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生物中的色素,如黑素、胡萝卜素、叶绿素、血红蛋白等。〔2〕指能染细胞和组织的色素,有染已固定的细胞的色素,有染活细胞的活体的色素,还有通过选择性地将特定物质染色的而应用于细胞化学、组织化学的色素等。这些色素是水溶性的或醇溶性的有机化合物,或其他混合物。有从天然的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和主要从芳香族碳化氢及其有关物质为来源的合成色素。根据染色液的pH,可分为酸性色素和碱性色素。还有对紫外线而 ...
与头足类的体色变化有关的结构。因为是由几种细胞构成的机能单位,所以,越来越多地不把它简单地称为色素胞。在中央有充满色素颗粒的,有弹性并呈袋形的色素胞本体,其一端附着于色素胞的肌细胞在与皮肤平行的面上呈放射形伸展。在这一肌肉中有为神经胶质细胞所包围的运动神经分布着,又有鞘细胞群覆盖着整个器官。由于肌细胞的收缩、松弛,形成器官扁平化、球形化,随着扁平化,致使皮肤上色素胞所占的面积增大,这样,红、黄、褐 ...
亦称体色神经。直接分布于色素胞以控制其活动的离心神经。因为主要是就黑色素胞进行研究的,所以也多称之为黑色素胞神经(melanophore nerve)或黑色素凝集神经(melanin-aggregating nerer)。在脊椎动物中,鱼类和爬行类的色素胞的神经支配非常发达,其单独的或与体液性支配共同的作用,可使体色发生迅速的变化。过去一直相信色素胞是接受色素凝集神经(pigment-aggreg ...
以色素为辅基的复合蛋白质的总称。因辅基分子团种类的不同各自显有特异的色调及生物体内氧载体或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反应的触媒以至媒体等的生理机能。例如:(1)含铁卟啉的色素蛋白质: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无脊椎动物)、血绿蛋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2)含金属络离子(络合物)的色素蛋白质:血蓝蛋白(铜)、胞浆素(铜)铁蛋白(铁)、蚯蚓血红蛋白(铁)等;(3)含黄素的:氨基酸氧化酶 ...
细胞和组织中的具有色素的颗粒状或片状的结构体。特指载色体内所含的对体色生成起作用的颗粒。这些颗粒分为黑色体、酪脂体、类胡萝卜素小泡和反射小板等。在无脊椎动物中,除类似含眼色素的黑色体的颗粒和相当于酪脂体的颗粒外,其他尚缺乏了解,也未进行分类。
亦称为绒毡组织,是维管植物幼孢子囊最内侧的细胞层。在蕨类植物是除水韭类(Isoetinae)、松叶蕨类(Psilotinae)以外的其他植物的幼孢子囊壁,在种子植物则存在于幼花药的内侧。为富于原生质的组织,蕨类植物在孢子形成前即已解体,种子植物则在减数分裂后退化、解体。形成绒毡层的绒毡细胞(tapetal cell)来源于侧壁细胞,在其内侧有孢原细胞群,当减数分裂开始时绒毡细胞也开始分裂,所以容易 ...
遗传生物化学 genetic biochemistry 从生物化学角度来研究基因的化学性质和作用方式的遗传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在1909年A.E.Ga-rrod就已在这个领域中对人的先天性代谢异常进行了先驱性研究,到1941年G.W.Beadle和E.L.Ta-tum发表了题为“链孢霉的生化反应的遗传控制”的论文,使遗传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急速发展。Beadle等人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是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 ...
细胞内部凝胶状态的原生质与溶胶状态的原生质容易相互转换,称为溶胶-凝胶转换。这个现象是触变性(thixotropy)。在有变形运动的细胞中这种转换是经常发生的。细胞后部的凝胶溶胶化向前端的伪足方向流动,在前端就成为凝胶化的外壁。溶胶- 凝胶转换也能人为的发生,例如对变形虫从外部施以几百公斤/平方厘米的压力就能使凝胶就溶胶化,结果变形虫不能保持其原来的形状,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而变为球状,停止运动。 ...
亦称胞壁质酶。 EC.3.2.1.17.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胞壁质,水解N-乙酰胞壁酸与N-乙酞葡糖胺之间的β-1,4-胞壁酰胺键。因此当它作用于活菌时,由细胞壁造成的抗渗透压作用就会丧失,从而产生溶菌现象。另外,对反应产物寡糖的测定,可为细胞壁化学结构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动物的各种组织、分泌液以及卵白中。从一些植物(甘蓝,芜菁等)中也发现有该酶存在。卵白中含量多且易于结晶提纯,因此对卵白 ...
遗传平衡 genetic equilibrium 本术语有多种涵义,随具体情况而异,主要用于群体遗传学。例如,当某一群体在基因型组成上符合哈代-韦伯氏定律的群体状态时,则使用此术语。基因频率在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漂变等压力下呈现一定的分布时亦称为遗传平衡。所谓遗传平衡并不一定意味着稳定的平衡。 ...
已接受转导的细苗,例如由于λdg转导而获得半乳糖发酵能力的大肠杆菌中,有的同时具有正常的噬菌休基因组和转导噬菌体基因组这二种原噬菌体。如果将这种的细菌诱导裂解,那末溶菌液中就同时含有正常噬菌体和转导噬菌体,其比例约1∶1,用这种裂解液可以进行高频转导,因此称为HFT(高频转导high frequency transducing)溶菌液。与此相反,溶菌液中如果转导噬菌体存在的频率很低,这种溶菌液就称 ...
指诱发带有某种溶原性噬菌体的溶原菌所得到的溶菌液。其中包含导入寄主染色体断片的转导噬菌体,等主染色体被局限在组入原噬菌体部位的附近。由于其频率低(10-6左右),故称谓LFT(low fre-quency transducing)溶菌液。从诱发得到的γ噬菌体溶菌液,即称LFT溶菌液。是与运载半乳糖发酵基因群的噬菌体粒子(λdg)和运载生物素合成基因群的噬菌体粒子(λdbio)等有关。另一方面,由于 ...
遗传密码 genetic code 亦称氨基酸密码。是一种决定蛋白质肽链长短和氨基酸排列顺序、负荷着遗传信息的密码。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核酸,根据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而合成蛋白质。有关遗传密码是由如何的碱基排列所组成的问题,通过应用各种人工合成的RNA所进行的肽合成实验、以及移码突变、错叉突变等的研究表明:(1)三个碱基合在一起(三联体密码)决定一个氨基酸。遗传密码通常以mRNA上的碱基排列(见表) ...
由细菌所免疫的动物体液中存在的抗体,在补体存在下破坏相应细菌菌体的现象称为溶菌作用。1894年R.F.J.Pfeiffer发现,如果在经痢疾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注射痢疾菌,则该细菌发生特异的裂解,并已将这种作用用于细菌鉴定中(Pfeiffer现象或Pfeiffer溶菌现象)。如加入健康动物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则溶菌现象也可在试管中发生。此称为Neisser-Wechsberg试管溶菌反应。指由于噬菌 ...
遗传率heritability 亦称遗传力。对于某个数量性状来说,其累加遗传方差(来自基因平均效应的方差)在某一群体中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率,即为该性状在该群体中的遗传率。具体地说,就是狭义的遗传率。与此相反,基因型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率,则为广义的遗传率。用符号表示时,狭义遗传率H2=VG/Vp;广义遗传率为H2=Vg/Vp。式中Vg为累加遗传方差(亦称基因方差),VG为基因型方差,Vp为表 ...
具有一组水解酶、并起消化作用的细胞器。C.de Duve(1955)在大鼠肝脏中,从比线粒体分区稍轻的地方得到含有水解酶的颗粒分区,并以可进行水解(lyso)的小体(some)这个意义而命名为溶解体(lysosome)。溶酶体中的酶是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组织蛋白酶、芳基硫酸醋酶、B-葡糖苷酸酶、乙酰基转移酶等,是在酸性区域具有最适pH的水解酶组。据电子显微镜观察,溶酶体是由6~ ...
遗传进度 genetic progress 亦称遗传获得量(genetic gain)。群体受人工选择时,亲本群体和后代群体在所研究的数量性状的平均数之差,即为遗传获得量。因此遗传进度是表示选择效应,兹设亲本群体的平均值与经过人工选择后的亲本群体平均值之差即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tial)为i,其遗传率为h2,则遗传进度ΔG将表示为ΔG=ih2。这就是说,选择差i如果一定, ...
起初相互密接的植物组织细胞,随组织的生长而破坏所形成的细胞间隙,是裂生胞间隙的对应词。其特点为间隙轮廓不明显。间隙内如含有空气,即成为一种通气组织Gramineae)、木贼(Eq-uisetum hiemale var.japonicum)等茎中央的髓腔;如含有粘液、油脂等物质,即成为分泌组织(柑桔的油腺)。 ...
遗传隔离 genetic isolation 指由于个体基因组成上的差异,不能产生后代,导致产生生殖隔离而言。根据G.C.Stebbins对隔离机制提出的分类,包括配子不亲和性、杂种致死或是杂种劣势、杂种不育、杂种败育等。以棉花为例,海岛棉与陆地棉的某一系统杂交所生的F1产生木栓化的现象,生活力降低、几乎不产生F2。木栓化可导致F1死亡,已知这是由于ckx(陆地棉)与ckr(海岛棉)互补基因相互作 ...
指肥料养分等有机和无机物质随雨水、渗透水或上升水从土层中流出的这一现象。这些物质中以盐分最易受影响,所以有时使用脱盐作用和脱碱作用这些术语。土层的成分和性质常由于这种作用而发生变化,这在热带多雨地区则成为农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在蒸发蒸腾强烈的干燥地区,相反地盐分是向地表累积而脱离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