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互联网

        1495

        1864 年,克劳修斯提出了熵 (S) 的概念,但它非常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直接感觉到熵的物理意义。不少科学家为此而进行研究, 1872 年玻尔兹曼首先对熵给予微观的解释,他认为:在大量微粒 ( 分子、原子、离子等 ) 所构成的体系中,熵就代表了这些微粒之间无规排列的程度,或者说熵代表了体系的混乱度。可见熵是用来描述体系状态的,因此它是状态函数,同时熵也与体系所含物质的量有关。影响熵值的因素如下:

        ①同一物质: S( 高温 ) S( 低温 ) S( 低压 ) S( 高压 ) S(g) S(l) S(s)

        ②相同条件下的不同物质:分子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S( 混合物 ) MS( 纯净物 )

        ④对于化学反应,由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或由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 ( 或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 ) ,熵值增加。

        研究发现,一个孤立体系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当熵增加到最大时,体系达到平衡。这叫做熵增加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得到了对于孤立体系的熵判据:

        Δ S 0 自发

        Δ S =0 平衡

        Δ S 0 非自发

        利用熵判据能够对孤立体系中发生的过程的方向和限度进行判别。如:把氮气和氧气于一个容器内进行混合,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熵值增加 ( 即Δ S 0) ,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相反,欲使该气体混合物再分离为 N 2 O 2 ,则混乱度要降低,熵值减小 ( Δ S 0) ,在孤立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当然,若环境对体系做功,如利用加压降温液化分离的方法可把此混合气体再分离为 O 2 N 2 ,但此时体系与环境之间发生了能量交换,故已不是孤立体系了。

         

        ad image
        ad image

        推荐阅读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