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自养

在自然界中能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生物,统称为自养型生物。主要包括植物和少数微生物类群。这些微生物,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氮化物为氮源。主要通过卡尔文循环(即光合碳循环)进行固定二氧化碳,在需能情况下,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生长所需的能量,根据微生物类群而不同,分别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获得。前者如紫硫细菌(Chromatium)、绿硫细菌(Chlorobium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腐生

从已死的动、植物或其他有机物吸取养料,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多细菌和真菌属于此类。如枯草杆菌、根霉、青霉、蘑菇、木耳等。以腐生方式生活的微生物,如按其所需要的氮源、碳源来分,则属于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异养

指以有机物而不是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以无机或有机氮化物作为氮源进行生长的生物。一般需要供给外源生长因子。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均属异养型,包括人类、动物、少数植物和极大多数微生物,如真菌、放线菌、大多数细菌等。有机碳化物对这些生物来说,既是碳源,也是能源,它们不仅利用有机物合成机体内的含碳化合物,并且通过氧化有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在异养型微生物中,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摄取无生命的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真菌界

营养方式为异养的真核菌类。包括真菌门和粘菌门。由于这两门菌类具有细胞壁(粘菌是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产生具纤维素细胞壁的孢子),所以长期以来被归入植物界。但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根据它们无质体,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营养方式不是自养而是异养,能分解和吸收有机物质,腐生或寄生,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少数为纤维素外,大多由几个质构成。而粘菌更为特殊,生活史中有动物性阶段和植物性阶段,动物性阶段的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寄生

直接从活的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人等)吸取养料的营养方式。如一些寄生细菌、寄生真菌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高等植物中也有极少数营寄生生活,如菟丝子、列当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菌丝

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组成真菌的营养体,即菌丝体。菌丝一般分为两类,一为无隔菌丝,即菌丝没有横隔壁,可视为一个单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如低等真菌中的根霉、毛霉、水霉等的菌丝。另一类是有隔菌丝,即菌丝具很多横隔壁,将其分隔成多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有1个、2个或多个细胞核。如高等真菌中的青霉、曲霉、蘑菇等的菌丝。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菌褶

担子菌纲中伞菌类的菌盖下方呈放射状排列的薄片。也称子实层体。是担孢子产生的场所。它们的上方均和菌盖的菌肉相连,而每个菌褶的内端有的直接着生在菌柄上,叫直生;有的仅内端的一部分与菌柄相连,另一部分向上弯曲,叫弯生;还有的菌褶内端不着生菌柄上,二者稍有一点距离者叫离生。将菌褶作一横切面,可见其内部结构;菌褶两表面为子实层,由担子、侧丝组成,有些种类还有一些大而长的细胞,叫囊状体。在每个担子上一般都产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它是由菌丝组成的。一般呈疏松的绵毛状,无色或绵白色。但也有的具有一定颜色,或老的菌丝有一定的颜色。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发酵

广义的概念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的代谢产物的现象。微生物中包括细菌和真菌。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作用都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醋、酒、酒精、味精、甘油、抗生素等都是发酵的产物。如醋是由醋酸杆菌发酵产生,甘油是由酵母菌帮助发酵产生,酒是由霉菌(属于真菌)和酵母菌发酵产生。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发酵的概念是指无氧呼吸,即在无游离氧的条件下,微生物细胞以葡萄糖为呼吸基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链霉素

1944年从放线菌属中的灰色链霉菌的培养滤液中提制的一种抗菌素。链霉素是碱性物质,它对结核杆菌有强大的抑菌作用,对各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低浓度时有抑菌作用,高浓度时则有杀菌作用。链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对鼠疫与野兔热也有良好效果。但细菌易对其产生耐药性。此外,用量多时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用时应遵医嘱。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稻瘟病

由稻梨孢(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后引起的一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该病菌的菌丝体有隔,可侵害水稻的各部分,引起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南方稻区的苗瘟和叶瘟较多,北方稻区谷粒瘟和穗节瘟较多。苗瘟时,初期在苗上出现灰绿色斑点,以后全苗变成黄褐色而枯死。叶瘟的病斑梭形,边绿黄褐色,中央灰色,常汇合成不规则形状,叶背面可见灰色霉状物,即其分生孢子。节部为黑色小斑点,渐逐扩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金霉素

属于四环素族的一种抗菌素。于1948年从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取的。它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的细菌都有作用,是一种广谱抗菌素,主要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气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金霉素盐酸水溶液(pH2.5,浓度为20微克/毫升),在室温下较稳定,但在37℃时极不稳定,临床应用时应以新配制的为宜,若不立即使用,应保存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黄曲霉毒素

某些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种肝毒素。它对动物有极强的毒性和高度的致癌性。目前已分离出B1、B2等12种衍生物,其中以B1的毒性最强。各种黄曲霉毒素的结构相似,都含有1个糠酸呋喃的基本毒性结构和1个氧杂萘邻酮结构。纯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乙烷、乙醚、石油醚等,而溶于氯仿、甲醇、苯、丙酮等有机溶剂。1960年英国曾发生震动世界的10万只火鸡突然死亡的事件,就是因为饲料中有黄曲霉毒素,其中毒症状为食欲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植物群落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所有植物的总和。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沼中的所有植物组成了一个植物群落。在群落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群落的形成,都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条件,故有不同的群落类型。例如,森林群落、水池植物群落,荒漠、草原群落等。每个植物群落都有着一定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种类成分,群落的外貌,垂直的和水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地衣酸

地衣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指缩酚(羧)酸类化合物。地衣酸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缩酚(羧)酸、缩酚(羧)酮、二苯并呋喃、间苯三酚衍生物、螺缩酚(羧)酮等几种主要类型。它们在地衣体内的分布部位是一定的,如具有各种颜色的绝大部分蒽醌等的衍生物、松萝酸和无色的黑茶渍素等,都贮存于地衣的皮层中,因而使地衣呈现为各种不同的颜色。绝大多数缩酚(羧)酸和缩酚(羧)酮则贮砘在髓层内。地衣酸在地衣体内的含量各不相同,如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森林植物群落

木本植物(乔木、灌木)集生并占优势的一种植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结构和生产量,在空间分为不同的层次: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这种层次的分化是群落对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表现。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形成林冠最上层的树木是受到全光照的照射,上层枝叶可以吸收和散射一半以上的光能,灌木层,大约利用全光照的10%,而草本层仅利用1~5%的光照,最后为得到极微弱光照的地被物层。森林植物群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热带雨林

世界热带植被类型之一。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年均温20~28℃,温差小,年降水量多达4000~6000毫米,相对湿度高,有时达90%以上,土壤为酸性砖红壤。群落特点是种类繁多,在100平方米面积上树种可多达60种,而优势树种不明显。分层多,常4~8层,但不明显。树木高大挺直,多在30米以上,分枝少,均为常绿树,芽无芽鳞,树皮光滑,色浅而薄,林内阴暗,老茎开花和板状根现象较普遍,有些还有支柱根和气生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板状根

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板状不定根。从树干基部生出,斜入土中,有支持树干的功能。板状根实际上是由离地面或恰在地面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来的。树干与沿地面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至数个多少扁平的三角形的板状根,有时可高达3~4米。这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板根现象是热带气候下的一种特殊生态现象。我国云南孟定沟谷中的雨林,具板根的乔木占乔木总数的60%,如高山榕、大花五桠果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老茎开花现象

也称茎花现象。指乔木主干基部萌生花枝,开花结果的现象。是热带雨林乔木的一大特征。它们的花和花序无柄或仅具很短的柄附着在主干的老枝上,这是雨林下层小乔木得不到充分阳光和空间的一种适应,使花朵展开于喜阴蝶类之前,利于完成传粉过程。也有人认为茎花现象是一种原始性状,表现为繁殖部分和营养部分在空间上的彼此隔离;也有人认为在雨林中的常绿树开花和结实所需的养分是贮藏在主干和大枝里,茎花现象是便于养分输送、减少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常绿阔叶林

通称照叶林或樟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常绿森林植被类型。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而湿润,最热月平均温度24~27℃,冬季稍干寒,最冷月平均温度3~8℃,春秋温和,四季明显,无霜期超过230天,年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乔木树种的叶片多数呈椭圆、长椭圆状披针形,革质,带有光泽及与光线垂直的常绿阔叶型叶子,故有照叶林之称。在种类组成上,上层林主要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为主。林下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