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电解质溶液中所含第i种离子的克分子浓度为ci,电荷为zi,则把(1/2)∑cizi2叫做离子强度。稀薄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是离子强度的函数,与电解质的种类无关。以各种盐溶液为溶剂作比较时,常常将离子强度固定。 ...
动物为保持体液的一定渗透浓度(等渗透性动物),建立水分平衡和离子平衡是必要的。对后者所进行的调节称离子调节。淡水动物离子调节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防止离子从体表散失,另一方面是靠排泄器官对离子的再吸收,以及通过体表对离子的摄取。催乳素可以使淡水鱼从鳃失去的离子减少,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能促进肾小管及体表对一价离子的吸收。甲壳类的脑、神经节的神经分泌物也可提高对一价离子的吸收。海洋脊椎动物因体液离子浓 ...
指溶于膜的脂质内具有使离子容易透过膜的抗菌物质。例如,从放线菌中得到了一些抗菌物质,在线粒体中能以10-9M这样低的浓度,引起能量共轭的碱金属离子的蓄积,并可使由磷脂组成的人工膜的电导率显著增高。普雷斯曼(B.C.Pressman,1968)认为,离子通透载体可分为以下三类:缬氨霉素型,聚乙烯的尼日利亚菌素型和环状多肽的丙甲菌素型。它们都具有环状结构,而且氧原子都朝向内侧排列,由于它与阳离子之 ...
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来说明神经、肌肉等兴奋性细胞中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的理论。由于很重视Na 对兴奋的作用,所以也称钠学说。这个学说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的事实:(1)Na 、K 、Cl-等离子在细胞内外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2)在增加细胞外液的K 浓度时,静息电位减少。(3)减少细胞外液的Na 浓度时,则动作电位的振幅降低,当Na 浓度为1/10时,振幅降低58毫伏等。其次根据在乌贼巨大轴突上用箱 ...
指与K 、Na 、Ca2 及Mg2 等离子形成脂溶性复合物,溶入膜中起运输离子作用的分子量为200—2000的一些化学物质。例如从放线菌提取的抗生素,于10-9M的低浓度下,在线粒体内可与能量偶联而蓄积金属离子。从运输方式看,可分为起运输离子载体作用的载体型和在膜上形成使离子透过的穴管道型二种。载体型分为中性离子载体和具有羧酸的羧基离子载体二种。作为前者的代表的环状缩肽类的巴龙霉素,对着分子内腔, ...
在通过生物膜的离子转运中有主动的(主动性转运)和被动的(被动转运)两种情况。被动的离子移动服从于化学电势梯度。某种离子j μj°是标准状态下的化学电势,Cj、rj、zj,Ψ表示离子浓度、电荷、电位(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细胞内外化学电势相等时,不发生离子的净移动。用Cij、Cj°表示在这种平衡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通过膜细胞内外所产生的电位差为△Ψ,称此为离子 ...
为肉果的一种,是花托发达包裹子房的果实。以梨科(Pomaceae)的果实为例。受精后,花托肥大生长,包裹离生心皮和花柱的一部分,后来花托进一步发育转变成为多汁的果肉。因为有心皮以外的组织参与果实的组成,所以也是假果的一种。原来这一类果实被认为是合生心皮,但在除去花托后,则各心皮所形成的小室是各自分离的,花柱虽也是集中成为束状,但却是分离的,因此认为属于离生心皮是正确的。苹果是在花柄的顶端着生果 ...
指多数雌性小白鼠在同一容器内饲育时所出现的发情延迟现象。是李氏和波特氏(S.Van der Lee和L.M.Boot)1956年发现的。此种效应可随小白鼠的种系、容器的面积以及雌鼠的数目而不同,有时能出现长期不发情或假妊娠,有时只是发情期延长数日。推测可能是由于雌性所分泌的信息素(phero-mone)抑制了促性腺素分泌的结果,但尚不肯定。 ...
百合科藜芦属的Veratrum salbadilla的种子中所含生物碱的混合物。含有结晶藜芦碱(cevadin),藜芦汀(veratridin)。对横纹肌即使极微量,也可呈现特殊作用。将横纹肌浸于含0.0001%藜芦素的任氏液数分钟后进行刺激时,收缩可大致正常而迅速发生,但以后的缓解则需要极长的时间,而且中间曾经一度弛缓了的可再缓慢地收缩起来。给动物注射,可引起动物强直样的姿势,对心脏也可使扩张缓 ...
网膜受照射的面积越大,则引起亮度感觉所必需的光刺激强度阈,即光感阈越低。照射而积(A)与光强(I)间,一般有这样的关系:IAk=常数。在中央凹及其周围极窄范围内,k=1,这一关系是由里科(A.Ricco,1877)所确定的,故称此为里科定律。但若照射面积增大,则k渐趋近1/2〔派珀(Piper)定律〕。这些定律的网膜生理机制虽还不清楚,但首先可以考虑的也许是网膜神经单元间的空间综合(spatial ...
节肢动物口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1)在昆虫系存在于小颚的后方。是头部最后方的附属肢,原来曾是左右1对的,以后发展在中央线上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是由与头部直接关节的后颏(postmentum)。有的分为亚颏(prementum)构成,后者更分有侧唇舌(paraglossa)。中唇舌(glossa)和下唇须。 (2)甲壳类的下唇构成与上唇相对的前后壁,它只是头部腹面皮肤的突起,而不是头部附肢。 ...
昆虫自下唇生出的小突起,基节称为担唇须节(palpiger),原形为3节(直翅目等),而分节多数退化。吸收型口器则伸长而参加喙的组成。也有起嗅觉器官作用的。 ...
(1)亦称为腮腺或壳腺。〔2〕在昆虫的口器腺中,开口于下颚附近的腺体的总称。在跳虫、蝽蟓,蜉蝣、蜂类的幼虫可以看到。多数是小的,但某种天牛幼虫则显著发达。主要功能为分泌润滑口器运动的液体,但也有具毒腺作用的。 ...
脊椎动物中脑导水管始端背侧(后连合腹侧)的脑室上衣层的局部肥厚部。这个部分的细胞具有神经分泌机能,分泌物在脑室内游离,形成无结构的称为赖氏纤维的凝块,从脊髓的中心管内后行达到终室。历来认为是个谜的的器官,后来认为脑室室管膜细胞的分泌活动是神经分泌活动的先驱现象。根据这种设想,虽然进行机能的探素,但结果没有进展,该器官依然处于不解的状态。 ...
下颔内面沿齿槽缘所出现的特殊的骨隆起。一般见于犬齿与臼齿之间,这种隆起,以半球形的为多(德globulare Form)但在大臼齿上出现的则以纵走的皱状者为多(德striāre Form)。一般在白人及黑人几乎都没有。类蒙古系人种特别是爱斯基摩人多有发现。石器时代的日本人也常常可见到,但现代的日本人却非常少见。在北京人类发现此隆起的频度很高,并且有的很发达,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北京人类为类蒙古系人 ...
主要是在鸟类发生初期,原条形成以前,在胚盘层分为上下二层的时期,其下面的一层称为下胚层。当原条已有某种程度的形成,胚层的性质已经明确时,这层就称为内胚层。推测下层对上层形成原条过程可能具有因果的作用关系。从前认为下层是卵裂形成的胚盘层细胞的一部分逐渐向下方集聚形成的,与表面残留的上层能够分离,但最近也有这样的说法,即细胞是从胚盘层后缘经过其下面向前方移动所形成的。 ...
(1)在茎的表皮下呈环状或成群地排成一至数排的厚壁纤维层,是机械组织的一种。常常与多层表皮的内层相混淆,因为下皮来源于皮层,从发生学上来看是完全不同的。 (2)指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的表皮细胞层,为单层上皮,此细胞层是在外面角质层的下面,亦称为真皮,但与脊椎动物起源于中胚层的真皮不同,它是起源于外胚层。 ...
(1)下子叶部为高等植物的胚性器官,从子叶着生处以下生出的最初茎的部分。下边经过茎根过渡区与幼根相连。两者从外部形态方面根据有无黑色色素沉着(柿的胚根为蓝黑色)、梭的存在(菜豆)、粗细不同(小豆的胚根急剧变细)等往往可以区别。而子叶上部的茎性器官则称为上胚轴。 (2)指胚胎上假想的轴。最初设想在胚轴的时期可随动物种类而有快有慢,并且是由卵的构造来决定的。在未受精卵已经有左右对称的头足类和昆虫 ...
在脊椎动物的胚胎,纵走于脊索和消化管之间的起原于内胚层的细胞索,以后退化消失。鱼类和两栖类,从头部直到尾部都存在下索,但爬行类、鸟类,仅在体前方出现有痕迹性的下索,至于哺乳类是否有下索尚未肯定。 ...
为与弗留格(E.F.W.pflüger)收缩法则有关的用语。与上向流情况相反,放置在神经的中枢侧的电极为正,末梢侧的电极为负,通电时所流过的电流称下向流。通电开始时刻,末梢侧(阴极)兴奋,传向肌肉,引起收缩;通电结束时刻,中枢侧(阳极)发生兴奋,但电流强度大时,因通过阴极下的部位时阴极的压抑作用,传导被阻断,则看不到肌肉收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