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过去的故事中,介绍了因「以身试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巴里·马歇尔;也聊过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正确,同妻子一起服下患者粪便的约瑟夫·戈德伯格。(历史文章:被质疑实验造假后,为证明自己的学术理论,他和妻子怒吞病人的粪便!) 他们,为自己的学术理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还有这样一位学者,他铤而走险是为了救治自己病重的爱女,最后也因为这次「冒险」,而获得了 1939 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格哈德·多马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格哈德·多马克(Gerhard Johannes Paul Domagk),一位传奇的德国病理学家。 生而为医1895 年,多马克出生在旧德意志帝国的勃兰登堡省,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中学毕业后,多马克没有过多的犹豫,直接进入基尔大学攻读医学学位。可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乱了多马克的计划。 一腔热血的多马克应征入伍,成为了德军部队中的一名投掷兵。 上天似乎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医生,在战争爆发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多马克因受伤不得不退出一线的战斗,回到医疗部队重操旧业,担任医疗兵。 当医疗兵的这段时间中,多马克的主要工作是在俄罗斯的霍
又到毕业季。看着师弟师妹们顺利毕业,开始新的生活,我不禁想起两年前的自己。从工业界脱身,怀揣着快要破碎的学术梦,重新寻觅高校教职。几番比较后,我最终还是向现实低头,选择了西南地区的一所双非院校。为的,只是一个编制。兜兜转转一个字:命进入新的学校,认识了很多新同事。稍微熟络了,同事们不免要问,你一个北方人,又是海外归来的博士,为什么要到这里?对于这个问题,多数时候因为并没有太多时间让我一个人唠唠叨叨地回答,所以,我都是言简意赅地回答一个字:命。是啊,人生的经历,事后回想,哪桩哪件不是命呢?作为一个 80 后,我在很多时间节点都没有赶上好 timing。05 年本科毕业,看着成绩单,我知道自己出国深造的希望很渺茫了。除了专业课,我其他课程的成绩很差,学分绩点很低。在班里排 20 名,保送不够资格。考虑再三,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还好运气不错,顺利考上,拿到公费名额。三年的研究生时光转瞬即逝,08 年研究生毕业,又萌发了出国读博的念头。经济危机到来,研究组普遍 funding 减少,坊间盛传北美地区的 offer 减少四成。我又一次没能走出去。蹉跎一年后,我拒绝了研究生导师「读我博士,让你两
最近,浙江理工大学实现一个历史性的突破,首次在顶刊 Nature 上,以第一单位发表论文。 图片来源:浙江理工大学官网 这条新闻本来不会引起太多关注,但后续的事情有点出乎旁人意料。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郝治伟今年硕士毕业,他并没有继续读博深造,而是考取了安徽省宿州市经开区公务员。 在安徽省,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中游,经开区可能比当地平均水平好一点,公务员的年收入应有十来万。而 Nature 一作的「头衔」,博士毕业后能轻松在 985 高校拿副高职称,甚至可以搏一把 211 带编制的副高。郝同学硕士已经做出足够博士毕业的成果,只需要等几年,就可在学界大显身手,如今却加入公务员行列从科员干起,着实令不少人感觉可惜。他的选择,也从一个角度显示出高校科研的严重内卷。 对比高校,公务员香不香?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内卷急速加剧。学术界历来不缺天才,更可怕的是天才还比普通人努力。相比之下,资质平庸资源一般的年轻人,在学术界的境遇越来越难,有人逃离内卷,有人以极端的方式对抗内卷,辞职、患病乃至自杀人的新闻屡见报端。 如此看来,公务员这份职业应该大概率比在高校轻松,很多硕博生选择做公务员的原因包括但不
提到博士,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搞学术的高智商人士。然而,读博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智商,要做的也不仅仅是搞学术。读博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几年的修行里,除了学术精进之外,在性格和习惯的养成上,也得有所精进,比如提高情商,懂基本的人情世故。 从这个角度讲,读博应该是一次全面的精神进化。 认识你自己 这种精神进化,应该是从认识自己开始。 国内研究生持续扩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其中不乏盲目跟风者。我读博时的舍友李杰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博士生涯就像是一场过山车,虽然最终抵达了终点,但中途也被震得要死要活。 读博前,李杰的本硕都很顺利,本科毕业就拿到过某大厂 offer。读研后,架不住导师的鼓动,他还是转博了。也曾犹豫过,可当时一个实验室里的其他两位也转博,他觉得大家都这么选,应该错不了。事后证明,随大流让自己后悔莫及,用他的话说就是「稀里糊涂地上了贼船下不来」。 由于转博前没有过多思考,为了多发论文以便博士毕业,李杰就把研究方向从机电传感器转到了激光测量,这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让他博士第一年就差点发疯。 我看他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宿舍还一直对着电脑读资料学习。他对光学领域没有积累,研究的课题全世界也
Sci-Hub 在被出版社连续起诉,以及几次三番的网页封禁后,再一次站了起来。图片来源:Twitter这几年,各大学术纷纷推行「开放获取」(Open Access)政策,让科研工作者们可以随意阅览之前动辄几百元一篇的学术论文。让暴利的出版社松开到嘴肥肉的,除了互联网时代对信息自由流通的需求,就是诸如 Sci-Hub 这样的「非法」图书馆所带来的冲击。2011 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研究生亚历山德拉·埃尔巴金无法忍受高企的「付费墙」,毅然决然地创立了 Sci-Hub。在过去的十年中,埃尔巴金多次被 Elsevier, Nature 等出版社告上法庭,被判赔偿数千万美金。甚至因官司停止更新文献,其推特账号与曾经的官网也被封禁,但它从未屈服。在 Sci-Hub 的维基百科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名字「亚伦·斯沃茨(Aaron Hillel Swartz)」。创建了 Sci-Hub的埃尔巴金,被称为「亚伦的继承人」。可这位埃尔巴金的「前辈」——亚伦,却在 Sci-Hub 创立两年后,因为出版社的官司自缢身亡。亚伦·斯沃茨 图片来源:Rollingstone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亚伦的故事,
「下雨了,我们安排了礼仪小姐给您打伞。」「不用,运动员们没有雨伞,我也不用打伞。」这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时,制作组和时任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之间的对话。图片来源:国际奥委会官网很可惜,这位见证了 2008 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人民老朋友,却没有机会再看到 2022 年的北京北京冬奥会了— 8 月 30 日,国际奥委会官网发表声明,前主席雅克·罗格于一天前去世。图片来源:国际奥委会官网在国际奥委会对罗格的官方简介中,第一栏教育背景赫然出现了「医学博士」,专业是运动医学。图片来源:国际奥委会官网笔者赶忙翻看这位老人的生平……读完后,酸了~~体育与医学交织的前半生1942 年,雅克·罗格出生于纳粹德国占领时期的比利时。也许是受到二战炮火的影响,罗格从小就显现出极高的运动天赋,在帆船和橄榄球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项目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他 16 次获得比利时全国橄榄球比赛冠军,10 次入选比利时橄榄球国家队。作为重量级的芬兰人级单人艇选手,罗格于 1968、1972、1976 年连续三次参加奥运会(小知识:芬兰人级单人艇裸重 107 公斤,约等于双人艇重量
植物单细胞测序知多少一文带你了解前人植物单细胞测序的研究思路现在距国内的首篇关于植物单细胞测序的文章的发表已经过去三年了。这期间有残酷的新冠疫情的发生,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热情依旧没有削减,依旧是勤勤恳恳的专注与科研之路,我们也紧跟着科研的脚步,不断学习着,充实着自己。通过学习已发表的单细胞测序文章,可以清晰的看到,目前大多是的植物单细胞文章还是处于以构建细胞图谱为主,主要的结果描述还是拟南芥根的细胞组成,这 ...
准备工作:干冰(粉末状),OCT(冰上预冷 30min 以上)1. 在包埋模具上好做方向标记,用于确定切片方向;2. 于包埋模具中加入 1/3 或更多的 OCT;3. 修剪组织,用吸水纸吸去组织表面血液或组织液;4. 将组织放入挤有 OCT 的包埋模具中,调整好位置;5. 往包埋模具继续加入预冷的 OCT,完全覆盖组织;6. 将包埋模具置于干冰上,盖上干冰盒盖子,或敞开放入-80℃冰箱速冻;7. 待组织块变白后,包埋完成,可连同包埋模具一同保存运输。注意事项:1. 组织大小:小于6.5 mm x6.5 mm ; ...
科研的魅力之处,在于无穷尽的探寻生命的本底,通过单细胞测序,我们对组织器官的分子基础的研究也从初级到深层,并在单细胞层面逐渐达成一致,而空间异质性是器官功能的关键特征,细胞的位置信息更能反应细胞命运调控机制和细胞谱系发生过程。因此时间和空间即像组织器官的AB面,而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空间坐标的记录,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娃娃,虽未触及分子基础研究的深层,但仍在努力攀登探寻生命本底的下一个高峰,我们结合烈冰现有实战经验 ...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多种病理因素,如HBV和HCV感染、饮酒、致癌基因DNA损伤和肥胖,均能够诱导炎性肿瘤微环境,进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国际免疫学顶级期刊Immunity于北京时间2021年5月25日晚23时在线发表应用单细胞测序探究肝癌转化调控机制的最新成果——“The zinc finger protein Miz1 suppresses liver tumorigenesis by restricting he ...
免疫组库是哪位?能够称为“组库”,首先是功能相似的N多细胞的集合。而“免疫”是指免疫细胞,特指T/B淋巴细胞。“So~免疫组库”(Immune Repertoire,IR),指某个体,特定时间点下,所有功能多样性T/B淋巴细胞的总和。T/B细胞利用细胞表面受体(TCR/BCR)识别和结合抗原,介导机体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应答,发挥免疫功能并做好记录备案,如果该抗原再次入侵可迅速作出反应,作为健康卫士守护肌体城池。“组库”从哪来?除了n多T ...
2020年夏天,空间转录组技术(Visium)横空出世,空间转录组技术将组织学影像与RNA测序的高通量和发现能力相结合,对样本进行全转录组(WTA)分析,获得基因在空间位置上的表达信息,但初代Visium技术实验只能用冰冻组织样本,时隔一年该技术已经适用于石蜡包埋组织样本,今天咱就来唠唠,看着风很大的Visium FFPE 空间转录组到底是什么,和之前的Visium冰冻组织样本(以下称visium)区别在哪?什么是FFP ...
scATAC-seq作为ATAC-seq的进阶版,能够区分实验样本的细胞类型,细胞分化过程开放性染色质有什么差异,调控了哪些信号通路等等。总的来说,scATAC-seq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帮助我们了解细胞的转录调控过程,揭示不同调控因子位点,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解析基因信息。scATAC-seq在开放染色质图谱绘制,细胞分化发育,疾病的致病机制,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要了解scATAC-seq ...
多肽药物与其他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有很大差别,往往不稳定。物理不稳定性和化学不稳定性给多肽的研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影响多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吧。脱酰胺反应:脱酰胺反应中,Asn/Gln残基易水解形成Asp/Glu。非酶催化的脱酰胺反应与环境条件及多肽本身的结构有关,升高pH或提高温度都有利于脱酰胺反应。一般而言,Asn-Gly结构中的酰胺基团更易水解,分子表面的酰胺基团比分子内部的酰胺基团 ...
单细胞测序在疾病诊断和细胞异质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单细胞测序手段需要将细胞消化并裂解才能够进行,而细胞状态在这一操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因此很难掌握细胞真实的基因表达情况,尤其对于基因通路上表达变化的检测极为不利。近期苏伊士理工大学使用FluidFM创建了一种原位活细胞基因测序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不杀死细胞的情况下完成对细胞的测序工作。通过这种技术该团队成功完成单细胞RNA基因测序,并通 ...
测量外泌体的粒径分布一直以来都是外泌体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外泌体的尺寸仅为30~200 nm,所以必须借助一些特殊的检测手段才能够对这种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视的颗粒进行观测。本篇就外泌体粒径测量技术的发展进行简述,并对不同技术的差异进行比较。一、电镜技术在外泌体发现的早期,由于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类尺寸颗粒的分析方法,因此直接在电镜下面观察粒径并统计成为了最早的外泌体粒径统计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通量低 ...
药物稳定性研究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药品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变的能力。若药品的稳定性差,发生降解而引起质量变化,则不仅可能使药效降低,而且生成的杂质还有可能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影响药品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保证用药安全。一、稳定性试验基本要 ...
唾液或鼻咽拭子测试对于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检测至关重要,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用于Covid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检测。在这种情况下,鼻咽拭子或唾液样本的潜在高传染性通常会导致用户危险和相关的监管障碍。然而,对于唾液和鼻咽拭子检测如 SARS-CoV-2 抗原快速检测,安全设计如采用SafetyTector™ S 病毒灭活缓冲液则能很容易即可实现。CoViD-19大流行突显了良好的诊断方法在控制公众传染病方面的重要性。除了使用核酸扩增检测 ( ...
在科学的海洋里,阻碍科研工作者们前进的往往不是他们天马星空的想象力,而是严苛的实验条件。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可以无限的迭代更新并分化为所有细胞类型。iPSC为新药的发现、疾病建模和细胞疗法开创了全新的思路。人源多功能干细胞(hPSCs)对体外的环境扰动及其敏感,存活率及单细胞克隆效率较低。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对hPSC的广泛研究和使用。图片来源:siimland.com加州理工大学的Kiichi Watanab ...
一、PCR行业:居分子诊断黄金赛道,市场规模有望长期放量 1、比较优势+技术迭代:驱动分子诊断持续领跑IVD行业 分子诊断主要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与其他主要的体外诊断方法相比,一方面,由于分子诊断可以从基因层次进行检测,因此在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上优势明显;另一方面,分子诊断可以实现在感染初期识别病毒,或提早确认基因缺陷,这是生化检测(侧重于已经发生疾病的检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