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发粘膜损害,皮疹呈多形性,典型损害为靶形或虹膜状损害。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可与感染细菌、病毒(特别是单纯泡疹病毒)、酶菌、原虫有关,也可由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水杨酸盐类及生物制品致病,还有人与寒冷有关。临床表现 1.皮疹多形性,可有丘疹、水泡、大泡、紫癜等损害。皮损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耳廓、四肢远端,严重时泛发全身。 2.临床上根据皮损特点 ...
毛发红糠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毛囊性坚硬的尖形小丘疹,中央有黑色角栓,常密集成片,表面伴糠状鳞屑。本病病因不明,儿童时期发病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遗传性型),症状轻,病程迁延;成人时期发病者可能与维甲醇结合蛋白缺陷、低血浆维生素A或甲状腺功能障碍等有关(获得性型),发病较快,可发展为红皮病。临床表现 1.皮疹为毛囊角化性坚硬丘疹,淡红色,中心有小角质栓,多聚集成片呈鸡皮样, ...
临床表现 1.多见于成年女性,皮损好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腰臀部,最多见于小腿伸侧; 2.皮损初起为淡红色丘疹,以后演变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半球形坚实结节,表面粗糙呈疣状,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可有抓痕及血痂,皮损数目不定,孤立存在; 3.病程慢性,常年不愈,自觉剧痒。诊断依据 1.好发于成年女性,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多见; 2.典型皮损为半球形坚实的疣状结节,黄豆至蚕豆大小,孤立存在; 3.病程慢性,自 ...
腕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凝固梅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临床表现 1.自觉瘙痒; 2.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 3.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诊断依据 1 ...
皮肤结核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无季节性。此病主要由结核桿菌侵犯皮肤或其他脏器的结核病源所继发的皮肤损害,病程慢性,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之久。解放前皮肤结核在我国比较常见,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视,普遍建立了结核病防治机构,开展防痨普查、普治和卡介苗预防接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本病在我国已属少见。临床表现 1.皮损:狼疮结节、疣状增殖斑块、溃疡及瘢痕形成; ...
汗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发生在掌和指(趾)的复发性水泡性疾病。临床表现 1.好发于手掌和手指侧面; 2.损害为多数米粒大深在性水泡,呈半球形,略高于皮面,成群发生,对称分布; 3.有灼热和瘙痒感。诊断依据 1.好发于手掌和手指侧面; 2.损害为多数米粒大深在性水泡,呈半球形,略高于皮面,成群发生,对称分布; 3.有灼热和瘙痒感; 4.多见于夏季,常季节性发作; 5.患者常伴有手足多汗。治 ...
日照伤是由于皮肤对日光的耐受性差,长时间受强烈的日光照射后,局部发生的急性炎症性反应。引起本病的光线为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20nm)。主要发生于夏季,多见于户外作业及旅游者,肤色白皙者易发生。临床表现 1.日照后发病; 2.基本损害为日照部位出现大片的红斑,边界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泡、大泡; 3.有烧灼痛或刺痛; 4.好发于面、颈、肩、四肢等外露部位。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日照史; ...
为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的一科。现存的马仅一属,即马属(Equus),四肢长,第三趾比第二趾和第四趾显著发达,因此看起来好像一趾,牙齿属高齿性(高冠齿=hypsodont)。与此相反,而化石马则一般体形矮小,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趾都有作用,少数第一趾也有作用,牙齿为短齿性(brachyodo-nt)。其间的演化过程认为几乎是连续的。从始新世(Eocene)初期蹄兔兽(鼠狸=Hyracotherium ...
感染马铃薯、番茄等而抑制其生长病发育的毒。粒子是长515纳米,宽13纳米的线状体,呈螺旋结构。核酸分子量为2.1×106的单链RNA,约占粒子重量的6%。主要传染途径是接触和带毒马铃薯种薯流通引起的,也能由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endobit-icum)传播。寄主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茄科植物。 ...
C13H13O2,3-羟雌甾-1,3,5(10),6,8-五烯-17-酮。可在马尿中检测出,但在人尿中则找不到具有萘骨架(A、B环)的发情激素。即使给予妊娠马以胆甾烯醇也不能生成,但给予乙酸、甲羟戊酸时,可由此在尿中排出马萘雌(甾)酮。可用于作为缓和的发情激素试剂。 ...
C6H5CONHCH2COOH,相当于苯甲酰甘氨酸,马及其它草食动物的尿中含量很多,在人的尿中也含有少量。从食物摄入的苯甲酸输送到肝脏,在ATP,Mg2 CoA的共同作用下,肽键和甘氨酸结合生成的化合物。这种合成在狗是于肾脏中进行的,其它动物是在肝脏中进行的,从肝脏中提取出来的酶样品在试管中也能进行。分解马尿酸的酶为马尿酸酶(hippuricase)。 ...
C21H22O2N2,是马钱子科植物马钱子种子中含的一种生物碱。不易溶于水、醚、冷酒精,易溶于氯仿。其水溶液特别苦。马钱子碱能作用于脑脊髓的所有部位,但主要作用点是脊髓。能提高脊髓的反射兴奋。只要轻微刺激,就可引起肌肉的收缩运动。这种运动失去协调性,扩展到全身,就会引起强直性痉挛。颉颃肌间的相互作用消失,出现后弓反张,呼吸运动障碍,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对大脑皮质可提高感觉中枢的感受性。作为特异 ...
为蜘蛛类、唇足类、倍足类、昆虫类开口于其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的细长丝状盲管,是体腔内排泄废物的器官。从1对到3对起,依种类有达100条以上的。在蜘蛛类中来源于内胚层,其他种类则来源于外胚层。管壁密布着气管,末端游离于体腔,但在鳞翅目的幼虫,一度向前方伸展,然后屈折向后延伸,贯穿于后肠壁的肌肉层,最后连接于后肠的上皮细胞层。多数在开口处附近有收缩性的排出囊。认为与脊椎动物肾脏除了丝球体和肾小球囊以外的细 ...
C18H20O2。3-羟雌甾-1,3,5(10),7-四烯-17-酮。与马萘雌(甾)酮和异马烯雌(甾)酮(hippulin)一样是吉拉德(A.Girard,1932)从妊娠马尿中提出的马所特有的一种发情激素。与马萘雌(甾)酮相同,由乙酸、甲羟戊酸生物合成,不能从胆甾烯醇生成,可看作是β-雌二醇的代谢产物。可由化学合成,也可通过微生物转换制成。因为发情激素作用缓和(0.7r/g为1国际单位),故 ...
见于冬雨夏旱的地中海地区,是以硬叶植物为主要特征的群落,科西嘉岛的玛西叶群落尤为典型。“玛西叶”一词系来自当地方言,通常是由Quercusilex的许多灌木丛构成,此外还可见到欧石南(Er-ica arborea),香桃木(Myrtus comncu),Citrus mo-nspeliensis,C.albidus等。主要出现于硅酸土壤,与地中海相比芜原〔加里哥宇群落(garigue)〕形成更高更 ...
C17H19NO3·H2O。未成熟的罂粟果皮的乳汁制成的鸦片(opium)中含有9—14%的生物碱,称为吗啡。后者呈无色柱伏或针状结晶,曝光则变褐色。天然品为左旋性,熔点254—256℃(分解)。1806年由德国人塞蒂纳(F.W.A.Sertürner)将吗啡单独分离出来并使之结晶,这也是生物碱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单独分离。本世纪由英国人鲁宾逊(R.Robinson),格瓦兰德(J.M.Guall ...
简称脉。即心脏跳动在血管特别是在动脉而作为血压的变比即脉压所表现的状态。人的桡动脉表浅,而且是在骨床上,所以容易用手触及而应用于脉诊。主动脉的脉搏只有用膜压力计描记,但上记的桡动脉等外周脉搏,可通过脉波计(sphygmograph)由体外进行描记。动脉壁的弹性扩展,以血液为中介由中枢向外周作为脉波(pulse wave)而传播的同时,表示压力变化的脉波图(sphygmogram)逐步呈现一定的变形 ...
在野外成熟的特定种的种子群中,成熟后有不少在其最初应该发芽的时期不发芽,而是在地表下保持其生活力,由不清楚的原因继续休眠下去,具有这种状态的种子称为埋土种子或土埋种子。对于埋土种子从量的侧面来看,也称为seed bank。就质(种别)和量的研究方法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把含有埋土种子的土壤材料放在可促使发芽的人工环境下,对发芽的种芽进行测定和计数;另是根据物理的鉴别法和形态方面对种子的状况进行测定 ...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的生物材料中,在给氧的情况下,发酵生成物的总减少量“和”因发酵生成物的呼吸而减少的量(根据氧吸收量,此种氧吸收是假定发酵产物完全氧比所用的氧计算出来的)的摩尔比。缩写为MQ。巴斯德效应,即把氧供给用于糖发酵的生物材料发酵产物的生成速度显著降低来进行说明。麦尔荷夫(O.Meyerhof)认为发酵产物的一部分被呼吸消耗了,而另一部分由于这种呼吸产生的能量被利用于再合成糖。由于这两方 ...
寄生于大麦及其他谷类穗中的麦角菌的菌核称为麦角,有使子宫强烈收缩,促进分娩及分娩时的止血作用,故很早就作为药用,其有效成分的生物碱称为麦角碱。已知以麦角酸及其立体异构体的异麦角酸为基础的7对同分异构体,共有14种之多。以麦角酸为基础的其生理作用强,其立体异构体的生理作用弱。在结构上可区分为麦角异新碱(ergobasine),麦角胺(ergotamine)和麦角毒素(ergotoxin)三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