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贫血。病人衰弱、头晕、气短、心脏有杂音和脉搏增高;血液血红蛋白(Hb)含量仅及正常人(每100毫升血15~16克)的一半;红细胞不仅数量少而且异常;出现许多长而薄,看起来像镰刀的新月形红细胞。当血液脱氧合(不携氧)时,镰刀形细胞大大增多。这种细胞极脆,易破损造成血液血红蛋白低水平。更严重的后果是某些器官的毛细血管被这些长形异常细胞堵塞,这是许多镰刀 ...
或称淋巴。指在淋巴管内流动的透明无色液体。组织液进入淋巴毛细管即为淋巴液。淋巴毛细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淋巴毛细管除在无血管结构(上皮、角膜、晶状体、软骨等)以及脑、脊髓、脾髓、骨髓等处缺如外,遍布全身各处。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无基膜,相邻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可以向管腔内飘动,形成向管腔内开放的单向活瓣,内皮细胞间的间隙大,组织液以及悬浮其中的微粒,如大分 ...
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在两栖类开始出现,爬行类的蜥蜴和蛇类的型鼻器最发达。其内壁具嗅粘膜,通过嗅神经与脑相连。由于犁鼻器不与外界相接相通,这就要靠舌的帮助。蛇的舌头有细长而分叉的舌尖,总是在不停的吞吐,俗称“信子”。其活动频繁的舌尖是在搜集空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当舌尖缩回口腔时,即进入犁鼻器的两个囊内,产生嗅觉,从而判断其所处的环境条件。鳄和龟鳖类的犁鼻器退化 ...
血液的有形成分之一。直径约6~18微米,有大、中、小3种。小淋巴细胞约占90%,核呈圆形式卵圆形,核一侧有凹痕,胞质少,嗜碱性。根据免疫学可将淋巴细胞分为T、B两类。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增生、繁殖,又名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lymphocytes)可排斥与识别异物;B淋巴细胞在人骨髓内发育为骨髓依赖淋巴细泡(B-lymphocytes),可接受抗原刺激向淋巴母细胞转化,并经多次分裂,变为浆细胞 ...
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尿液在肾脏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再经尿道排出体外。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从而排泄代谢终产物,同时,在调节水、盐代谢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 ...
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依管径大小可分为淋巴毛细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淋巴管由淋巴毛细管汇合而成。管壁结构近似静脉,亦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管壁较薄,管腔内有瓣膜。根据位置分为浅、深两组,浅淋巴管位于皮下,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二者以小 ...
为一个复合的电反应。引导的方法是将一个引导电极与角膜接触,将另一个面积较大的参照电极放在额部,当给视网膜以光刺激时,可在示波器上记录到一系列电变化,即视网膜电图。视网膜电图可分成几个部分,一个典型的视网膜电图如附图中的粗线所示。光刺激下,开始有一个小的负波(角膜为负),称a波,然后出现一个正(角膜为正)的b波。如刺激强度较大,则在b波之后,还有一个上升较缓慢的正波(角膜为正),称c波。在光刺激 ...
一种结合蛋白,由视黄醛(也称网膜素,retinal)和视蛋白(opsin)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氧化而形成,是维生素A的醛化合物,有多个同分异构体(此处主要为两个)。在视紫红质内与视蛋白结合的为分子构象较为卷曲的一种,即11-顺视黄醛(11-cisretinal),在光照下它即转变为构象较直的全-反视黄醛(all-trans retinal)。全-反视黄醛能进而引起视蛋白分子构象改变,并开 ...
为消化管最狭窄部分,前后扁窄的长管状器官。上端约在第六颈椎体下缘处与咽相接,沿脊椎前方向下行,穿经胸腔的上纵隔和后纵隔,再经膈肌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平第十一胸椎体高度续于胃和贲门。全长约25厘米。具典型的消化管结构,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与外膜。粘膜上有7~10条纵行皱襞,凸向内腔,有助于液体下流。食团经管腔时,这些皱襞由于肌层松弛而展平,内腔扩大,有助食团通过。粘膜下层较肥厚,由结缔组织构 ...
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植物细胞的液泡充满水溶液,将液泡膜及质膜视为半透膜,则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浸于溶液或水中,都会发生渗透作用。实际上,生物膜并非理想半透膜,它是选择透性膜,既允许水分子通过也允许某些溶质通过,但通 ...
当眼注视前方一点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外界的范围。正常人单眼视野范围如图所示:鼻侧、上侧略小;颞侧、下侧较宽。用视野计各色测试棒测试一眼所能觉察出的各种颜色的颜色视野。在同样光度照射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而绿色视野最小。上述现象进一步证明了视锥细胞具有色觉,视杆细胞只有光感觉,而视锥细胞确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部。在临床上测定视野是了解感光细胞机能活动和整个视觉机能的重 ...
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主要激素,占总分泌量的80~90%。为儿茶酚胺化合物。由嗜酪细胞的甲基移位酶将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而成。对肾上腺素α,β受体均有作用。其生理作用用主要是强心升压、抑制内脏平滑肌活动和升高血糖。(1)对心血管的作用:Ad主要作用于心脏的β1受体,使心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作用于α受体使皮肤、粘膜及肾脏等小动脉收缩,作用于β2受体,使冠状动脉、骨骼肌及肝脏的小动脉舒张, ...
可分弓状集合小管、直集合管和乳头管。弓状集合小管与远曲小管相接,转入髓放射,汇合成直集合管,与髓袢平行,下行移行为乳头管。集合管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在乳头管开口处移行为变移上皮。具有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功能,与肾小管的机能密切联系,对尿的生成和浓缩起重要作用。 ...
肾小球旁器、球旁细胞释放的一种蛋白水解酶,经肾静脉进入血液。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在α2球蛋白中)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Ⅰ(10肽),血液和肺组织中的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Ⅰ降解为血管紧张素Ⅱ(8肽),后者可被氨基肽酶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这三种血管紧张素均有生物活性,其中血管紧张素Ⅱ、Ⅲ的生物活性较强,而后者在血中的浓度较低,故以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活性最强。血管紧张素原和转换酶等经常存在于 ...
重要的排泄器官,除完成泌尿系统的主要机能,还有活化维生素D,促进红细胞生成及分泌肾素等作用。肾位于腹腔后上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前面有腹膜遮盖,为腹膜外位器官。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右肾因受肝脏影响,一般比左肾低半个到一个椎体。肾是一个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质柔软,重100~200克,外缘凸隆,内缘中部向肾实质凹陷形成肾窦。肾窦的开口称肾门,出入肾门的血管、神经和输 ...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侧肾约有100万以上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
以肾上腺皮质生成雄激素过量,导致性器官形态和功能病变为主的症候群。先天性肾上腺性征异常症与遗传有关,根本病变为肾上腺皮质酶系统缺陷,皮质激素合成减少(因对腺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糖皮质激素的生成得以补偿),皮质激素的一部分前体物质转变为雄激素,故其特点为皮质激素生成过少,雄激素生成过多,雄激素过量,使女性胎儿的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畸形(男性化,假两性畸形)。男性胎儿的生殖器出生时正常,可出现 ...
位于肾上腺外层,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内分泌腺。其腺细胞,由外向内排列成连续过渡的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它们分泌的激素均为类甾醇激素(类固醇)总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脏失活,由肾排出。球状带约占皮质15%,紧靠被膜。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低柱状,排列成球状团块,其间有结缔组织和窦样毛细血管。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约占皮质的78%,位于球状带内侧。细胞呈方形和多边形 ...
起于肾小囊,全长约50~55毫米,依次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都分为曲部和直部。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构成“U”形髓袢,依其走行方向分为降支和升支,降支可伸入髓质,升支从髓质又进入皮质,与远端小管曲部相连,肾小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除输送原尿外,还有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功能,对尿的生成和浓缩起重要作用。 ...
位于肾皮质和肾柱内,呈球形,直径约200微米,分血管极和尿极。由特殊的动脉性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和包在其外面的肾小囊构成,是分泌尿液的部分。毛细血管球两端分别为入球及出球小动脉,一般前者管径较粗,均由血管极进出。肾小囊是肾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而成,分脏层与壁层,脏层细胞为有突起的足细胞,经基膜与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接触。足细胞、基膜、内皮细胞构成肾小球的滤过膜。壁层由单层扁平细胞构成,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