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突是指下颌在头部的位置正常,上颌向前突出于下颌之前,形成深超牙合。是很常见的牙颌畸形。其可由遗传、不良习惯及疾病而引起。 临床表现 1.上颌前突的患者显得上唇短,上前牙倾斜前伸,露在口外。 2.先天性缺少个别牙,从而形成下颌牙弓短小,而上颌牙弓狭长。 3.上颌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牙冠颈缘的舌隆突或者上腭软组织上。下唇紧贴于上前牙舌侧。 4.不良习惯,如吮吸拇指可使上腭 ...
上颌后缩主要是指上颌后缩,下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反合,后牙近中合。上颌后缩是由于乳磨牙早失,后牙前移,上颌前牙后移而造成前牙反合,后牙近中合;上颌后缩是因为上颌骨发育不全,上前牙先天缺失或者侧切牙腭侧异位而造成前牙反合,后牙中性合或者近中合。至于腭裂造成的上颌后缩,则前后牙大都成反合,后牙近中合。临床表现 1.面部中1/3凹陷,下颌前凸。 2.后牙中性合近中合,多数前牙反合,严重者伴有后牙反 ...
牙列稀疏有四种类型:一是牙体形态小,颌骨形态正常;二是先天缺牙,颌骨形态正常;三是牙体形态正常,颌骨过大;四是拔牙后不镶牙,引起近远中邻牙移位而产生间隙。有了以上四种原因都可以在牙间产生间隙而形成牙列稀疏。临床表现 1.骨量大于牙量。 2.牙间存在间隙。诊断依据 1.骨量大于牙量所引起的牙齿间有缝隙者。 2.根据稀疏的特点分为:一、牙量小,骨量正常;二、骨量大,牙量正常;三、牙量小,骨量大 ...
畸形中央尖、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牙中牙,同属于牙齿形态异常(畸形牙)。 畸形中央尖多见于黄种人,上下颌双尖牙均可发生。以下颌第二双尖牙更为多见,呈对称性发生,有时全部双尖牙都可发生。据报道发病率约2%。 畸形舌侧窝、舌侧尖和牙中牙统称为牙内陷。多见于上颌侧切牙,偶见中切牙,呈对称性发生。其发生率与遗传有关。畸形舌侧窝是牙内陷中最轻的一种;畸形舌侧尖(指状舌尖)有时表现为小结节状隆起。牙中牙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指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婴儿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减少、腹泻、呕吐、发热。高热时可引起高热惊厥,而咳嗽症状不明显,儿童表现为咳嗽、鼻塞等局部症状为主,如为链球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肾炎、风 ...
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种致病菌及其毒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血液灌注不足,导致重要生命器官急性功能不全的临床综合征,常发生在中毒性菌痢、暴发性流脑、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败血症、重症肺炎及胆道感染等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上,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发花、尿量减少、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临床表现 1.面色苍白或口唇、指趾发绀,皮肤发花。 2.手足发凉,毛细血 ...
急性呼吸衰竭为小儿常见急症的一种。它指由于呼吸中枢,或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病变,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称呼吸衰竭。急骤起病者为急性呼吸衰竭,患儿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节律不整等症状。本症预后较差,死亡率高,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呼吸机的使用,治愈率有所提高。 临床表现 1.发绀和低氧血症,表现青紫或苍白。 2.烦 ...
相当于一系列房性或交界性过早搏动,因其T波和P波常重叠不易辨认,故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可数秒钟,长者数小时或数日。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部分患儿有先天心脏结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三尖瓣下移、纠正型大血管转位、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肌炎。另外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后也可引起本症,系儿科心脏急症,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临床表现 ...
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急性肾衰,本病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由肾脏疾病或肾外因素所致的肾脏功能急剧减退,甚至完全丧失所造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以显著的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和酸堿平衡失调,形成急性发作的尿量显著减少或无尿,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 本症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小儿各年龄阶段常见病因不一。新生儿期以围产期缺氧、败血症、严重溶血或出血多见;婴幼儿期以腹泻、脱水、感染、先天泌尿系畸形引起 ...
急性坏死性肠炎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或节段性肠炎,是以小肠为主的急性坏死性炎症伴广泛性出血。临床以腹痛、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且常伴发休克,发病急骤。 本病以4 ̄14岁儿童多见,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多见,且病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甚为重要。临床表现 1.突发性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渐加剧。 2.腹痛不久即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可含胆汁,严重者吐出咖啡样物。 3.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简称MDS)是指某些因素 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所引起的一组以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中一系或数系血细胞减少及形态异常和免疫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血液病。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某些因素(如病毒性肝炎、接触苯、有机磷、放射线或服用氯酶素、地巴唑等)有关。本病属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MDS儿童发病率比成人低,本病大多进展缓慢,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为15 ̄64%,演变时间1个月 ̄15年不等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ITP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时期多见,春季发病数较高。此病在小儿急性型中约80 ̄90%于6个月恢复,10 ̄25 ...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流行性脑炎以及变应性脑炎,接种后脑炎不在本文范围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皰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有的病儿表现为精神 ...
亦称外周神经系。在整个神经系中,指与中枢神经系相对应的周边神经系部分而言。通常是从中枢神经系的各个部位开始,到达体表或体内各末端器官的神经纤维以至种经干(将此称为末梢神经)。这些神经纤维分向心性和离心性两种,各种反射并与体内神经相联系,起末梢经路的作用。在低等动物的一些种类,末梢神经的终末部虽常形成神经丛,而脊椎动物的肠壁、血管壁等也有神经丛,但也只有虚名,多少保留有自主的活动能力。神经细胞在末梢 ...
莫克罗(W.S.McCulloch)和彼特(W.Pitts)(1943)提出的,即神经细胞机能的相当简单化的数理模型。时间为分散的(t=0,1,2,……),各时间中的神经模型的状态是0(相应于静止状态)或者是1(相应于兴奋状态)。这种模型,在特定的场合,由于具有论理和、论理积、否定等的论理程序以及迟延、等价的机能,所以通过这一模型组合,可以构成任何一种进行论理程序的神经网模型。 ...
1936年J.Duyfjes在中爪哇近索埃腊巴查Soerabaja的莫乔凯托(Modjokerto)地方的下更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化石人类。G.von Koeirigswaia在1940年曾发表过研究报告。推测这具人骨大约是两岁的幼儿,因而不能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由于这具人骨从下更新统地层中发现的较之被看作为爪哇尼安德特人的梭罗人的童骸更为原始,所以发现者认为莫乔凯托人是爪哇猿人的幼儿,F.Weide ...
被认为是属于脊椎动物门圆口类的化石动物。1946年在英国发表,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该化石动物是在苏格兰近海岸的志留利亚纪后期的地层中发现的,是近于八目鳗或其同类的祖先。鱼体长数厘米,在细长的管状体的前端有吸入型的口,头的两侧于眼的后方各有一列圆形的鳃孔。尾鳍由长的下叶和高的上叶构成,具有带鳍褶的长形背鳍。体中轴有长脊索贯通,似如多数肌节,有单一排列的肌肉,因此,形态上与现存的文昌鱼相似。在年代上比最 ...
为头足类的乌贼,章鱼所特有的结构,是贮藏墨汁的梨形囊。墨囊只1个,位于外套腔顶端附近正中线上,其中贮有小型墨腺的分泌物,必要时,分必物经墨管(ink-duct)在肛门附近与从外套腔排出的水一起从漏斗排放到外界。在墨管的经路中有两处具有括约肌。 ...
乌贼、章鱼类特有的分泌墨汁(ink,sepia)的腺体。存在于墨囊内。 ...
亦称紧张肌。指脊椎动物骨骼肌中进行迟缓运动或持续性紧张的肌肉而言。与此相反,与快速运动有关的肌肉称快肌。慢肌的代表是比目鱼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