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危像是在原有甲亢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致命的加剧、病死率极高。危象的发生是由于久患甲亢而未及时治疗控制,又外加手术,放射碘治疗后,妊娠,严重的应激等诱因所致。病史及临床表现是确立诊断的关键,而早期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 随着甲亢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危象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及时治疗甲亢,注意防止各种诱因,可避免和预防危象的发生。临床表现 1.体温:常骤发高热,体温39 ...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大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源,经血流播散于全身各器官,30-50%的该病患者有较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治疗较为困难,死亡率较高(20-30%),治疗成功与否与(1)是否早期治疗;(2)药物对隐球菌的敏感性;(3)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 1.亚急性起病,病初可表现为轻度间歇性头痛,此后头 ...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机体缺碘、存在致甲状腺肿物质,以及甲状激素合成酶缺陷而引起代偿性甲状腺增生肿大,一般无甲状腺功能异常。 根据发病的流行情况,可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甲状腺肿两种。前者流行于离海较远,海拔较高的山区,是一种多见于世界各地的地方性多发病,我国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均有分布;后者散发于全国各地。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患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5-3。临床表现 ...
垂体性侏儒症系指青春期以前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缺乏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临床上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以前者为多,占全部垂体性侏儒症的60-70%,后者因下丘脑-垂体的器质性病变所致,主要有颅咽管瘤、松果体瘤等。 在国外侏儒症的发病率为1/5000,我国尚未见统计资料。目前对此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人生长激素(hGH)替代疗法。临床表现 1.生长障碍:出生一、二年后生长逐渐减慢,身材矮小、匀称,成 ...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分为颅脑损伤性和非损伤性(自发性)两大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分为两种: 1.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处述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 ...
三叉神经痛是指病因未完全明确的、临床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本病多发于成年及老年人,70-80%病人在40岁以上发病。女略多于男,大多为单侧,仅3-5%为双侧。本病的治疗一般先用药物止痛,大部分患者有效,因长期服药后药物耐受者和药物无效者,或因药物副作用而被迫停药者,可用神经阻滞疗法或外科手术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随着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开展,认 ...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的脊髓退性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有下列几种学说: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学说、血循环异常学说和先天发育异常学说。如空洞较大则病变节段的脊髓增大。空洞内清亮液体充填。最常见于颈膨大,常向胸髓扩展,多先侵及灰质前连合,然后向后角扩展,以后侵及前角,继而压迫白质。空洞可侵及延髓,少数仅发生在延髓。本病发病隐袭,缓慢进展,多见于中青年。典型的症状是病变节段分离性痛、触觉障碍 ...
临床表现 发病前言-2周有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发作、肢体运动障碍、颈项强直等。还可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轻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脑膜刺激征等。实验检查 脑脊液: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单纯疱疹病毒免疫学检查:双份脑脊液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或单份脑脊液抗体大于1:80,或单份血清、脑 ...
面神经炎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本病系常见病。一部分病人因面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本病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约90%患者的面瘫可以完全恢复,仅有10%左右的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临床表现 1.一侧(偶为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病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眼 ...
多发性神经炎是由于众多的全身性原因,引起肢体远端的多发性神经为主的轴突变性和节段性髓鞘脱失,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由于病因不同,病程可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之别。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在数周到数月内发展。本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由于病因、病程、治疗是否及时正确和病人的配合程度的不同而异,如慢性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患者若能彻底 ...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临床表现 1.瞳孔缩小。 2.眼睑下垂及眼裂狭小。 3.眼球内陷。 4.患侧额部无汗。诊断依据 1.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患侧额部无汗,结合神经系统其他症状。 2.头部、颈部、鼻咽部、胸部X线检查或CT ...
简称UDP-N-乙酰葡糖胺。系核苷酸糖的一种,由N-乙酰萄糖胺-1-磷酸和UTP生物合成。对于细菌细胞的肽葡聚糖(peptidoglycan)、酯多糖、霉菌的聚乙酰氨基葡糖、动物的透明质酸、肝素、糖蛋白、糖脂的生物合成可作为N-乙酰葡糖胺残基的供体。此外,许多细胞具有UDP-N-乙酰葡糖胺-4-差向异构酶(UDP-N-acetylglucosamine-4-epim-erase,EC5.1.3 ...
即2,5-二羟苯乙酸。尿黑酸尿症在患者的尿中大量存在。这种尿盛放在空气中可变成黑色,这是由于尿黑酸自然氧化产生暗黑色的产物的所致。尿黑酸是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中间代谢物,被尿黑酸加氧酶(EC1.13.11.5)分解。尿黑酸尿症是由于先天性缺乏这种酶所引起的。因为这种酶是以Fe2 为辅酶,所以也可通过维生素C使这种酶的Fe2 部分不足产生人工尿黑酸尿症 ...
尿中排出尿黑酸(2,5二羟苯醋酸)的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劣性遗传。正常状态下,从酪氨酸、苯丙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生成的尿黑酸能进一步氧化,但本病患者缺乏使之氧化的酶5-二羟苯乙酸1, 2-二氧化酶(homogentisatel,2-dioxy ge-nase EC1.13.11.5)。将病人的尿放置时,由于腐败生出氨而变为碱性,尿黑酸由于自动氧化而产生黑色色素。 ...
β-咪唑丙烯酸。给予狗大量的组氨酸后可从尿中得到,还有细菌作用于组氨酸也能生成尿刊酸。在哺乳类的肝脏或细菌中作为从组氨酸到谷氨酸的代谢途径的中间体,在组氨酸酶的作用下进行分子内的无氧脱氨基而生成。通常尿刊酸在肝脏酶(尿刊酸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转变成谷氨酸。
也称一磷尿苷。简称UMP。与胞苷酸一起构成RNA的嘧啶核苷酸部分。已知有2′-,3′-,5′-三种异构体。RNA为蛇毒磷酸二酸酶水解时可得到5′-磷酸尿苷。在生物体内是UTP、CTP合成的共同的前体,由乳清酸核苷-5′-磷酸经酶催化脱羧而成。由酶催化磷酸化生成UDP、UTP。 ...
嘧啶碱基之一。与胞嘧啶一起为RNA的组成成分。亦含于二磷酸尿苷葡糖等生成多糖的重要的前体中。呈现特异的紫外线吸收(最大259毫微米)。RNA与DNA之间的主要差异是糖成分的不同,RNA含有尿嘧啶,DNA含胸腺嘧啶。 ...
气候带的分区之一,也称暖带,包含广义的温带。年平均温度介于13—20℃左右,以阔叶常绿林(laurisilvae)为主。日本本州南半部、九州、四国、琉球群岛等属于这一带。暖温带南部向亚热带、北部则向狭义的温带林过渡。 ...
脊椎动物羊膜类肛膜的一种。是胚体腹侧的内脏层(内胚层 内脏中胚层)膨出而生,迅速扩大,扩展在浆膜与羊膜之间的胚外体腔中以具有薄膜壁的囊而形成尿囊,以细柄(尿囊柄)与胚体的消化管相连。开始时起排泄器官作用,但是以后到鸟类和爬行类则与浆膜结合扩展至卵壳下方,血管发达起呼吸作用。在哺乳类,尿囊的血管进入绒毛膜的绒毛中,参与胎盘的形成。 ...
指恒湿或夏季多雨的温带南部的森林,主要是阔叶常绿林,砂地或过湿的地方则形成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