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器官有一个变迁的程序。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是在卵黄囊造血,从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胚胎发育到第五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但在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可再参与造 ...
网络 第三章 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血液在医学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因为很多疾病可导致血液组成成分或性质发生特征性的变化。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生命最初出现在海洋中 ...
网络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是靠一些肌细胞的收缩活动来完成的。例如,躯体的各种运动和呼吸动作由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心脏的射血活动由心肌的收缩来完成;一些中空器官如胃肠、膀胱、子宫、血管等器官的运动,则由平滑肌的收缩来完成。不同肌肉组织在功能和结构上各有特点,但从分子水平来看,各种收缩活动都与细胞内所含的收缩蛋白质,主要与肌凝 ...
网络 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总结自然科学成就时指出:“地球几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现象”;生物体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埃及残存史前古文字中,已有电鱼击人的记载;但对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只能是在人类对于电现象一般规律和本质有所认识以后,并随着电测量仪器的精密化而日趋深入。目前,对健康人和患者进行心电图、脑电 ...
网络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功能 不论是单细胞生物或组成多细胞有机体的每一个细胞,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会不断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在多细胞动物,由于绝大多数细胞是生活在直接浸浴它们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之中,因此出现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分子,是它们最常能感受到的外来刺激:这不仅是指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激素或其他体液性调节因子;而且就是 ...
网络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体内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如细胞间隙中的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一百多年前,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促成了细胞的发现。此后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经历了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层次,从细胞这个小小的单位里揭示出众多生命现象的机制 ...
网络 第四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 本世纪40年代,通过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各种工程技术的控制和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得出了一些有关调节和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这就是控制论(cybernetics)。运用控制论原理分析人体的调节活动时,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可分为三类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非自动 ...
网络 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和复杂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不与外环境发生接触。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由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细胞的生存对内环境条件的要求很严格,内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乃是高等动物生命存 ...
网络 第二节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人体生理的知识最初是随着生产和医疗实践而逐渐积累起来的。公元300-400年的《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古代医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书中阐述了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在其他国家,早期对人体生理知识也有不少重要的贡献。例如,古罗马名医Galen曾从人体解剖的知识来推论生理功能,并曾进行初步的动物活体解剖,对 ...
网络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等。生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 ...
一、解剖操作目的 l、深刻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层次结构,人体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在自然状态下各器官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2、通过解剖实习操作,加深解剖学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解剖操作注意事项 1、解剖实习操作程序:学生操作时分小组(上肢及下肢组)同时进行。每次课4学时共9次课36学时。 2、每一次操作课前指导学生做好予习。予习要求,除阅读解剖实习指导外 ...
掌握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测定不同鱼类红细胞渗透脆性并理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对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的重要性。 正常情况下,动物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哺乳动物约相当于0.9%NaC1溶液的渗透压,鱼类的等渗溶液为0.85%~1.0%NaC1溶液。将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 其形态和容积可保持不变。若将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的NaC1溶液中,则水分进入红细胞使之膨胀甚至破裂溶解,但红细胞对低 ...
学习离体标本多参数同步记录的实验方法,理解从神经兴奋开始到肌肉出现收缩所发生的生理事件及其的相互关系。 一个有效的刺激作用于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到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过程。在神经-肌肉标本中经历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传导、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肌细胞兴奋的产生、兴奋的传导、兴奋-收缩耦联及肌丝相对滑行等一系列生理过程。这些活动过程关系如何,过去是很难于展现和 ...
一、本次内容提纲 上肢的范围及分部、上肢、颈部和胸部的体表标志、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胸廓内动脉第二穿支、前臂内、外侧皮神经,颈丛的皮支:颈横神经、耳大神经、锁骨上神经、胸锁乳突肌、舌骨上下肌群、乳房、胸廓内动脉第二穿支。 二、检查上肢、颈、胸廓范围、分部及骨点标志 2、观察和扪认: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胸骨剑突,第二肋间隙、乳头对应的肋间隙、肋弓 3、观察肱二头肌内侧沟的体表位置及其外侧的肱 ...
掌握水产动物氨氮排泄率的测定方法,并通过测定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氨氮排泄率来计算蛋白质的代谢率。 水生生物在进行能量代谢时,消耗体内的蛋白质,蛋白质分解后大部分产物以氨氮形式排入水中,使水中氨氮含量增加,测定一定时间内水中氨氮含量的变化即为氨氮排泄率。 氨氮量的测定依据游离态的氨或铵离子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色度与氨氮的含量呈正比,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与器材 试剂: 1、0. ...
【目的】 学习离体蛙心制备及灌注方法,观察内环境理化因素的改变和某些神经体液因素及肾上腺素、咖啡因和洋地黄制剂等药物对心脏节律性活动的影响。 【原理】 蛙心离体后,用理化因素类似于两栖类动物血浆的任氏液灌注时,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有节律的舒缩活动,而改变灌流液的理化性质后,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亦随之改变,说明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心脏活动的必要条件。此外,心脏受植物性神经的支配及某 ...
一、环境要求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察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4、诊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二、准备工作1、对初次接受 ...
掌握刺激、记录肌肉收缩的方法和测量组织兴奋性的方法;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最大刺激等基本概念。 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但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其强度和作用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称强度阈值及时间阈值)。兴奋性不同的组织其阈值大小亦不相同,兴奋性高的阈值小,因此,阈值常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不同种类的组织兴奋 ...
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了解对血液凝固影响的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
学习心音听诊的方法。了解各种动物(人、马、牛、鹿、羊、猪等)正常心音的特点,识别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由于心房和心室规律性的舒缩、心瓣膜的启闭和心脏射血及血液充盈等因素引起的振动经组织传至胸壁。将听诊器置于胸壁一定部位,即可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听到两个心音,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和心室肌收缩振动所产生的,音调较低,历时较长,声音较响,是心肌收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