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我国特别是日照较长的地区最常见的皮肤癌,它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可侵犯破坏局部组织造成感染和出血,极少发生转移。 经常暴露于日光下的农民、渔民、海员或喜日光浴者易发本病,X线引起的射线皮炎、烫伤、烧伤等引起的疤痕以及长期接触砷污染,可于日久后发生本病。临床表现 1.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眼眶周围、鼻侧、颊部、额部和耳部等处; 2.初起时为蜡样 ...
鲍温病是一种皮肤原位癌,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长期日光照射可能是重要诱发因素,有些患者和接触砷有关。其他如长期接触煤焦油、病毒感染、摩擦或损伤都可为诱因。本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切除是治疗之关键。临床表现 1.皮损单发或多发,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或互相融合,外形不规则稍隆起的斑块,表面有鳞屑或痂; 2.强行剥离痂皮露出颗粒状或乳头状湿润面,可形成溃疡; 3.皮损好发于躯干、四 ...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系大脑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局部刺激(如摩擦、日盼、多汗)以及消化不良、饮酒、进食辛辣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临床表现 1.皮疹好发于颈部、四肢伸侧及腰氐部、国窝、外阴; 2.自觉剧痒,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3.常先有局部瘙痒,经反复搔抓摩擦后,局部 ...
扁平苔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常有口腔粘膜损害。精神紧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可能是本病的原因或易感因素。扁平苔藓常并发于与免疫有关的系统性疾病,可由某些药物诱发。临床表现 1.特征皮损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边缘清楚,坚韧乾燥,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放大镜下见灰白色斑点或网状白色条纹-Wickham纹; 2.好发于四肢屈侧、国窝、踝部及胫前,也可泛发 ...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继发于慢性感染源、皮肤化脓源、外伤感染等病变周围的湿疹样皮炎。病源部细菌培养多阳性,以葡萄球菌为主。常见的原发源有外伤、中耳炎、皮肤感染、褥疮等。发病前患部往往由于处理不当,排脓不畅等,局部先有水皰及渗液等症状加重,向四周扩大而成本病。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季节性,治疗效果较佳。关键是处理原发源,当感染与渗出控制后,皮炎即可迅速好转。临床表现 1.在伤口、溃疡或分泌的娄 ...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表现为弥漫性皮肤潮红、伴发丘疹、脓皰及毛细血管扩张等损害,多于中年时期发病。认为与胃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嗜酒、辛辣食物、冷热刺激有关。局部常能查到毛囊虫,提示毛囊虫可能促发本病。临床表现 按病情发展大致为三期: 1.红斑期:面部中央特别是鼻部及其两侧面颊潮红,初为暂时性,继而持久不退,并伴毛细血管扩张; 2.丘疹脓皰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和脓皰 ...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由凝固梅阳性第Ⅱ噬菌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Ⅱ型感染引起。此菌分泌一种表皮松解毒素,造成表皮剥脱,是一种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皰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临床表现 1.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3.起病突然,常有脓皰疮,上呼吸道感染史; 3.皮损为红斑上松弛性大皰或大片表皮剥脱,呈烫伤样外观,口周可有放射状皲裂。诊断依据 1.好发于1-5周婴儿; 2.皮损 ...
斑蝶科及夜蛾科昆虫的雄虫,尾端及胸部有一对毛束,打开成伞状,发散特殊的臭味。这样的毛束一般称为毛撮。斑蝶科雄虫在飞翔中与雌虫相遇时,将毛撮突出擦过雌虫的头部。雌虫感应后,便飞落地上,进行交尾。毛撮的分泌物是性外激素之一种,斑蝶科的Lycorca ceres ceres及Danaus gilippus he-renice的鉴定结果是2,3-二氢化-7-甲基-1H吡咯烷嗪-1-酮(2,3-dihydr ...
原是玄参科植物的一个属名。现以Digitalis pu-rpurea和D.lanata两个种为强心利尿剂的生药原料。两种植物的基本糖苷成分有洋地黄毒苷和芰毒苷,此外要根据具体植物而含有芰他林(gitalin)和异羟基洋地黄毒苷等。这种物质直接作用于心脏时出现如下效应,即(1)使心收缩力增强(收缩能作用=ino-tropic action);(2)延迟心肌兴奋的传导;(3)减少心搏次数,导致迟脉(基 ...
C86 H92 O29,从紫花毛地黄的叶和种子中得到的一种配糖体。甾体皂角苷的一种,水解时,可生成作为糖苷配基(aglycone)部分的一分子毛地黄皂苷配基(digitogenin),而作为糖的部分有2分子的D-葡萄糖和2分子一半乳糖以及1分子的木糖。这些糖部分是结合到毛地黄皂苷配基的第三碳原子的羟基上。因为它能和具有游离3β-OH的甾体类(例如胆甾醇)以等分子的比例形成难溶于水的分子化合物的 ...
位于纤毛基部的一种颗粒,其微细结构与中心粒完全相同。自A.Lwoff对纤毛虫予以此名称后,开始对纤毛基部的颗粒称为毛基体。以后发现它与中心粒有相同的结构。以前曾认为毛基体中有DNA。 ...
亦称单鳍动物。属箭虫类,为新口动物,原肠体腔干的一门。是身体细长、左右对称、长约数厘米、呈圆筒形、背腹略扁平的浮游生物。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体内的真体腔被头部横膈和尾部横膈分成三部分,又由肠系膜等分为左右两部分。在头部的背面有1对眼,其间有1个纤毛冠,腹面有口。在口的左右侧排列有捕食用的颚(刚)毛和咀嚼用的小齿(分前齿列和后齿列)。消化道简单,止于尾部横膈附近的肛门。无呼吸器官、循环器官和排泄器 ...
在哺乳类,毛发与体表呈某种程度的倾斜,因而身体各部分的毛都向同一方向倾斜。把这样的同一部分的毛向同一方面倾斜称为毛流。从背面正中线向腹面的形成主流,直立的猿类和人类由头侧流向尾侧。毛涡是不同方向的毛流会合于一点形成的。
从同一毛孔生出多数毛发时,这全部的毛称毛束。但是也有的把同出于一个毛孔但各具各自毛囊的称为假毛束。
存在于硬骨鱼延脑左右的一对大型的神经细胞。它是由维也纳(Wien)眼科医生L.Mauthner所发现的。这种细胞呈弓形,从占据中央部的细胞体向侧面或腹面伸出两根粗的树突。从细胞体发出的轴突是有髓的,很粗,直径达50微米,交叉后沿脊髓下行至尾端。其中间,伸出许多侧枝,与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相连接。与一般管理运动的传导路(route)并存。一般认为,这种细胞是与鱼的惊愕反应有关。在毛特讷氏细胞的表面除能看 ...
指褐藻类体表下生毛的凹窝。散在于藻体的各部,向外有狭小的开口,在窝内周围生有无色单条丝状细胞。其构造和发生方式与生殖巢相同,但不分化生殖细胞。
闭锁式循环的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由小动脉形成微动脉,再继续分成细支形成真毛细血管(truecapillary)网,进行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真毛细血管移行于微静脉。一部分微动脉与微静脉短接。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合起来称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的口径是2—20微米左右,管壁无肌细胞,是由内皮细胞和间质构成,到处有收缩性细胞(称鲁惹氏细胞、周细胞);由血管神经支配或周围介质物质的作用而收缩,此时变 ...
昆虫表皮的刚毛及其变形物(鳞片等)发生时,部分真皮细胞分化,原生质突出于表面,不久表皮覆盖于表面成为刚毛,这种分化了的真皮细胞,称为毛原细胞。刚毛生成后,也和刚毛内部的原生质连系。也有刚毛基盘的功能。在毛原细胞的周围,有膜原细胞包围着,由它保持刚毛及其周围结构的稳定形态。
为昆虫体表的一种感受器。双极性的原生感觉细胞,附着于表皮的毛状结构称之为毛状感受器。起味觉器的作用,在毛的尖端部分有小孔(直径0.05微米)从受体细胞树状突伸出来的变形纤毛突达到小孔。起嗅觉器的作用,在表皮壁有很多小孔(直径0.01—0.1微米),起触觉器的作用,表皮壁厚,毛的基部成为可动关节,这里连着感觉细胞的树状突,接受毛的颤动相应的倾斜而兴奋。昆虫的头-胸部之间,胸-腹部之间,足-胸部之间, ...
〔1〕=锤。 〔2〕海参类的锚伏骨片。典型的见于海参纲的锚参属、细锚参属、刺锚参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