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韦弗(E.G.Wever)和布雷(C.W.Bray)在猫身上做实验。当声音作用于耳时,可从圆窗引出一种与刺激的音波相似的电位变化。如将此电位引到扩音器上,即可复制出刺激的声音,因而认为耳蜗有如一微音器,故称此种电位为耳蜗微音器电位。这种引起微音器电位的效应,被称之Wever-Bray效应。在圆窗上先后可记录到两种电位,一种为微音器电位(CM),另一种为耳蜗神经上的动作电位(N1、 ...
由前脑发育而来,脑的大部分属于大脑。大脑占据着颅腔的大部分,位于颅腔的前窝与中窝中,并向后伸展盖于中脑和小脑之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s),二者间主要借一巨大的板状纤维束名叫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的相连。大脑半球的前端叫额极,后端叫枕极。大脑半球的表层为灰质(greymatter),称为大脑皮质(皮层),主要是由神经细胞体所组成。 ...
一种固醇,是动物质膜的重要成分,动物细胞器膜的含量要少些。血浆中的脂蛋白也富含胆固醇,其中约70%与长链脂肪酸构成胆固醇酯。胆固醇酯可以皂化。胆固醇C(3)上的羟基为其极性头,分子的其余部分疏水,为非极性尾。由于环状结构的刚性,胆固醇的存在降低了膜的流动性。胆固醇是固醇类激素的前体,固醇类激素可以调节多种生物功能,如性发育和糖代谢。胆固醇也是体内一切其他固醇类物质的前体,如皮肤中的7-去氢胆固 ...
结肠的一种主要运动形式。由于横结肠和降结肠的环行肌分节收缩,和纵行肌带的褶皱,使粘膜折叠成袋。收缩在不同部位交替反复发生,空腹和安静时,常见往返运动。由环行肌完全无规律收缩所引起,使结肠袋中流体或半流体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不向前推进。一个结肠袋内容物被推到下一段,并继续向更远部位,而不返回原处分段推进运动,更远的结肠袋周围肌肉收缩,肠内容物挤向两个方向,实际上肠内容物移向肛门端。邻近 ...
由于食物和饮水中碘长期供给不足,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常流行于一个地区,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减少,对腺垂体的负反馈影响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而肿大,这种代偿加强了对碘的利用和周转,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产生所需要的激素,即一般不伴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现象。但在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如妊娠),可因代偿不足而呈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现象。
由肝细胞生成的一种液体。生成后由肝管排出,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在非消化期间,胆汁由肝管流入胆囊而贮存,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经总胆管而流至十二指肠。胆汁为一种较浓的、具苦味的有色汁液,正常人24小时内分泌量为300~700毫升。从肝脏初期分泌的胆汁称肝胆汁,呈金黄色或黄褐色,固体物含量较少,比重接近1.009,弱碱性(pH7.4)。肝胆汁进入胆囊后,其中水、盐和其他一些成分不断被胆囊吸收,从而 ...
当直流电施加于神经时,神经上表现出的作用并不象一条金属导线那样,直接将电流依最短的途径从阳极输送到阴极。而是一方面,电流经膜外的介质从阳极流向阴极;另一方面,电流在阳极由膜外流入膜内,在膜内,电流从阳极流向阴极,然后,再在阴极从膜内流向膜外。而且,不仅从电极底下的一点的膜上流动,而且还扩散到电极附近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流动。电流的流动就会导致膜电位的改变。这种膜电位的变化总称电紧张电位。在阳极底 ...
指体循环的主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内的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以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血压。临床常用脉带和听诊法间接测定肱动脉血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室的舒缩而变化。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最大值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最低值为舒张压。我国健康成人安静状态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毫米汞柱),舒张压60~80mmHg,一般写作110/70mmHg。成年人安静时的收缩压 ...
从心脏运输血液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的总称。起于左、右心室的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为大动脉,管径约25毫米。动脉管径随其分支由大逐渐变小,按管径分大、中、小、微四级。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内膜最薄,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内皮邻管腔,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表面光滑,可减小血流阻力。内弹性膜下层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成纤维细胞。内弹性膜由弹力蛋白组成,膜上有小孔,称窗膜。中膜较厚,由环状 ...
本世纪初,巴甫洛夫在进行多年的高级神经活动机能研究之后,认识到分析和判别外界信号刺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机能活动,他将执行分析外界复杂环境各种个别要素的系统称为分析器。他认为每一个分析器均由三部分组成:(1)外周感受器,对某一种适宜刺激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将刺激能量转换成神经能量(神经冲动),起着换能器的作用,也是对这种能量进行的第一步分析;(2)中间部分,包括神经的传入通路以及在中枢各个水 ...
存在于正常肺泡内表面的一种能减弱肺泡表面张力的物质。其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特殊的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相结合的复杂脂蛋白(表)。系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质网所合成,转移并贮存于板层状包涵体中,随包涵体从细胞内释放,而分布于肺泡的内衬层的液膜。其生理功能有二:(1)使肺泡稳定地保持在扩张状态。当吸气时,肺泡扩张,表面活性物质分布变稀,仅具单分子层,因而对减弱表面 ...
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变化称为反应。肌肉受刺激而发生收缩,是一种反应。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发生兴奋传导,也是一种反应。腺体受刺激而发生分泌,又是一种反应。 ...
肺的功能单位。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为多面形有开口的囊泡。泡壁薄,直径约为200~250微米,成人肺泡约有3~4亿,总面积可达100米2。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肺泡隔,其中富含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等结缔组织。肺泡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另一面与肺泡隔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密接。肺泡表面有两种上皮细胞。扁平细胞(Ⅰ型细胞):肺泡表面大部分为此种细胞、核扁椭圆形,细 ...
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组织呈海绵状,质软而轻,富弹性,左右肺均似圆锥形,上端为肺尖,下端为肺底,外侧为肋面。肺被肺裂分为数叶,左肺被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上方副裂及下方的叶间裂分为上、中、下三叶。纵隔面中央有肺门,是支气管、肺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之处。肺表面包有脏胸膜,光滑透明。肺的颜色在初生儿为淡红色,成人由于吸入尘埃沉积肺泡壁内而呈深灰色。老年人呈蓝 ...
亦称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人体在清醒而极端安静情况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一般以每小时所散发热量为指标。测基础代谢一般在清晨未进餐前进行,距前一天晚餐时间约12~14小时,测前不应做费力的劳动与运动,静卧半小时以上,采取平卧姿势,使全身肌肉尽量松弛。受试者不应有焦虑、烦恼、恐惧、急躁等情绪。室温保持在20~2 ...
一次呼吸周期中肺的容积。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一呼吸周期中吸进或呼出的气体容积,似潮汐有升有降称为潮气量(tidalvolume),人静息时潮气量为400~600毫升,一般以500毫升计算。平静吸气终末开始吸入的最大气量,称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也称吸气贮备量。平静呼气终末开始呼出的最大气量,称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
单位时间入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分为: 每分通气量 肺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每分呼吸频率与潮气量的乘积。每分通气量随性别、年龄、活动量及身材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为便于比较,在基础条件下进行测定,以每平方米身体表面积为单位计算。如以我国男子体表面积约1.6~1.8米2,以各人实际体表面积除本人的每分通气量,即每平方米面积的每分通气量。我国成年男子平静时每分通气量平均为4217毫升/分·米2,成 ...
即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发放神经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加强,而交感紧张和缩血管紧张减弱(即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和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其效应是心率减慢,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从而使血压降低,故又称减压反射;主动脉神经又称减压神经。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安静状态下 ...
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 ...
肺基本容积中某两项或两项以上之和。分四项: 深吸气量(inspiratorycapacity) 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从平静呼气终末开始作最大吸气时所能达到的肺内气体容量。 功能残(余)气量(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 残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平静呼气终末时存留在肺内的气体容量。代表吸气肌处于松弛状态时的肺容量,对每次呼吸时肺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起缓冲作用。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