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研究:药物研究开发与基础研究 药物研究与开发 (1) 新药筛选:如化学合成药物药效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筛选与鉴定等. (2) 疫苗研究与开发:如病毒性疫苗的研究与开发(肝炎病毒疫苗艾滋病疫苗等)肿瘤疫苗(多肽疫苗)等. (3)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如干扰素研究与开发细胞生长因子研究与开发等. (4) 细胞工程药物研究与开发:生物活性多肽研究与开发人参皂甙紫杉醇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与开发. ( ...
名称机制转染效率用途优缺点影响因素磷酸钙转染法内吞作用20%细胞被转染瞬时表达1、简单有效 2、适用于贴壁、非贴壁细胞 3、常作首选方法1、Ca2 ,DNA浓度 2、PH值,沉淀反应时间 3、氯喹,甘油和丁酸钠处理DEAE葡聚糖转染法抑制核酸酶 内吞作用在BDC-1,CV-1和COS细胞中较高瞬时表达操作简单1、需高浓度DNa 2、DEAE葡聚糖浓度 3、温育时间Poly-brene转染法不 ...
前段时间,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为实验室建了一个细胞培养间。目前这个细胞培养间运转良好,培养的神经元长了10来天,长势不错,已经可以认为细胞培养室建立成功。在建立细胞培养间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问题,逐一解决后,觉得大家如果要建立细胞培养间,肯定也会碰到许多相同的问题,所以将我碰到的问题整理出来。首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个人认为是比较经典的——《动物细胞培养-基本技术指南》科学出版社,英,R.I.弗雷谢 ...
在一定PH值下细胞表面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能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电泳(cell electrophoresis)。引起细胞电泳的电位值称为ξ电位。各种细胞或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同种细胞荷电量有所不同,故在一定的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不同。在恒定的电场条件下,同种细胞的电泳速度相当稳定,因而可通过测定电泳速度来推算出细胞的ξ电位。ξ电位常因细胞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而异,因此在诊断疾病上 ...
超净台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自如,比较舒适,工作效率高,预备时间短,开机10分钟以上即可操作,基本上可随时使用。在工厂化生产中,接种工作量很大,需要经常长久地工作时,超净台是很理想的设备。超净台由三相电机作鼓风动力,功率145~260W左右,将空气通过由特制的微孔泡沫塑料片层叠合组成的“超级滤清器”后吹送出来,形成连续不断的无尘无菌的超净空气层流,即所谓“高效的特殊空气”,它除去了大于0.3μm的尘埃、 ...
一、原理 扫描电镜用于观察标本的表面形态。用戊二醛和锇酸处理的染色体标本,经单宁酸(或硫卡巴肼)还原可获得较好的导电染色效果。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的三维结构,也可用于常规染色体核型、G带染色体核型、高分辨染色体核型的分析及染色体结构异常识别,以弥补光镜的许多不足。在扫描电镜下还可清楚地观察到肿瘤细胞癌基因扩增结构—双微体。因而此方法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许多研究。 二、染色 ...
一、原理 生物显微摄影(Microphotography)是利用摄影装置来拍摄显微镜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物像。在生物医学方面,主要用于对正常细胞或病变细胞的显微形态学研究记录。 二、操作步骤 (一)拍摄前准备 1.光路合轴 使光轴与光束处于同一轴线上。 2.柯勒氏照明 使观察的视野获碍均匀而又充分的照明;防止杂散光对照相系统产生影响;使被摄物体不受热,影象清晰。 ...
一、微量全血培养 (一)原理 人体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是成熟的免疫细胞,正常情况下处于G。期不再增殖。PHA(Phytohemagglutinin,植物血凝素)是人和其它动物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刺激剂,它能使处于G0期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开始旺盛的有丝分裂。 人体微量全血培养是一种简单的淋巴细胞培养方法。此法采血量少、操作简便,在 PHA作用下进行短期培养即可获丰富 ...
一、兔肝细胞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一)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詹纳斯绿 B是线垃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 ...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众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是常用的方法。由于流式细胞仪固有的特点――可以准确的进行凋亡细胞的计数。因此,具有其它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下面我们就简单明了地介绍流式在检测凋亡方面的应用。 下面是一幅凋亡过程图。在凋亡诱导剂的作用下,首先是细胞色素C和apa f-1形成复合体,线粒体的功能发生衰退;后是caspase家族激活,磷脂酰丝氨酸外翻,这时细胞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看到细 ...
大分子导入细胞技术外源核酸、多肽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常见的有磷酸钙沉淀法、DEAE葡聚糖转染法、脂质体转染法和PEI介导转染法等;物理方法有电穿孔法,基因枪粒子轰击法等;生物学方法中,目前主要是利用病毒作为外源核酸、多肽导入的工具,通过病毒感染将外源核酸、多肽导入受体细胞内。实验 细胞显微注射技术1 了解细胞显微注射的基本原理2 掌 ...
真核细胞在细胞周期中,由上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次细胞分裂开始的持续时间。间期细胞进行旺盛的生物合成和生长,是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的重要准备阶段。间期可划分为:G1、S、G2三个时期。G1期又叫 DNA合成前期,该时期的子细胞体积逐渐长大,其内部的细胞器逐步装配完善并行使特定功能,因此细胞内急剧合成RNA和某些专一性蛋白质。G1期的持续时间约8小时。S期又叫DNA合成期,该时期细胞不仅完成DNA复制 ...
两大细胞类群之一,细胞膜内原生质体中含一条裸露的DNA分子,形成“拟核”,但没有核膜和核仁等结构。在细胞进化上处于原始地位。原核细胞的体积很小,一般为1~10微米。原核细胞原生质体外周有质膜,其结构与化学组成和真核细胞相似。质膜外有细胞壁,主要由蛋白多糖组成少数含有其他多糖和类脂,有的细胞壁外还有胶质层原生质体内有一个含DNA的区域称为拟核,拟核没有核膜和核仁的分化,只由一条DNA构成。这种D ...
亦称外吐作用,指细胞内物质通过形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渐转移到细胞膜附近,与质膜融合而把物质排出细胞的方式。如分泌蛋白颗粒的排出。外排作用需要ATP提供能量。 ...
中期染色体的主缢痕区域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与纺锤丝相连的蛋白质性结构。着丝点的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三层结构,中层厚约15~60毫微米,为无结构的亮区;内层厚15~40毫微米,为颗粒状结构,与着丝粒紧密相连;外层厚30~40毫微米,除连有纺锤丝微管外,还有一些微细的结构。每个着丝点的正面观为圆盘状,直径依物种不同约为0.2~0.8微米,上面连接有4~40条微管,大部分微管与外层相连 ...
首先由德国植物学家J.M.施莱登(Schleiden,1838)和德国动物学家T.施旺(Schwann,1839)两人提出的,是关于一切植物和动物均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学说。人类对生物体微观结构的认识和显微镜的发明及其技术发展分不开。1665年R.胡克(Hooke)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木栓薄片,首先发现并描述了死细胞。1671年,M.马尔比基(Malpighi)观察到活细 ...
物质通过质膜进出细胞的方式之一。物质必须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才能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质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但此种方式不消耗代谢能。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主要动力是质膜两侧的浓度差。但是,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因此,协助扩散的速度不仅受溶质的浓度梯度的影响,还取决于质膜上特定载体蛋白数目的多少。现在已知,葡萄糖、氨基酸和甘油等物质都能以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 ...
植物细胞中一种单层膜围成的细胞器,内含水解酶和脂肪酶以及蛋白质颗粒。圆球体来源于内质网,内质网的一端因积聚脂类物质和蛋白质而膨大,然后由内质网上脱离而成前圆球体,进一步增大体积而成为直径约为0.5~1微米的圆球体。圆球体与溶酶体的性质相似,但它有积聚脂肪的功能。 ...
在减数分裂Ⅰ的粗线期发生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局部交换,以及连锁的基因重组。1964年R.Holliday从分子水平对交换做出解释,认为二价体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是完整DNA分子的断裂和修复的结果。粗线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有一种与联会复合体一起的重组节,它是与DNA重组有关的多酶集合体。在重组节存在部位,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两条双链DNA接近,核酸内切酶有可能分别将DNA的 ...
指 1972年由S.J.辛格(Singer)和G.尼克森(Nicolson)提出的关于质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它强调脂类和蛋白质分子间的镶嵌关系及膜的动态性。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人们根据质膜内蛋白质和脂质分子排列分布的可能性,以及电镜下观察到的膜结构,曾提出几种假设和模型。1957年J.D.罗伯逊(Robertson)在丹尼里-戴维森Danielli-Davson模型基础上又提出质膜分子结构的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