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中连接两个染色单体 并将染色单体分为两臂: 短臂(p)和长臂(q)的部位。由于此部位的染色质较细、内缢 又叫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此处DNA具高度重复 为碱性染料所深染。着丝粒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在有丝分裂前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在一起,第二个功能为动粒装配提供结合位点。着丝粒含有结构性异染色质 人的染色体着丝粒含有大约170碱基对的重复DNA(称为α卫星DNA) ...
动粒是由着丝粒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期间特别装配起来的、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结构,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动粒微管结合。每一个中期染色体含有两个动粒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哺乳动物的动粒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 即内层、中间层和外层 直径约为200nm。中间层(middle layer)染色浅 它将内层和外层隔开,中间层有一些纤维,它起着联系内外两层结构的桥梁作用; 内层(inner layer)是染色质 ...
染色体上的一个缢缩部位 由于此处部分的DNA松懈 形成核仁组织区 故此变细。它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每种生物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一条或一对染色体上有次缢痕。 ...
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区。核仁是NOR中的基因活动而形成的可见的球体结构。具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数目依不同细胞种类而异,人有5对染色体即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有核仁组织区。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排队、配对 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 ...
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它是识别染色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 随体处于末端的 称为端随体; 处于两个次缢痕之间的称为中间随体。 ...
用特殊的染色方法 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banding patterns) 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 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染色体显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能够明确鉴别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 乃至某一个移位片段 同时也可用于核型进化及可能的进化机制研究。 ...
将染色体制片经盐溶液、胰酶或碱处理 再用吉母萨染料染色 在光镜下进行检查 见到特征性的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可制成永久性的标本。 ...
又叫荧光分带法。用氮芥喹吖因(quinacrine)荧光染料染色 在紫外光激发下显现明暗不同的带区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亮带 富含GC碱基的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的优点是分类简便 可显示独特的带型。缺点是标本易褪色不能做成永久性标本片。 ...
主要显示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 及其它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标本可用酸 (HCl)及碱〔Ba(OH)2 〕变性处理 再经2xSSC在60℃中温育1小时 最后用Giemsa染料染色显带。 ...
染色体用磷酸盐溶液进行高温处理 然后用吖啶橙或吉母萨染料进行染色 结果显示的带型同G-带明暗相间的带型正好相反 故叫反带。 ...
灯刷染色体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它是一个二价体 含4条染色单体 由轴和侧丝组成 形似灯刷。染色体轴由染色粒(chromomere 是指染色质凝集而成的颗粒)轴丝构成 每条染色体轴长400μm 从染色粒向两侧伸出两个相类似的侧环伸出的环是成对对称的 一个平均大小的环约含100kb DNA。 ...
某些生物的细胞中 特别是在发育的某些阶段 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染色体 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巨大 细胞核和整个细胞体积也大 所以称为巨大染色体 包括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
核内DNA多次复制产生的子染色体平行排列 且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配对 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阻止了染色体纤维进一步聚缩 形成体积很大的由多条染色体组成的结构叫多线染色体。多线化的细胞处于永久间期 体积也相应增大 它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内 如唾液腺、气管等。多线染色体来源于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对幼虫果蝇唾液腺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发现比其他类型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粗100倍。在幼虫发育期 ...
核仁是细胞核中一个匀质的球体,由纤维区、颗粒区、核仁染色质、基质等四部分所组成。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细胞代谢状态而变化。蛋白质合成旺盛、代谢活跃的细胞 如分泌细胞、卵母细胞的核仁大 可占核体积的25%。不具蛋白质合成能力的细胞如肌肉细胞、休眠的植物细胞 其核仁很小。大多数细胞只含有一个或两个核仁 但也有少数细胞含有多个甚至上千个核仁。核 ...
核仁是一种动态结构,随细胞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即形成 消失 形成这种变化称为核仁周期。在细胞的有丝分裂期,核仁变小,并逐渐消失。在有丝分裂末期,rRNA的合成重新开始,核仁形成。核仁形成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但需要rRNA基因的激活。 ...
核基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细胞核内的网络结构分布在整个细胞核内 参与和支持DNA的各种功能 包括DNA复制、转录、加工、接收外部信号以及维持染色质的结构等 作用方式主要是提供作用位点。这种结构又称为核骨架。 ...
在染色体包装时 为染色质提供锚定位点的非组蛋白。为了证明染色体骨架的存在 分离有丝分裂前的染色体 接着用试剂溶解组蛋白和大多数主要的非组蛋白 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一完整的染色体结构框架(framework)或支架(scaffold)。在间期 染色体支架解体 而构成支架的蛋白则作为核基质的组成部分起作用。 ...
生命是从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连续过程因此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从头开始的过程。细胞的生命开始于产生它的母细胞的分裂 结束于它的子细胞的形成 或是细胞的自身死亡。通常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的生长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在这一过程中 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
在正常条件下,细胞表现出正常功能,但在某些条件下,功能出现异常,表现出突变的表型,将此类突变体称为条件突变体。利用条件突变体可研究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事件,发现细胞周期基因。例如温度敏感突变使细胞对于某种温度敏感,这样可用正常温度培养细胞而用突变温度来研究突变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