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以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病。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躯体因素有关。患病率是精神病中最高的一种,1982年全国调查为4.75%,好发于青壮年(20~30岁发病者占半数),女性略高于男性,城市略高于农村。本病的症状极期复杂多样,最具特征的是“精神分裂”——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环境,思维、情感、意志活动之间互不协调。表现为:①思维联想散漫、分裂,缺乏 ...
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能使各种温血动物如狼、狐、猫、牛、羊、马、猪等感染狂犬病。狂犬是主要传染源,人被带病毒的狂犬病。狂犬是主要传染源,人被带病毒的狂犬和其他动物咬伤而得病。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恐怖不安、惊 ...
亦称卵磷酯,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中,是典型的甘油磷脂,RCO基主要是由饱和酸构成的,而R′CO基主要是由不饱和酸构成的。在高等动物的肺组织中,有二棕榈酰卵磷脂,与肺组织的机能(气体交换)有关。作为食用且可能消化的界面活性剂,被用于食品和药物的乳化剂。通过磷酯酶A作用,生成溶血卵磷酯。 E、P.Kennedy等(1956)证明,卵磷酯可由CDP胆碱和L-1,2二甘油脂生物合成。此外,在微生物和动物中 ...
诱发突变 induced mutation 诱变剂处理时会产生比自发突变频率高的突变,这个增高部分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
诱雄激素sirenis L.Machlis(1968)从壼霉类的异水霉菌属(AltomyceS)分离到的性激素,为雌配子囊或雌配子所分泌,对雄配子表现很强的正向化性。这种激素是一种无色、具有光学活性的高粘性液体,分子式为C13H24O2的倍半萜。分子量为320。 ...
诱发电位 evoked potential 系指通过各种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与脑电的自发活动相区别。是在细胞外记录多数神经元域电位(field potential)的用语。在大脑皮层上除能记录到各部位电刺激的诱发电位外,光刺激和皮肤刺激的诱发电位也能记录出来,如果运用电子计算机加法平均法,就是从人头皮上也能明显的记录到微弱的诱发电位。 ...
B.Maruo和A.A.Benson(1958)在栅藻属(Scenedesmus)细胞的醇抽提物中发现的磷脂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生物界,在微生物中,有时也是磷脂的主要成分。与心磷脂,磷脂酰肌醇一样,是一种酸性磷脂。在生长中的大肠杆菌中,它的代谢速率较其它磷脂为高。它是由CDP甘油酯与磷酸甘油生物合成为磷酸磷脂酰甘油,再通过脱磷酸而形成为磷脂酰甘油。天然的磷脂酰甘油是二酰基-L-3-磷酸甘油- ...
诱导性酶 inducible enzyme 亦称诱导酶。以前在所谓适应周围环境的意义上亦称为适应酶。是由于加给细胞以特定的诱导物质,而合成速度增加的酶。在细胞内诱导物质和特异的蛋白质阻遏物结合时,则阻遏物从与之对应的操纵基因脱离,因而邻接的操纵子被RNA聚合酶转录,发生酶的合成。反过来,如果除去诱导物质,阻遏物和诱导物分开,阻遏物结合在操纵基因上以后,就阻止了此操纵子的新转录,酶的合成也就迅速停止 ...
广泛地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特别是动物脑中含量很多。 具有磷脂酰肌醇的基本结构,并在其肌醇部分有1—2个磷酸根,存在于脑组织中;与甘露糖等结合,比较复杂的曾在细菌中发现。例如结核菌细胞的磷脂酰肌醇(Ph-ophatidylinositol-oligomannoside)。磷脂酰肌醇是由CDP(胞苷二磷酸)、甘油二酯(diglyceride)和肌-肌醇生物合成的。 ...
诱导物质 inducing substance,inducer (1)指在由诱导引起器官原基或组织的分化中起作用的物质。关于对两栖类原肠胚的预定外胚层表现为诱导者(组织者)作用的物质研究得最多。1924年发现诱导者(组织者)的当时,一般认为诱导者(组织者)仅在活着的时候具有诱导效果,但1930年前后有人证明因各种处理丧失生命的两栖类的诱导者(组织者)仍然具有诱导作用,因而认为在诱导者(组织者) ...
诱导物inductor 亦称诱导原。是在动物的胚发生中具有作用于一定的反应系而引起诱导作用的诱导物。此词常被用于早期发育,诱导者(组织者)也是一种诱导物。 ...
在含氨基酸的磷脂质中磷酯酰丝氨酸虽在生物界中分布最广,但其含量与卵磷脂和磷酯酰乙醇胺相比则较少。在历来称为脑磷酯的分部中,与磷酯酰乙醇胺共同存在着。E.P.Kennedy等(1964)证明,在微生物中,它是由CDP甘油二酯和L-丝氨酸生物合成的。生成的磷酯酰丝氨酸通过脱羧作用,变成磷酯酰乙醇胺。在动物组织中,在已证明通过磷酯酰乙醇胺和L-丝氨酸的交换反应生成磷酯酰丝氨酸和乙醇胺。它也与血液凝固 ...
诱导(前噬菌体的)induction 用紫外线照射或加丝裂霉素C等化学物质处理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溶原菌),噬菌体便会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诱导(前噬菌体的)。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据认为是由于上述处理,在寄主菌中产生某种诱导性物质,由于这种物质的作用,使抑制该前噬菌体基因早期表达的阻抑物钝化,因而噬菌体能够增殖。这种机制颇似诱导酶的合成。(程光胜 译)诱导噬菌体 inducible phage如用紫外 ...
磷脂质的一种,亦曾称脑磷酯(Kepha-lin)。在生物界所存在的磷脂中,磷酯酰乙醇胺的含量仅次于卵磷酯,在大肠菌中,其约占总磷脂的80%。组成脂肪酸每因生物不同而异,在微生物和卵黄中的,构成的饱和脂肪酸比动物组织中多。在生物界还存在着含有单甲基乙醇胺、二甲基乙醇胺的衍生物。这些都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使磷脂酰乙醇胺甲基化而形成的,E.P.Ke-nnedy等(1956,1964)证明在微生物中, ...
诱导induction (1)在实验胚胎学领域中具有很特殊的意义,某一胚区的分化、发育方向决定于来自接近此胚区的另一胚区影响的现象〔称为胚胎诱导(embryonicinduction)〕。最显著的例子是在脊椎动物的发育早期,预定外胚层在诱导者(组织者)的影响下发生神经分化的现象。此外已知在脊椎动物各个器官、组织的发育过程中有大量诱导现象的例子。即水晶体被眼杯诱导、耳胞被后脑诱导、肌肉被脊索诱导、软 ...
诱导酶 (1)=诱导性酶。(2)也用于被诱导酶(ind-uced enzyme)的意思。 ...
诱变剂mutagen 亦称诱变因子。主要包括温度变化,辐射,环境化学条件的变化或某些化学物质等,这些物理或化学诱变剂作用下的突变频率高于自发突变。 ...
复合脂质之一。亦称为磷脂(phosphatide)。是含有磷酸酯和磷酸酯的酯质的总称。可以分成:(1)由甘油、脂肪酸和带羟基的种种化合物构成的甘油磷脂质(glycerophospholipid,glycerophos-phatide或phosphoglyceride)和(2)由含(神经)鞘氨醇碱基、脂肪酸和胆碱、乙醇胺等的化合物构成的(神经)鞘脂质(sphingophospholipid)。前 ...
不同种类的动物体表的大部分或一部分或多或少地覆有坚固的小薄片,称为鳞。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各种物质的形成物:(1)爬行类的鳞称为角质鳞,是角质的形成物,某些哺乳类的鳞、鸟足上的鳞,均相当鳞、骨鳞。(3)哺乳类鳞甲目的穿山甲(鲮鲤)其全身被覆表皮性的鳞。 ...
釉器 enamel organ 亦称珐琅器。牙齿发生时,口腔表皮进入其下的真皮中,在各牙齿的生成部位形成覆盖来自真皮的牙乳头的环状沟,称此为釉器。面向牙乳头的部位由柱状细胞层而成,此细胞称为造釉细胞,在牙乳头侧生成牙釉质。釉器内部称为釉质髓(enamel pulp)。另一方面,面向牙乳头造釉细胞层部位的细胞也是柱状,称为造牙细胞,形成齿质(象牙质)。结果由两细胞层构成的釉质和齿质相互连接,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