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分布图是将径向部分视为常量来考虑不同方位上ψ的相对大小,即角度函数Ylm(θ, )随ψ, 变化的图像,这种分布图只与l,m有关,而与n无关。例如,l=0,m=0的角度函数表示的是s轨道,此时Ys0=Y00= 是一常数,不随θ, 而变,故呈球面,常取正值。当l=1, 图沿着z轴呈双球面。类似地可一一绘出px,py,dz2等5个,fz3等7个角度分布图,并加注 -号。s和d轨道具有中心对称的特点 ...
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冲破了光只有波动性的经典观念,提出了光子学说。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具有粒子性,即光子呈二重性。具有动量p的光子与其相应的波长λ有如下关系: 在J.Thomson通过研究阴极射线确定射线粒子的荷质比并确定电子的存在时,人们认识到电子的微粒的特性。至于电子的波动性则是在发现电子27年后(1924年)由年仅25岁的de Broglie(法)大胆假设实物微粒也应像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 ...
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要靠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是薛定谔(Schrodinger,奥地利)方程。具有单电子及一个原子核的体系有氢(Z=1)原子及类氢离子如He (Z=2),Li2 (Z=3),等。这是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最简单的体系。描述它的薛定谔方程为 这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它意味着质量为m离原子核的距离为r的电子的总能量E由两大项构成:动能项(方程式左边第一大项)和势能项(方程式左边后一项 ...
1.核外电子构型元素的化学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电子构型。凡基态呈稀有气体构型,即填满p电子(np6)构型者是稳定结构。这种结构的原子具有相当的化学惰性。其它结构的原子或获取或丢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呈现化学活性。各族元素外层能级都有相似的电子构型。因而价态及氧化值相似、化学性质相似。其中过渡元素,电子除填入(n-1)d或(和)(n-2)f轨道上外,常还有一两个更易丢失的ns电子,因而它们既有共同的 ...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全世界的能源仍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这些化石燃料储量有限,同时它们又是极其宝贵的化工原料,可以从中提炼和加工出各种化学纤维、塑料、橡胶和化肥等化工产品。将这样重要的化工原料作为能源来使用实在可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能源的消耗量愈来愈大。据估计,全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的储量最多只能供给人类使用 ...
由于热力学能(U)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所以ΔU和ΔH只与体系的始、末状态有关而与“历程”无关。可见,对于恒容或恒压化学反应来说,只要反应物和产物的状态确定了,反应的热效应Qv或Qp也就确定了,反应是否有中间步骤或有无催化剂介入等均对Qv或Qp数值没有影响。1840年瑞士的化学家盖斯(Hess)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多步完成的,其热效应总是相同的。” ...
核的反应。具有核裂变的核燃料有铀-235、铀-233、钚-239,目前正在运转的核电厂所使用的是铀-235。用慢中子轰击铀-235时,就起下列裂变反应: 裂变产物非常复杂,已发现的裂变产物有35种元素(从30Zn到64Gd),放射性核有200种以上。核裂变所释放出的大量能量与质量亏损有关,可用爱因斯坦(A.Einstein)公式进行计算△E=△mc2 式中△E表示系统能量的改变量△E=∑E生成 ...
1864年,克劳修斯提出了熵(S)的概念,但它非常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直接感觉到熵的物理意义。不少科学家为此而进行研究,1872年玻尔兹曼首先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可见熵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因此它是状态函数,同时熵也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影响熵值的因素如下:①同一物质 ...
1876年美国著名的数学、物理学家Gibbs综合考虑了焓和熵两个因素,提出了一个新的状态函数:G≡H-TSG称为Gibbs自由焓,简称自由焓。吉布斯论证了:如果一个恒温恒压的化学反应在理论或实践上能够用来做有用功,则反应是自发的;如果反应必须由外界(环境)供给有用功才能进行,则是非自发的。吉布斯同时证明了恒温恒压可逆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够做的最大有用功等于反应过程中自由焓的减少,即 衡状态,由此 ...
在标准状态下,由元素的指定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时的自由焓的变化叫该物质的标准生成自由焓。用类似处理焓的办法来处理自由焓,可得标准摩尔反应自由焓变为△r ,B为B物质的标准生成自由焓,其它符号的意义皆与前述相同。 ...
在相互矛盾的欲求之下,其同一行为过程可交互地引起不同的反应。例如,一种隆头鱼的雌鱼在接近雄鱼巢时,雄鱼先表现出攻击行为,随后则攻击与求爱行为交互出现。最后雌鱼产卵而制止了雄鱼的敌意。丝鱼的之字形舞也是攻击和引诱入巢的两面行为,而作为仪式化的结果表现出来。
脊椎动物的一纲。皮肤裸露,皮肤腺丰富,无鳞和骨板(裸蛇类及化石除外)。头骨低平,一般较宽。枕骨上有两个髁状突起。有内鼻孔和外鼻孔,内鼻孔位于腭前部。四肢属五指型。肋骨不和胸骨相连。成体肺呼吸,幼体鳃呼吸。有的终身保留鳃的残迹。两心房,一心室,有动脉圆锥。排泄器官在幼体为前肾,在成体为中肾。直肠的前腹壁膨大为膀胱。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小脑很小,有脑神经10对。无唾液腺。听觉器官,一般的幼体和水生种类的 ...
偶线期(zygotene stage)、中细线(lept-onema)和已配对结束的粗偶线(zygonema)在同核内混在的时期。 ...
指在水中和陆地上都能生活,同时又由于环境不同在形态上也有差异的高等植物而言,两栖蓼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Massart(1902)在实验上证明了两栖型是从同一个体分离出来的。在水中节间膨大的大马蓼和在水深时只能产生浮叶的莲等也都是这方面例子。广义上,台湾的蓝盆花(scabiosa japonica)或许是因为湿度的不同而着生完全不同的花,也应包括在两栖植物中。 ...
指向上性和向下性同时进行的一种现象。例如中轴胎座上各胚珠的形成,首先在中央开始,然后向上下两个方向进行。
孕激素类 gestogen,progestogen (1)不论起源如何,凡具有孕激素作用的物质统称为孕激素类。动物体内已知的孕激素仅有孕酮,但还有另外的两种物质。下列二种合成的孕激素物质是在口服也有效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醋酸氯地孕酮(6-氯-17-羟-孕-4,6-双烯-3-20-二酮醋酸)比孕酮强两千倍,醋酸炔诺酮(17-羟-17α-乙炔-乙酯- 4二烯-3-酮醋酸盐)的活性比孕酮强一千倍。此两 ...
孕酮(黄体酮) progesterone 分子式为C21H30O2,即4-孕烯-3,20-二酮,是主要的黄体激素。A.F.J.Butenandt,K.H.Slotta,W.M.Allen和M.Hartmann等研究者于1934年分别独立地由猪等的黄体中提取了结晶,经共同商议后,命名为孕酮。是C21类固醇之一,有α型(融点127-131℃)和β型(融点121℃),生理作用无大差异。作为黄体激素物 ...
均质液 homogenate 把生物组织与适当的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一起通过匀质机(homogemizer)边冷却边粉碎,由此将细胞结构破坏而得的混悬液。称为均质液可用以研究代谢或提取酶类,或进行细胞成分的划分。 ...
匀浆器 homogenizer 这是一种把组织磨碎破坏细胞使之成为匀浆的器具。一般最常用的是磨碎组织的Potter-Elvehjem(1936)式匀浆器,它是由一个试管状的外筒和一个磨杵构成的,二者组合成“套筒”状,外筒的内面和磨杵的表面均经过磨制。现在通用的匀浆器,外筒是玻璃的,磨杵的前端是聚四氟乙烯,后者的上端用胶管与微型电动机的轴相连,研磨时筒内装上组织,随着磨杵的旋转不时用手将外筒作上下移 ...
芸苔素交菌 brassinolide 旧称芸苔素(brassin)。为植物生长促进物质,是J.W.Mitchell等(1970)在油菜(Brassicanapa L.)花粉中发现的,由M.D.Grove等(1979)确定出具有甾类内酯结构。除了有促进菜豆第二节间细胞伸长的作用外,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