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思玮 “标准化的检测系统建立是分析中质量管理的核心,一定要强化检测系统的概念,重视不同检测系统对同一标本检验结果的可比性。而目前,国内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没有实现标准化,如何从理念上、设计上、硬件设置上实现ELISA检测标准化便成为了当务之急。”我国医学实验室与体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TC/136)、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说。 3月12日,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组织的“医学实验室ELISA标准化 ...
卫生部临检中心 李金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因其方法灵敏、特异、操作简便等优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医学实验室检测感染性疾病特异抗原、抗体最为常用的方法,并且其今后仍然会是我国基层实验室的主流免疫检测技术。常规ELISA检测操作通常涉及到试剂准备、加样、温育、洗板、显色、比色、结果分析判断及报告等方面,这些关键环节相互关联,任一关键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直接影响到测定结果,尤以加样、温育和洗板等步骤 ...
(一)血清生化学检测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可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ALT、AST水平与HCV感染引起的肝组织炎症分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和AST水平一般较低,但也有较高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较少,但在病程较长的慢性肝炎、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时可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30%ALT ...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ANCA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物质及白细胞抗原生成,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 用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ANCA,阳性荧光染色模型分两种: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近来报道一种特殊的荧光谱称之为非典型ANCA(xANCA)。ANCA常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疾病缓解期 ...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是一种自身抗体。是诊断II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靶抗原为LKM-1(细胞色素P450IID6)、LKM-2、LKM-3和肝微粒体。 自身免疫性肝炎按血清学标志至少可分为三型:Ⅰ型(“狼疮样”肝炎)以出现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ASMA)、肝细胞膜抗体(LMA抗体)为特征;Ⅱ型以出现LKM抗体为特征;Ⅲ型以出现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抗体)为特征。 LKM-1抗体为自身免疫性肝炎Ⅱ型的血清学标志。有报 ...
郑黎明(贵航平坝医院检验科 平坝 561100) [摘要]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优缺点。方法:用上述两种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分别进行检测,然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与ELISA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604和5.952,P<0.05),而对表面抗体、e抗原及e抗体的检测与ELISA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 分 ...
对“表面Toll样受体(TLRs)”(先天免疫系统的跨膜蛋白,能够识别来自微生物的分子)的一个亚组进行刺激,被发现能够通过线粒体通道诱导可以杀菌的活性氧的生成。当“细菌”TLRs(TLR1、2和4)结合到一个配体上时,它们促使线粒体进入巨噬细胞的吞噬体,诱导“线粒体活性氧”(mROS)含量的增加。这项工作表明mROS是抗菌反应的重要成分,同时也进一步确定了线粒体在先天免疫信号作用中的核心作用。
作者:陈英剑 李芳秋摘要 以rhCyPA为包被抗原,用间接ELISA检测了45例SLE病人血浆抗CyPA自身抗体的IgG、IgA、IgM三种类型,并探讨了此抗体与多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IgG、IgA、IgM三类抗CyPA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6%,20%,18%,总阳性率为48%。存在皮肤粘膜损害、白细胞减少、发热、并联能表现或活动期的SLE病人抗CyPA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相应症状或非活动期SLE病人。 An in ...
作者:施立新 刘云庆【摘要】 目的 研究磁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的可靠性及方法学评价。 方法 利用磁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CEA,并进行精密度、灵敏度、特异性、回收率方面的探讨。 结果 化学发光法测定AFP的线性范围0.30~1380μg/L,CEA的线性范围0.51~1067μg/L。测定AFP的批内精密度CV值为1.16%~3.53%,批间为1.49%~4.67%;CEA的批内精密度CV值为0.87%~4.47%,批间为1.92%~4.71%。AF ...
肿瘤细胞在机体内是经常产生的,因为有了免疫系统的“不断检查” (Keep in Check),机体才能幸免于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肿瘤与移植物等同视之,免疫系统是可以识别肿瘤并可对其产生应答。这引发了人们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达到抗肿瘤目的的尝试。 免疫系统能够通过细胞免疫机制对肿瘤进行特异性应答和非特异性应答,该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产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免疫监视功能。然而,尽管机体有如此多样 ...
(一)试剂微量化 由于样品检测过程中有时需要对仅有的少量样品进行检测,而且由于检测样本数量大,因而要求进行微量检测,从而能够达到节约样品、试剂的目的。进行微量检测对于仪器的灵敏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一些更加灵敏的检测方法和新技术就被运用到酶标仪中,从而提高丁仪器的灵敏度,克服了检测过程中样品、试剂有限的问题。 (二)检测能力大大提高 由于酶标仪在医院中使用较多,检测任务重,需要同时检测大量样本,这就要求酶标仪有足够的检测能力 ...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定量分析与分选的一门技术。该技术是一项集激光技术、光电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流体力学、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细胞分析技术。概括地说,流式细胞技术是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er)对处在快速直线流动状态中的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多参数、快速和准确地定量分析和分选。 流式细胞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凡能被荧 ...
结核的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结核分校杆菌感染后所产生的。实验证明,将有毒结核分枝杆菌纯培养物初次接种于健康豚鼠,不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而经10-14d,局部逐渐形成肿块,继而坏死、溃疡,细菌侵入附近的淋巴结,再通过淋巴-血流向全身播散。局部溃疡经久不愈,直至动物死亡。若在8-12周之前给动物接种减毒的或小量结核分校杆菌(即行人工感染),则局部反应提前出现,于2-3d内发生红肿硬结,后有溃疡形成但很快趋于痊愈,且附近淋巴结不受 ...
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 (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 乙肝两对半又称乙肝五项,其检查意义在于:检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体情况,区分大三阳、小三阳。 两对半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 ...
作者:李剑华作者单位:154600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 是医学检验的免疫学检验方法之一,已经广泛应用到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检查试验中。用于检测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即用酶标记抗体,并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 ...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如果毕其一生精力研究的成果能够对人类做出贡献,比如,能用于挽救生命,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肿瘤标志物正是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成功案例之一。 迄今为止,卵巢癌诊断与监测最重要的标志物是CA125和HE4,它们也是目前仅有的两种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作为卵巢癌监测的标志物。 CA125是一种来自柱状上皮细胞的糖蛋白,1983年Bast等首先测定了血清CA125含量,之 ...
样本制备的基本原则:1.使各种液体和悬浮细胞样本新鲜,尽快完成样本制备和检测;2.针对不同的细胞样本进行适当洗涤、酶消化或EDTA处理,以清除杂质,使粘附的细胞彼此分离而形成单细胞状态;3.对新鲜实体瘤组织可选用或联用酶消化法,机械打散法和化学分散法来获得足够数量的单细胞悬液;4.对石蜡包埋组织应先切成若干40-50μm厚的蜡片,经二甲苯脱蜡到水后,再用前述方法制备单细胞悬液;5.单细胞悬液的细胞数不应少于107个 ...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 简介 一种在液流系统中,快速测定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物学性质,并把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从流式细胞术群体中加以分类收集的技术。其特点是通过快速测定库尔特电 ...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对液流中排成单列的细胞或其它生物微粒(如微球,细菌,小型模式生物等)逐个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作为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检测的技术平台,现代流式细胞仪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和完善,今天的流式细胞仪已经十分成熟,并被广泛的运用于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涵盖了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药理学、遗传学及临床检验等领域,在各学科中 ...
近半个世纪以来,临床化学微量免疫分析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的放射免疫分析,70年代初的酶联免疫分析,到70年代末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经历了标记物由放射性同位素(3H、14C、125I等)、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到化学发光物质(吖啶酯、鲁米诺等)的革新和检测技术由手工操作到全自动检测的飞跃,带来了医学检验质量和数量的迅速提高;90年代问世的LOCI(Luminescent oxygen channeling immunoassay, LOCI)技术以其独特的能量传递机制和化学发光原理,实现了均相、一步法、免清洗和高通量检测,并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突出检测性能,和包括DNA检测、新药开发在内的广泛用途而为世人所瞩目。该技术最初由Ullman等人在1994年报道,后由PerkinElmer公司生产相关试剂(AlphaScreenTM)。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对该技术从试剂到设备进行了进一步改良,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激化学发光系统(Light initiated chemiluminescence assay, LiCA)。本文就该技术基本原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