发展在第四纪,年数估算为200万年,在高纬度 ...
新霉素 B neomycinB 由放线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的抗菌素。与链霉素相似,对结核菌和其它细菌具有抗菌作用。作用机理也相类似,与细菌30S核糖体结合,使mRNA发生解读错误,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
新口动物 Deuterostomia 亦称后口动物。系成体的口不是来源于原口,而另由口道形成,肛门形成于原口或其附近的原肠体腔动物的总称。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有须动物、原索动物、脊椎动物等各门均包括在内。与原口动物相对应。 ...
新拉马克主义 neo-Lamarckism 由帕卡德(A. S. Packard)创造的,作为发展拉马克学说所提出的进化学说的总称。在十九世纪进化论确立之后,法国、美国形成了这一强有力的学派。这个学派以获得性遗传的主张为中心,但是拉马克学说本身包含有多种要素,所以新拉马克学派的学者中间也有各种见解。例如科普(E.D.Cope)认为生物体具有其固有的作为进化原动力的生长力(gr-owth for ...
新(地理)区 Neogaean realm 为动物地理区的三大单位之一。是指南美大陆地区,与北地理区和南地理区相对应。北部以克利布过渡带连接北界。新界是从中生代末期经过新生代由于与其他大陆隔离程度大,因此动物区系的特异性很强,是由新热带区、新热带亚区的一区和一亚区构成。新热带亚区还区分为亚马逊河地区(Amazoni-an province)、东巴西地区(East Brazilian p-rov ...
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魏斯曼(A.Weismann)仅强调达尔文学说中的生存斗争原理(参见自然选择万能),对有关达尔文的变异及其遗传的理论进行了修改,也就是在他的种质论(种质为独立的和连续的思想)的基础上,对获得性遗传,也就是说对拉马克学说的精髓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就是新达尔文主义。但现代的自然选择学说,从其观念的发展来看,也可以叫做新达尔文主义,而现在则主要是指此而言。 ...
新出 Neuentfaltung 在植物的再生(狭义)中是指以下两种情况:(1)在把植物的某一器官切除时,代替它的是由若干已存在的原基发育起来的新器宫。例如把高等植物的顶芽或发育中的枝条切除,则腋芽便能很好地发育起来。另外,把茎和枝条的一部分(接穗,插条)置于适当的条件下,腋芽就能生长发育;(2)再生器官没有原基,但通过其他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器官时,也称为新生。插条的发根或秋海棠叶 ...
新城疫病毒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属于副粘病毒属,最早由多伊尔(T.M.Doyle)于1927年所记载。缩写NDV。在直径为150—200毫微米的质粒中含有分子量是7.8×106的 RNA。质粒内具有RNA聚合酶,而在包膜上存在有神经氨(糖)酸苷酶。它是鸡新城疫的病原体,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痉挛和麻痹等,死亡率很高。对其他禽类也能引起致死性病变,也可引起人的结膜 ...
新北亚区 Nearctic subregion 在北陆界中属于全北区的动物地理亚区之一,包括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南面在墨西哥高原与加勒比亚区相接,北面在北纬50°附近与北极亚区相接。动物区系中叉角羚(Antilocapra)和岩狸科是固有的种类,而马、骆驼也认为是本亚区出现的,但后来却没有了。哺乳类和鸟类有2/3是固有种,爬行类的毒蜥科,两栖类的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钝口螈 ...
新变态 neometaboly 见于昆虫的半翅目、同翅目及缨翅目,是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特殊类型。翅原基在末期若虫才开始在外部出现,就这一点表现它是向完全变态演变的。细分为同变态、再变态、副变态、异变态。最末期若虫除了同变态、再变态不取食以外,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也是不动的,这示意蛹的起源。因此把它称为拟蛹,同时也有把新变态称为拟蛹变态的。此外在其他的不完全变态里有的把若虫一词,只是指最末期,而在此之 ...
辛酸 caprylic acid CH3(CH2)6COOH,一种脂肪酸。除在奶油、椰子油、羊毛脂等油脂类中以甘油酯存在外,另在葡萄酒中是作为酯而存在的。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kluyveri)中辛酸从乙酰辅酶A转移得到辅酶A生成辛酰辅酶A。另外可在牛肝线粒体(低级脂肪酸活化酶)及猪肝线粒体(高级脂肪酸活化酶)的作用下而活化,形成辛酰辅酶A,进入β氧化。 ...
锌 zinc Zn,原子量为65.4,是微量元素之一。高等植物缺乏锌时,叶子呈现病斑,其特征是斑点超出叶脉之间的界限而达到次级叶脉,最后甚至达到主脉。此外,菌类即使在正常生长发育中,锌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例子很多。 锌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细胞中,但含量微少,它存在于核仁内,认为是与细胞分裂有关。在蛇毒、胰岛素中也含有锌,而作为乙醇脱氢酶、碳酸脱氢酶、尿酸酶以及各种肽酶等酶的金属成分也是很重要 ...
辛德毕斯病毒 Sindbis virus 属虫媒病毒(披盖病毒)A群(=∝病毒)。是泰勒(R.M Taylor)于1955年分离出此病毒。它具有包膜,在直径80—70毫微米的病毒粒子中,含分子量3.9—4.5×106的RNA。在抗原方面与西方马脑脊髓炎病毒有亲缘关系;可引起小鼠的肌炎和脑炎;还能引起人体发烧。从埃及和南非地方的鸟类中可分离出此种病毒,认为是由库蚊属的小(形)赤家蚊(Culex ...
心脏神经节 cardiac ganglion 指在心脏中的神经节。已经了解,在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中存在神经节。在脊椎动物心壁上所看到的小神经节,与心脏的自律性活动无关,实际作用尚不清楚。剑尾类、十脚类、等脚类的心脏神经节于是由许多神经节细胞链构成的,并沿心壁的正中线走行。这种神经节通过活动电位来引起周期性的自发兴奋,这种兴奋传到心肌后,便引起周期性的心脏搏动。所以,心脏神经节 ...
心脏神经 cardiac nerve 指支配心脏活动的末梢神经。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的心脏,分布有迷走神经的分支和从颈部、胸部交感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的分支,它们分别作为抑制和兴奋的神经,通过两者的相互拮抗作用以调节心脏的活动机能(鱼类中有的缺乏交感神经)。有的种类(如狗、蛙等),这两种神经纤维合在一起,形成迷走交感神经(nervus vagosympathicus),心肌神经的作用:(1)周 ...
心脏 heart 循环系统(血管系)的中枢器官。是使血管中血液流动的肌性的囊状结构。将覆盖在心脏内腔表面的内皮细胞层。及与其相连的结缔组织层合称心内膜(endocardium)中层的厚肌肉层称心肌层(myoc-ardium),包围心脏外表面的中胚层性的膜(和内脏上皮、浆膜为同一结构)称心外膜(epicardium)。心外膜在心脏的上端反折回来,进而从外面包围心脏,形成心包。心包和心外膜之间的空 ...
心脏及射 cardiac reflex 通过传出性心脏神经对心脏功能调节变化的反射。脊椎动物的心脏抑制性反射有以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为传入径路的颈动脉窦反射和主动脉弓反射。例如,当动脉血压过度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等处的压力感受器引起反射,而使迷走神经中枢的紧张增强,致使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引起血压降低。与此相反,具有促进性作用的心脏反射有朋氏反射(Bainbridge refl ...
心脏搏动(心搏) heart beat 亦称心脏跳动。是指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运动。心肌的正常活动,是靠心脏泵作用的动力。心脏的泵机制与心脏的解剖学、形态学差异有关,随着动物种类的不同有各种差异。人类等高级脊椎动物的心脏搏动,是从整个心脏舒张起,左、右两心房几乎同时收缩,在舒张期流入心室的血液之上进一步将心房内的血液送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急剧升高,于是推动左、右房室瓣关闭。但在心室 ...
心脏颤动 fibrillation of heart 广义的心脏颤动,指心脏的每个部分缺乏协调性而发生的细小频繁的收缩。狭义的心脏颤动,仅指跳动频率每分钟300—600次或500—1000次左右的心室细动。而每分钟跳动170-300次左右的则称为扑动(flutter,德Flattern)。无论扑动或颤动,既可出现在心房,也可出现在心室。在人类如果出现心室细动时,将导致血液不能循环而死(猫、免有 ...
心音 heart sound 随着心脏搏动而产生的声音。用听诊器可以听到。把描记的心音曲线(phonocardiogram)与同时记录的心电图、脉搏曲线等进行比较分析,能区分出四种心音。第一心音是由心室收缩时产生的振动而引起的,它由四个成分组成。第二心音是由于动脉瓣关闭时的振动而来,是由四个成分组成。第三心音多在青年人中产生,认为是由于心室壁扩张时的振动而引起的,第四心音可称为心房音(au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