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物同名homonym 不同分类上的群而命相同名称时,称此二者为异物同名。根据命名法规,出版年代早的〔早出同名(earlier homonyms)〕为有效,其他的则为异名。在狭义上称后者为同名。 ...
异戊二烯isoprene CH2=C(CH3)CH=CH2亦称β-甲基丁二烯。为烯属的(olefinic)(二烯系),具有偶联双键。由天然橡胶(弹性橡胶)等加热分解得到。参照天然橡胶的结构,可通过异戊二烯的立体规则性聚合制造出合成橡胶。在于许多植物中的花类是由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所谓异戊二烯定律(isoprene rule)是天然物有机化学中著名的定律之一,为鲁齐卡(L.Ruzika,1938)所发 ...
意大利进化学家罗莎(D.Rosa)于1931年创造的。他的理论属于新拉马克主义的内因论。其思想与伯格(L.S.Berg)的正常发生相近似。罗莎认为,生物群的分歧(随之形成新的系统)是由生物本身内在因素所规定的。新种在原有种所有分布区内同时产生,产生之后再受到地区的限制。罗莎早期(1899、1903)就提倡过变化渐减法则,认为生物的变导性在逐渐减小。然而他所提的变异性,其实是生物新系统形成的本身。 ...
异位寄生 heterotopic parasitism 寄生虫在固有宿主中之寄生部位,通常依寄生虫的种类而异。但也有寄生于原来寄生部位以外的地方而发育的。这种现象称为异位寄生。肺吸虫寄生于肝脏并能成熟,蛔虫迷入输胆管和胆囊而寄生,均为异位寄生的例子。 ...
异温性heterothermy 指恒温动物的体温偏离正常范围的变化现象。有时对恒温动物以外的内温性动物也使用此词。另外,动物的体温因身体部位之不同而有差异的现象。则称为部位异温性(regional heterothermy)。恒温动物的体温,每随个体的活动和其他生理状态而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变化,但小形的鸟类和小形的哺乳类,诸如蜂鸟类、蝙蝠类、鼠类等,在休息状态下有时体温可降低数度(C)。体温比正常体 ...
异体受精 cross-fertilization 为自体受精的对应词,也称杂交受精。对植物来说,亦称异花授粉(cross pollination)。主要是指不同系统间的受精而言,也包括不同个体间或异株间的受精,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同一植株不同花间的受精(自花受粉)。异体受精是动物的一般受精方式,植物也广泛的存在。异体受精作为育种的方法受到普遍的重视。 ...
囊尾幼虫的一种,如阔节裂头绦虫有两个中间寄主,其存在于第二中间寄主的幼虫,称为全尾幼虫。即阔节裂头绦虫其生存于第一中间寄主中的原尾幼虫(procercoid)被第二中间寄主的鲑、鳟等鱼类所食,便在鱼体肌肉中形成此新尾幼虫。
异速生长allometry 根据相对生长表示不成比例的生长关系的用语。由赫克斯利(I.S.Huxley)等首先采用。异速生长往往也译成相对生长。赫克斯利和泰西埃(G.Teissier)提倡了y=bxα式。一般,y是部分(器官)的大小,x是其他部分或全体的大小,有的时侯也表示长度和重量。b及d是常数,b为初级生长指数,a称为平衡常数。最初,赫克斯利用k表示平衡常数,泰西埃用k表示初级生长指数,后来则 ...
亦称悉无律。由鲍迪奇(H.P.Bowditch,1871)根据蛙的心脏实验首先提出的,即当所加刺激较弱时,心脏上看不到任何反应,当刺激超过一定强度(阈)时,便引起一定的收缩,再增强刺激强度,则并不引起更大的收缩。也就是说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称为全或无定律,换句话说就是阈上刺激常引起极大收缩。后来,卢卡斯、普拉特和艾森贝格(K.l ...
异数性配偶aneugamy 正常的半数生殖核(雄性前核、雌性前核),由于受精而成为全数生殖核的融合现象。( ...
异嗜抗原 heterophil antigen 动物体的细胞膜抗原与别种动物的膜抗原及植物或细菌的抗原有共同性时,这些抗原总称为异嗜抗原或异种抗原。其代表例为福斯曼抗原。以具有此种抗原的动物细胞注射到没有福斯曼抗原的动物体内时,便形成对抗福氏抗原的抗体。此种抗体同一切具有福氏抗原的动物细胞发生反应。这样的抗体总称为异嗜抗体(heterophil antibody)或异种抗体。 ...
异视紫红质isorhodopsin 由视蛋白和9-顺式视黄醛构成的视物质。在低温下照射视紫红质,或用强的闪光照射,从退色过程的中间体可生成异视紫红质。与从同种视蛋白生成的视紫红质相比,它在10毫微米以上的短波长方面有一吸收极大值,消光系数为1.14倍,而光感度约弱1/3。 ...
异染性metachromasy 指在用单一染料染细胞和组织时,染色部分被染成与染剂色调不同的颜色。异染性染料有甲苯胺蓝、天青B、硫堇(碱性染料)和刚果红系染料(酸性染料)等。如单指异染性时,通常是指由碱性染料染色的。异染性与染料溶液的浓度有关,也可由于混杂了其他物质而引起。 ...
将木质化的植物组织,用氯处理,和用乙醇胺抽出去掉木质素后所残留的细胞壁样品,称为全纤维素。在不含木质素的组织中,抽除水溶性成分果胶后的细胞壁残渣,也称为全纤维素。全纤维素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构成。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最近异染色质一词提得很多。原来它只是细胞形态学上的名词,即指在细胞周期的所有各个阶段,可被碱性染料深染的染色质(异固缩),但现在则是从蝗虫精母细胞的X染色体开始把从分裂前中期到中期浅染或褪色的(负异固缩)染色质也都称为异染色质。与此相反,间期核中染色较淡,分裂中期染色较深的染色质称为常染色质。B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及某些特定染色体组等等,这类染色体几乎全 ...
C21H28O5。11β,21-二羟-3.20-二氧-4-孕烯-18-醛(11→18)乳醛(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 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 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 。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即血管紧张肽(renin即angiotensin)的调节。另也有11β-羟-18-醛型(Ⅱ)。 ...
当α-酮酸为酶脱羧生成醛时,曾认为α分子醛缩合生成α-乙酮醇(羟基丁酮等)的副反应:αRCO-COOH→RCOCHOHR+2CO2是由专一的单一的酶催化的,而命名为醛连接酶,现在认为是由丙酮酸脱羧酶的另外作用(酵母),或中间生成的α-乙酰乳酸的脱羧反应(细菌)进行的。 ...
裂解酶的一种,狭义的指催化裂解1.6-二磷酸—D-果糖生成3-磷酸-D-甘油醛与α-二羟丙酮磷酸反应的酶,即指1.6-二磷酸-D-果糖醛缩酶(Ec 4.1.2.13)。(广义的指催化同形式反应的酶,例如亦有将鼠李糖磷酸醛缩酶等统称为醛缩酶的)。 此反应是可逆的醇醛缩合.△G°′=5.73千卡。系一种几乎存在于一切生物的糖酵解上重要的酶。已从酵母、骨骼肌中提纯。来自酵母的标准样品可为α,α′一双吡 ...
异染色体heterochromosome 亦称为异质染色体;最初被用作常染色体(euc- hromosome)的对应词,也就是说,对与常染色体在大小、形态和行为相异的染色体而命名的。T.H。Montgomery在半翅目昆虫的精子形成过程中于静止核内发现很容易被碱性染料着染的物质,被称为染色质仁(chromatin nucleolus)。由于它是染色体或部分染色体异常固缩所成,故又将这种异常固缩的染 ...
完全变态的昆虫,特别是鳞翅目的终龄幼虫,变蛹前将消化管中的液体性残留物排出,这一过程称为清肠。清肠是幼虫向蛹变态过程初期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之一。这种终龄幼虫摄食终了后,消化管内变空,认为是蛹转向于封闭系统时,为了不携带肠的内物而进行生理上的准备。这种行为的出现,是由激素所控制的,这同诱导蛹变态的内分泌现象是一样的。仅前胸腺所分泌的蜕化激素进行作用时,引起清肠现象的出现,但如果在蜕化激素分泌前投与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