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多数起病隐袭,以男性中老年多见,约70%病例50岁以上。儿童少见,但近年青少年发病亦有增加。MDS的初发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头昏、乏力、上腹不适和骨关节痛。多数以贫血起病,可做为就诊的首发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约20%~60%病例病程中伴出血倾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程度轻重不一,表现有皮肤瘀点。牙龈出血、鼻衄。重者可有消化道或脑出血。出血与血小板减低有关,一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 ...
一、血象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其程度依不同分型而异。如难治性贫血(RA)以贫血为主,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或转变中的RAEB(RAEB-T)则常有明显的全血细胞减少。二、骨髓象 大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少数增生正常或减低。细胞形态异常反映了MDS的病态造血。红系各阶段幼稚细胞常伴类巨幼样变,核浆成熟失衡,红细胞体积大或呈卵园形,有嗜碱点彩、核碎裂和Howell-Jolly小体。RA-S能检出环形铁粒幼 ...
【诊断】1986年全国关于MDS的讨论会提出下列诊断标准:一、骨髓至少两系呈病态造血。二、外周血1系、2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白细胞增高,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它病态造血现象。三、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M2b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贫血等。【治疗】一、支持治疗当患者有明显贫血或伴心、肺疾患时,可输红细胞。RA和RA-S常因反复输血造成 ...
溶血性贫血分类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 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 ...
一、血管外溶血 红细胞在巨噬细胞中破坏后,血红蛋白被释放出来,就在巨噬细胞内分解成珠蛋白(globin)和血红素(hematin),血红素分解为铁,一氧化碳,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胆绿素(biliverdin),后者最后变成胆红素(bilirubin)被血浆运至肝脏。在肝内,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为直接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间接胆红素。胆红素与葡萄糖结合为直接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 ...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首先明确有无溶血,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血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一、病史 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 (一)地区性 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血多见于广东、广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二)家族史 近亲中如有贫血、黄疸、脾肿大者,则有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 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G6PD缺乏症发生溶血。 (四)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原发病史 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诱发因素 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豆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体征 应注意贫血、黄疽、肝脾肿大等。
检查目的和步骤有: (一)确定是否为溶血性贫血 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骨髓代偿功能增强而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 (1)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血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血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血清胆红素一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血性贫血。 (3) ...
溶血性贫血是一大类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如下: 一、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和诱因极为重要。如冷型抗体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注意防寒保暖;蚕豆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具氧化性质的药物,药物引起的溶血,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的溶血,应予积极抗感染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如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每日强的松40-60mg ...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2~4×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二、骨髓象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有的粒细胞有空泡、中毒颗粒及核固缩等退行性变。骨髓象除了解粒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外,还可明确有无肿瘤细胞转移。三、粒细胞边缘池的检查方法有几种,如用同位素DF32P标记自身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查,结果确切,但受条件限制,难广泛开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3mg,中性粒细胞 ...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 ...
1. 红细胞大小异常(1) 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10μm,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15μm,超巨红细胞(extra megalocyte)直径2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 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大小相差悬殊(常在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性红细胞(spherocyte):直径缩小(常<6μm) ...
【参考范围】薄血膜或厚血膜检查法:阴性血清血检查: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影响因素】1.用油镜检查疟原虫,若未检出疟原虫时,镜检视野不少于200个。2.应在患者发热前后采血为宜。间日疟或三日疟在发作数小时至10h内采血较好,恶性疟则在发作开始时就采血为好。3.一次阴性不能排除,对高度可疑患者应多次复查,以免 ...
【参考范围】阴性(脱纤维法、血块法)。【影响因素】1.取血后应立即检查,不能搁置过久。2.孵育时间为2h,若时间过短则阳性率低,时间过长则细胞易退变,不好识别。3.注意与血片中其他吞噬现象区别,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衰老退变的细胞核时,不能误认为LE细胞。4.应尽可能在用激素治疗前采血送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5.服用某些药物如肼苯哒嗪、盐酸普鲁卡因酰胺、甲基多巴等可造成假阳性。【临床意义】1.未经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
【参考范围】男:0~15mm/h,魏氏(Westergren)法;5~10mm/h,潘氏(ΠaHYekoB)法;0~8mm/h,克氏(Calter)法;0~8mm/h,温氏(Wintrobe)法。女:0~20mm/h,魏氏(Westergren)法;6~12mm/h,潘氏(ΠaHYekoB)法;0~10mm/h,克氏(Calter)法;0~15mm/h,温氏(Wintrobe)法。血沉仪法正常值同魏氏法。【影响因素】1.采用枸橼酸盐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 ...
【参考范围】成人:绝对值(22~84)×10^9/L.百分率:0.005~0.015(仪器法)。儿童:百分率0.03~0.06(仪器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荧光染色激光流式细胞技术:LFR(低荧光强度比率):0.813~0.909(仪器法)。MFR(中荧光强度比率):0.072~0.154(仪器法)。HFR(高荧光强度比率):0.009~0.043(仪器法)。【影响因素】标本应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不能用肝素或枸橼酸盐抗凝;抽血量1ml,抽 ...
【临床意义】1.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急性失血性贫血)及经相应药物治疗有效时;急性溶血时可高达0.6~0.8;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使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2.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时。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
【参考范围】男:仪器法0.00108~0.00272(0.108%~0.272%)。女:仪器法0.00114~0.00282(0.114%~0.282%)。【影响因素】无【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粒等。2.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参考范围】男:(100~355)×10^9/L(仪器法、显微镜计数法)。女:(100~386)×10^9/L(仪器法、显微镜计数法)。【影响因素】1.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而使计数假性降低。2.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大量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的存在,影响血小板的检测。4.药物影响(1)增加:β-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磷中毒均可致血小板增加。(2)减少:β-受体兴奋剂, ...
【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正常人每天PLT有6%~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居民略高;静脉血平均值较末梢血略高。(2)新生儿PLT较少,3个月后达成人水平。(3)女性比男性约高9%,女性月经前PLT降低,经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d降低。(4)剧烈运动和饱餐后PLT升高,休息后恢复至原来水平。(5)急性酒精中毒时可降低。2.病理变化(1)增多①持续性增多:血小板增多症 ...
【参考范围】0.11~0.155(仪器法)。【影响因素】血细胞分析仪的状态是否良好。【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标,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一过性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RDW与MCV的变化可对贫血进行进一步分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正细胞均一性贫血:慢性病所致贫血、急性失血、溶血;MCV(→)、RDW(→)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早期缺铁性或营养性贫血;MC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