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从卵孵化后,或从母体生出后,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由于动物的种类不同,胚后发育的情况也有区别。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蚂蟥和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胚后发育,其幼体与成体极为相似,不经变态,逐渐长大成为成体(直接发育);另一些无脊椎动物有极为特殊的幼体期,幼体与成体极不相同,要经过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后,才能发育成为成体(变态发育),如腔 ...
脊索动物的消化管背侧、脊髓的腹侧有1条纵贯前后的轴状结构,称为脊索。外围脊索鞘,形成1条坚韧的轴索,具有支持作用。脊索是脊索动物所特有的原始中轴骨骼,在动物进化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原索动物(如文昌鱼、海鞘)脊索终生存在;但脊椎动物仅于胚胎发育中出现,到成体时,多为椎骨所代替,只有圆口类和少数鱼类(肺鱼类、硬鳞鱼类等)仍有脊索残存。 ...
在原肠胚末期,即三胚层动物胚胎的胚层形成时,处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的细胞层,称为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三胚层,由它发育为动物体的真皮、肌肉、骨骼、淋巴组织和循环系统、体腔膜、浆膜和系膜,以及肾脏、输尿管和生殖系统等。中胚层的形成,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不仅可以贮存水分和养料,而且使动物能由水生进化到陆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无脊椎动物的某些雌性昆虫,如寄生蜂,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或靠近末端具有1条针状或刺状、直的或弯曲的管状物,称为产卵管。一般多用来产卵,其长短粗细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变化很大,有的可超过身长5~6倍。(2)脊椎动物,鲤科,鳑鮍亚科鱼类中的雌鱼腹鳍后面,具有1条管状的外生殖器官,也称为产卵管,一般呈灰色或灰褐色,雌鱼可将长管插入无齿蚌、珠蚌等体内产卵,卵孵出幼鱼后才脱离蚌体。产卵管的长短粗细因鱼种 ...
紧贴在卵表面的一层膜。属初级卵膜,具有保护的功能。它是在卵巢内形成的。一般认为它是由滤泡细胞的分泌物组成,卵本身也可能参与卵黄膜的形成。
脊椎动物,哺乳纲,兔形目,兔科的小型家畜,统称兔。牙齿尖利,上颌门齿4个,外露。上唇中央有纵裂,灵活。耳长,眼大突出,尾短上翘。前肢5指,后肢4趾;后肢较前肢长,善于跳跃。听、嗅觉敏锐。繁殖力强,通常年4~5胎。妊娠期约30天,每胎产仔4~12头。出生后6~8个月可以配种。成年兔体重自1.5~10公斤不等。寿命约10年。我国的家兔品种极多,有毛用、皮用、肉用和皮肉兼用4型。家兔是由野兔驯化而来 ...
鸟纲,雁形目。又称赤嘴天鹅。前额具有黑色的疣突,雄性的较大,雌性的不太发达。颈长,体肥,游泳时颈部常弯曲略呈“S”形。全身羽毛纯白色,故俗称“白天鹅”。嘴部上下尖端的内面具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每平方毫米约有27个。腿部较短。尾脂腺极为发达。鸣声沙哑低沉,雌雄终生对栖。早成雏,幼雏孵出后即可下水游泳。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中的尤乐都斯,每年都有大批疣鼻天鹅在此繁殖。青海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等地也有。秋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目,为最原始的真兽亚纲哺乳动物。现存406种。一般体型较小,齿分化不甚明显,齿突尖锐,足通常为5趾型,跖行性。吻能灵活活动,大脑无沟回。本目动物主要以虫类为食,故称食虫目。除澳大利亚、南美的中南部及南北极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如营地上生活的刺猬、鼩鼱;营地下掘土生活的鼹鼠;营水陆两栖生活的水鼩鼱;营树上生活的树鼩(有人列入灵长目)等,均为本目代表动物。 ...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天鹅属中各种天鹅的通称。全世界共有5种,中国就有3种。如大天鹅(Cygnus cygnus)雄体长1.5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尾脂腺发达。在陆地上行动笨拙,在水中的游姿甚美。群栖在芦苇丛生的湖泊,沼泽地带、池塘、水库中也可见到。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常结成小群飞行。飞行时,头、颈部直伸。冬季,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可 ...
脊椎动物,鸟纲的1个目。体形似家鸭,但大型的如大天鹅,体长约1.5米,体重可达9~10公斤,小型的如棉凫(Nettapuscoromandelianus),体长仅有35厘米,体重近300克,为本目最小的种。能在树洞中筑巢,我国四川、广东、广西等省都有分布。本目中雌雄异色的种,一般雄鸟羽色艳丽,并常具有金属光泽。嘴一般平扁,具有嘴甲。舌大,颈长,翅长而狭尖,但脚短,着生在体的较后部,趾间具有蹼。 ...
脊椎动物,鸟纲,鹈鹕科。为沿海、湖沼、河川地带生活的一种大型鸟类。体长可达2米。羽多白色,翼大而阔。4趾间有全蹼相连。下嘴的底部有1个大的皮囊,称喉囊,能够伸缩,可用来兜捕鱼类等食物,也有散发体温的功能。常成群生活在一起。最常见的为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在长江下游、福建为夏候鸟,在广西、广东、云南南部为冬候鸟。 ...
脊椎动物,鸟纲,企鹅科。体长约65厘米。体背羽毛呈黑色,腹部羽毛白色并杂有1~2条黑色横纹;两翼退化呈鳍状,适于迅速划水,羽毛细小。皮下脂肪甚厚。长时间在水中生活,生殖时登陆。常在岩石上作跳跃式行走,站立时昂首如企望状,故称企鹅。群居深穴,穴间贯通。主食鱼类,雌鸟每产1卵,雄鸟置于脚背上,用腹部垂下袋状皮褶及羽毛进行孵化约56天。积粪可作肥料。分布于南非、南美及南极边缘地区。 ...
脊椎动物,鸟纲的一目。为大型水禽,小部分为淡水鸟类,大部分为海鸟。嘴长变异大,通常在颌下具有大小不同的光秃皮肤喉囊。4趾皆向前,趾间具有全蹼,适于游泳,以鱼为食。视觉敏税,可以从空中直冲入水中捉鱼,也可用大嘴兜水前进,将水和鱼兜入喉囊,闭嘴收缩皮囊,把水排出而吞食鱼,如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小军舰鸟(Fregataminor)、鸬鹚(Phalacrocorax ...
脊椎动物,鸟纲,鸸鹋科。体形似鸵鸟,但较小,高约1.5米。足具有3趾,均向前方,内趾具有1个锐爪。头部羽毛稀少,头侧和颈侧裸出。副羽发达,两翼退化。1雄多雌,常4~6只结群生活,筑巢、孵卵及抚育幼鸟均由雄鸟担负。不让雌鸟接近巢和幼鸟。主食植物。产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区,故又称澳洲鸵鸟。羽毛可用作装饰品。 ...
脊椎动物,鸟纲,美洲鸵科。体形似鸵鸟但较小,雄鸟体高约1.5米,雌鸟高1.4米。足具有3趾,善于驰走。两翼的羽毛发育较好,可用作装饰品。头顶,颈后的上部和胸前的羽毛均为黑色,头顶两侧和颈下部为黄灰色或灰绿色,背、胸两侧和翼为褐灰色,其余部分为灰白色,尾羽退化。产于美洲草原地带,平时数十只为1群。生殖期便分为小群,每群有1只雄鸟和5~7只雌鸟。 ...
脊椎动物,鸟纲的1个。目为肉食性猛禽。上嘴尖锐钩曲,基部被有蜡膜,有的上嘴两侧各具有单个齿突(隼科,Falconidae),有的具弧状垂突或双齿突(鹰科,Accipitri-dae),下嘴较短,鼻孔开口于蜡膜上。翼较发达,善于飞翔。脚强健有力,具有锐利钩爪,适于抓捕猎物。视觉敏感,有些种类具有2个中央凹,能在高空看到地面小猎物。性极为凶猛,多以鸟、野鼠或蛙、蛇等其他小型动物为食,也有的种类喜食 ...
世界闻名的肉用鸭品种之一。原产我国北京。全身羽毛洁白,头大颈粗,体长背宽,胸部丰满,嘴和短脚桔黄色。公鸭尾部有卷羽,一般体重3~4公斤,母鸭3~3.5公斤。体质强健,适应力强,胆小喜静,性情驯良。生长快,成熟早,出壳后2个月,体重可达2~2.5公斤。易肥育,经填肥后,体重最高可达5公斤。肉质细嫩味美,最适于烤食,北京烤鸭驰名中外。种鸭年产蛋120~180个,蛋重85~90克,卵壳洁白。北京鸭的 ...
鸟纲,鸭科的家禽之一。由绿头鸭长期驯化而来。善于游泳。嘴长而扁平,上嘴较下嘴大,边缘锯齿状,吃食时,泥水可从锯齿缝中流出。颈较细长,尾短,公鸭尾有卷羽4根。脚矮,位于腹后部,趾间有蹼。翅小,覆翼羽大。尾脂腺极为发达,常用下嘴刮下油脂涂抹在羽毛上。胆怯,性喜合群。母鸭善叫,鸣声宏亮,公鸭鸣声低哑。嗜食动物性饲料,如小鱼、虾、螺蛳、小虫等,在稻田中也觅食蝌蚪。由于舌厚而大,舌缘有尖刺,致使动物不易 ...
脊椎动物,鸟纲,鸭科。为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之一。体长约60厘米。雄鸟头和颈呈辉绿色,颈的基部有1条白色领环,与栗色胸部相隔。上体大部为黑褐色,下体为灰白色。翼羽上具有蓝紫色的金属光泽的斑块,白边。尾羽大部分白色,仅中央4枚色黑,末端上卷。雌鸟尾羽不卷,体黄褐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故又称“大麻鸭”。雄鸭嘴为橄榄绿色,嘴甲黑色,脚红色;雌鸭嘴为黑褐色,嘴端具有暗棕黄色斑带,脚橙黄色。小群栖息河湖、池 ...
为目前我国农间培育出的最大优良品种鹅,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鹅之一。原产广东饶平县浮滨乡。多分布于澄海、潮安、汕头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羽毛白色。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故称狮头鹅。颔下肉垂较大。嘴短而宽,颈长短适中,胸腹宽深,脚和蹼为橙黄色或黄灰色,成年公鹅体重10~12公斤,母鹅9~10公斤。生长迅速,体质强健。成熟早,肌肉丰厚,肉质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