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蛋白主要存在于肌动蛋白丝骨架快速变化的部位 它们同肌动蛋白丝结合 并引起肌动蛋白丝的快速去聚合形成G-肌动蛋白单体。 ...
肌球蛋白是一种分子发动机 以肌动蛋白丝作为运行的轨道。实际上 肌球蛋白也是ATPase 通过ATP的水解导致构型的变化从而在肌动蛋白丝上移动。这种ATPase同微管分子发动机一样 能够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 所以又被称为机械化学酶(mechanochemival enzyme) 或叫发动机蛋白(motor protein)。至今所研究的肌球蛋白在微丝上的移动方向都是从(-)端移向( )端 而ATP是 ...
是非肌细胞质膜下方产生收缩的机器。在剧烈活动时,由收缩蛋白作用于质膜产生的力引起质膜向内或向外移动(如吞噬作用和胞质分裂)。这种运动由肌动蛋白纤维直接或间接与质膜相结合后形成的。直接的方式有同膜整合蛋白的结合,间接的方式有同外周蛋白的结合。
肌纤维是组成骨骼肌(skeletal muscle)的肌细胞 典型的肌细胞是圆柱形的长细胞(长度为1~40mm 宽为10~100μm) 并且含有许多核(可多达100个核)。每个肌纤维被一层细胞质膜包被,这种细胞膜称作肌纤维膜(sarcolemma)。扁平的细胞核位于肌纤维膜的下方,并沿细胞的长度多点分布。在肌细胞的细胞质中由成束的肌原纤维。 ...
肌原纤维是横纹肌中长的、圆柱形的结构。肌原纤维的直径为1~2μm与肌肉长轴相平行有明暗相间的带,明带称为I带(I band),宽0.8μm; 暗带称为A带(A band),宽1.5μm。所谓I带和A带是指:在偏光镜观察时,I带表示单折光带(isotropic band),而A带表示双折光带(anisotropic band)。在I带中有一条着色较深的线 叫Z线。肌原纤维是由可调节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 ...
肌节是由Z线将肌原纤维分成的一系列的重复单位 每个肌节的长度约2μm 含有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二分之一I带 肌节是肌收缩的基本单位。 ...
组成肌节的肌球蛋白丝。由于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是首尾排列的所以粗肌丝是双极性的。头部露在外部 成为与细肌丝接触的桥 头部激活后有ATP酶的活性,引起肌收缩。估计每个粗肌丝由几百个(250~300)肌球蛋白构成。 ...
组成肌节的肌动蛋白丝。生化分析表明细肌丝由三种蛋白组成,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它约占肌原纤维的总蛋白的25%。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所有细肌丝的极性相同一端与Z线相连 另一端靠近肌节的中心 即( )端靠近Z线。另两种蛋白是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细肌丝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不同的肌动蛋白加帽蛋白结合,一个是CapZ蛋白 另一个是原肌球调节蛋白(tropomodulin)。 ...
原肌球蛋白是细肌丝中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蛋白,分子量为2×35kDa 长为41nm 由两条平行的多肽链组成α螺旋构型,每条原肌球蛋白首尾相接形成一条连续的链同肌动蛋白细肌丝结合 正好位于双螺旋的沟(grooves)中。每一条原肌球蛋白有7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因此Tm同肌动蛋白细肌丝中7个肌动蛋白亚基结合。 ...
肌钙蛋白由3个多肽,即肌钙蛋白T(Tn-T) 、肌钙蛋白I(Tn-I) 、肌钙蛋白C(Tn-C)组成的复合物。Tn-T(MW 37000)是一种长形的纤维状分子 长度大约是肌钙蛋白的三分之一 Tn-I和Tn-C都是球形分子。Tn-I(MW22,000)能够同肌动蛋白以及Tn-T结合 它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就抑制了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Tn-C(MW18,000)是肌钙蛋白的Ca2 结合亚基,在序列 ...
伴肌动蛋白是存在于肌节中的另一种大的蛋白质 分子量为700kDa。伴肌动蛋白形成长的非弹性纤维具有多个重复的肌动蛋白结合结构域 并且从Z线开始沿细肌丝向中心区伸展。每个伴肌动蛋白纤维的长度与相邻的肌动蛋白长度相等 因此推测 伴肌动蛋白纤维相当于一把分子尺 调节肌纤维成熟时肌动蛋白单体装配成细肌丝的长度。 ...
肌联蛋白是骨骼肌纤维中第三类丰富蛋白质 它的分子量为2700kDa(25000多个氨基端) 长度为1μm 约占肌节的一半。肌联蛋白源自M线 并沿肌球蛋白纤维伸展 通过肌节的A带最后到达Z线。肌联蛋白是高度弹性的分子(伸展时比原长度多出3μm)因此在肌收缩和舒张时保持肌球蛋白纤维位于肌节的中心。 ...
应力纤维又叫张力纤维,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束状纤维结构 与骨骼肌中肌原纤维非常相像。应力纤维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组成此外还含有其他在肌细胞鉴定过的蛋白质 包括肌球蛋白Ⅱ、原肌球蛋白、α-辅肌动蛋白和细丝蛋白(filamin) 这些蛋白在肌动蛋白纤维上呈非连续排列 但肌动蛋白纤维是连续的 并成双向定向。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它在细胞的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由 ...
微绒毛是一些动物细胞表面的指状突起 每一微绒毛(指状凸起)由一束纤维状肌动蛋白稳定其中含有绒毛蛋白(villi)和毛绿蛋白(fimbrin) 不含肌球蛋白Ⅱ、原肌球蛋白和α辅基蛋白 因而无收缩作用。一个肠细胞表面有几千个微绒毛 它们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肠上皮表面面积 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微绒毛的长度为1~3μm,直径为0.1μm由几十个成束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纤维支持并定向。微绒毛中肌动蛋白纤维的排列方 ...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是围绕中央液泡进行的环形流动模式,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cyclosis)。在胞质环流中,细胞周质区(cortical region)的细胞质是相当稳定的不流动的,只是靠内层部分的胞质溶胶在流动。在能流动和不流动的细胞质层面有大量的微丝平行排列,同叶绿体锚定在一起。胞质环流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胞质环流中,肌动蛋白的排列方向是相同的,正向朝向流动的方向, ...
主要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细胞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一般是用培养的动物细胞观察细胞的移动。细胞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是细胞前缘的扩展(extension),这一步是由肌动蛋白的聚合作用引起的;第二是扩展的前缘通过粘着斑的形成附着到基底(substratum);第三是通过胞质溶胶向前流动和细胞尾部的收缩将细胞向前推进,在细胞质收缩过程中,肌动蛋白纤维断裂蛋白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由中间纤维结合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associated protein IFAPs)将中间纤维相互交联成束状的结构称作张力丝。张力丝可进一步相互结合或是同细胞质膜作用形成中间纤维网络。 ...
细胞核是细胞内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只有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没有细胞核。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不同,通常是球形,但也有长形、扁平和不规则的形态。典型的细胞核的体积约为细胞体积的5~10%,细胞核的直径范围从1μm到几百μm不等,平均为5~15μm。一般来说,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特殊的细胞含有多个细胞核,例如脊椎动物的骨骼肌细胞,这种细胞很长, ...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的最外层结构 由两层单位膜所组成。核被膜的结构比较复杂 它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周腔、核孔复合物和核纤层等5个部分组成。外核膜与内核膜相连 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颗粒。内、外核膜间有15~30nm的透明腔 称为核周腔 膜上有孔。 ...
外核膜面向细胞质基质 常附有核糖体 有些部位与内质网相连 因此在形态和性质上与内质网相似。实际上 外核膜可以看成是内质网膜的一个特化区。另外,细胞骨架成分,包括微管、肌动蛋白纤维和中间纤维常常与外核膜相连,起着固定细胞核并维持细胞核的适当形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