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实验中常用节拍器的声音或灯光等。有时也称信号刺激。是非条件刺激的反义词。 ...
从前,绝大多数是把高等动物的所谓精神作用看成是自然科学领域以外的问题,自巴甫洛夫(I.P.Pavlov)发现了心理因素对胃腺和唾液腺的分泌活动有影响之后,才开辟了通过这些现象对心理现象进行实验生理学研究的道路。他先用与狗的唾液分泌完全无关的外部动因(例如一定节拍的节拍器声音)作用后,立即给狗食物,连续反复进行这一系列实验,不久发现,只要用这此无关的刺激作用于狗,就会引起唾液的分泌(1904)。 ...
把两组刺激-反射的组合,在接近的时间中反复给与,使本来无关的刺激与反射相结合,形成所谓条件反射。这个理论被纳入心理学,特别是学习的领域中,对于不是反射而更加结合(molar)的反应,也认为是用相同原理下的学习,此过程称为条件化。希尔加德(E.R.Hilgard)和马奎斯(D.G.Marquis)在1940年把这一过程分为古典条件化和工具条件化。古典条件化就是指巴甫洛夫(I.P.Pavlov)的 ...
对于由A刺激所诱发的先天的反应,如将B刺激与A经常同时或较之在先进行,则通过B刺激也可将其反应诱发出来,称此反应为条件反应。这是整个动物的反应,以此与以反射弧为单位的所谓条件反射相区别。虽然也可看作是条件反射概念的扩大,但因为在条件反应的建立中常常重视动因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与条件反射有着根本的差异。所谓动因因素,即具有条件的问题,与巴甫洛夫(I.P.Pavlov)在条件反射中应用的信号 ...
在野生型生物可生育或增殖的条件下,而不能生育或增殖的突变型,即需要特定的营养物质的营养缺陷型以外的突变型,称为条件致死突变型。例如熟知的有在某种培养温度中不能生育的温度敏感突变型,特别是只有在具有某种抑制基因的寄主细菌中才能够增殖的噬菌体无义突变型等等,在前一种误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的场合,乃是该基因产物的某种蛋白质中通常有一个氨基酸发生了置换,和野生型的同种蛋白质相比 ...
见于光学显微镜下的被覆上皮表面的薄层,即从侧面观察此薄层时,由于在与细胞表面成直角方向上可以看到无数的条纹,所以自古以来即有此名。这种条纹是并列的原生质突起,还是上皮细胞分泌的角质层中的细管,是有争论的,但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此与刷状缘同样,也是一种微细绒毛。认为是具有吸收机能的细胞,具有扩大吸收面积的意义。 ...
为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Ca2 受体蛋白质(参见钙结合蛋白)。分子量1.7万,具有与肌肉的肌钙蛋白C相似的氨基酸顺序,对热稳定,等电点为4.0,1分子可与4分子的Ca2 结合,其解离常数约为10-6M。曾被发现作为环腺苷磷酸二酯酶的活化蛋白(垣内史朗等,1970)。后来发现腺苷酸环化酶、磷酸化酶b激酶、红细胞膜Ca2 、Mg2 -ATP酶、NAD激酶、肌球蛋白L链激酶等酶,都可在Ca2 的存在 ...
〔1〕(1)在生物学上,指生物所表现的各种适宜的调整作用的总称。最近也常使用调控一词。从病毒和机体或其一部分的物质出入,直到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包括的概念很广泛。例如,与物质代谢有关的酶类的变构效应,蛋白质合成,激素作用,再生和修复,代偿性肥大,体温、呼吸数、脉搏的调节,群体中个体群密度的调节等。高等动物的个体,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各种生 ...
广义的是指各种生物体内与代谢或运动机制有关的蛋白质,特别在肌肉,肌原纤维蛋白质从其功能方面可分为收缩性蛋白和调节性蛋白。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属于前者,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辅肌动蛋白、M蛋白及C蛋白相当于后者。 ...
具有调节其他基因性状功能的基因,称为调节基因。包括决定阻抑物、阻抑物蛋白、其他环状AMP受容蛋白质等控制性物质结构的基因、阻抑物作用部位的操纵基因、RNA多聚酶以及它的促进物质的作用部位启动区等等。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根据突变种类的不同,有的酶量增加,有的酶量减少。 ...
指对温度及渗透压等外界因素变化时,能进行调节使体内环境维持恒定的动物。是一致动物的对应词。对于温度来说,有恒温动物,对渗透压来说,有栖于河口或海岸的广盐性动物,这些大都属于调节动物,它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耐受力强。 ...
基于与抗原相结合而产生促进巨噬细胞或粒细胞吞噬作用的物质之总称。其实质是抗体,特别是IgG抗体。抗原与抗体结合之后再与补体的第三成分进行结合,吞噬作用则变得更容易。 ...
对多细胞动物卵裂初期的卵裂球,用实验的方法加以分离,此时仅以所给与的材料调节形成形态完全或近于完全的胚,而这种处理的卵总称为调整卵。是镶嵌卵的对应词,也就是说,通过在这种卵上所分离的卵裂球,以实现所预期的胚胎发育。腔肠动物、纽虫类、棘皮动物、肠鳃类和脊椎动物的卵都可成为调整卵。调整卵在其发生时,细胞质的所有区域不一定都非得均质不可。实际上在棘皮动物的卵里,从动物性极到植物性极具有明显的不同,尤 ...
培养动物细胞时,有时不用新调制的培养液,而是用已培养过多数细胞的培养液,这种培养液被认为是已由培养细胞进行了某些调整故称之为调整培养基。培养极少数细胞时,常常只有通过使用这种培养液才有可能使细胞增殖。从调整培养基中,还未单独分离出有效因子。 ...
亦称传导器。位于感受器和效应器之间,是将前者产生的兴奋传导或传递到后者的器官。这是为了在形式上与上述两词应合,表示动物活动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而新创造的词。实际上,不仅用以指神经系统是洽当的,而且把低等动物的类神经传递系统直至内分泌系统都包括在内,也都是可以的。 ...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髓鞘是电的绝缘体,因此动作电流只能在相邻的郎飞氏节间通过,兴奋以动作电流为媒介,从一个节到下一个节跳跃地进行传导,称为跳跃传导。最初由利利(R.S.Lillie,1925),后由加藤元一(1936)和田崎一二 (1939)所提出,又由赫胥黎、斯坦浦利(A.E.Huxley、R.Stm-pfli,1949、1951)及法兰肯胡塞(B.Frankenha-user,1952)所证 ...
指进化是以飞跃的过程表现的,现在几乎已不再作为术语使用了。跳跃的程度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杰弗罗依·圣西莱尔(E.Geoffroy Saint Hilaire)、冯科利克(R.A.von Klliker)等所提出的理论中还有这样一种跳跃的观点,即从某一种动物的卵孵化出完全不同的动物(如由爬虫类的卵孵化出鸟类)。 ...
Fe,原子量55.8;为所有植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体内大部分是以络合物的形态存在,这种形态与铁离子比较,认为是更为重要(H·Molisch的maskiertes Eisen)的。在动物中,铁不仅在脊椎动物的红血球中作为血红蛋白(hemoglobim)的成分而存在,而且在无脊椎动物中分布的血液色素蚯蚓血红蛋白(hemerythrim)、血绿蛋白(chlo-rocnlorin)、无脊血 ...
为血清蛋白的一种(β-球蛋白),具有和铁结合的性质,参与生物体内铁的传递。铁的传递蛋白在氧肟酸(hydroxamic acid)的铁化合物所显示的鲑肉样的粉红色中,铁结合在这种蛋白质中的-N(OH)Co-基上。分子量约9万,每个分子与两原子的铁相结合。 ...
为了在电镜下识别细胞及组织内的抗原部位而采用铁蛋白作标记的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之一。铁蛋白是含有多量(约20%)铁的结合蛋白,由直径约10毫微米的蛋白质外壳及位于中心的直径5.5毫微米的分子团组成。由于此分子团分成直径3毫微米的4个亚单位,在电镜下根据电子密度高的铁颗粒四角形排列是容易辨认其存在的。一般是将同铁蛋白结合的抗体(铁蛋白抗体)作用于先行固定的细胞后,制成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