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一种由热应激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与循环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关。如果全球变暖持续下去,中暑可能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更突出的死亡原因,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2022 年 5 月 5 日,中南大学吕奔团队在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 Z-DNA binding protein 1 promotes heatstroke-induced cell death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 Z-DNA 结合蛋白 1 (ZBP1),一种 Z-核酸受体,通过触发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 3 (RIPK3) 依赖性细胞死亡来介导中暑。 热应激通过热休克转录因子 1 (HSF1) 增加 ZBP1 的表达,并通过独立于核酸感应作用的机制激活 ZBP1。ZBP1、RIPK3 或混合谱系激酶域样 (MLKL) 和 caspase-8 的缺失降低了热应激诱导的循环衰竭、器官损伤和致死率。因此,ZBP1 似乎具有协调宿主对热应激反应的第二个功能。 临床上,中暑的特征是极度高热、全身炎症反应、循环衰竭、出血和凝血障碍,以及热相关细胞毒性、炎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日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课题组在 Cell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的研究论文。 魏文胜团队首先建立了体外高效制备高纯度环状 RNA 的技术平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设计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pike)受体结构域(RBD)的环状 RNA 疫苗。 该项研究中制备的针对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环状 RNA 疫苗(circRNARBD-Delta)对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广谱保护力。 新冠病毒 circRNA 疫苗研发示意图 一、首创环状RNA制备平台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突破性医学技术,mRNA 疫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脂纳米颗粒(LNP)将 mRNA 导入体内来表达抗原蛋白,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暴发后,针对性的 mRNA 疫苗(ModernamRNA-1273; Pfizer/BioNTechBNT162b2)在多种疫苗类型中脱颖而出。mRNA 疫苗的修饰及递送技术均产生于国外机构,制约了我国 mRNA
1953 年,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揭示了 DNA 双螺旋结构,自此开启现代分子生物学波澜壮阔的历史。1968 年,阿尔伯(Werner Arber)、内森斯(Daniel Nathans)和史密斯(Hamilton Othanel Smith)发现了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割特定 DNA 片段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此拉开了 DNA 编辑技术的序幕。1985 年,穆斯利(Kary Mullis)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即体外特异性地大量扩增核酸序列的 PCR 技术。 上述三大了不起的发现均荣膺诺贝奖,随着科学技术车轮缓缓向前,基因编辑技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系列基因编辑工具,如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蛋白核酸酶(TALEN)、CRISPR 系统及单碱基编辑技术等基因编辑技术,被用以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其中 CRISPR 系统及单碱基编辑技术更是在基因组编辑领域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 然而,这些基因编辑工具在面对线粒体 DNA 的编辑时,却显得有心无力。2
癌症治疗中,有一类方法通过造成广泛的 DNA 损伤,可以使癌细胞失活并死亡,这类方法被称为基因毒性疗法。其中,放射治疗是标准肿瘤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毒性疗法。 放射治疗中的能量辐射会引发 DNA 广泛损伤,通常以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 DSBs)、单链断裂(single-stranded breaks,SSBs)和 DNA 链间交联的形式出现。这些损伤可能对细胞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触发细胞死亡或细胞周期退出。 然而,在临床上,癌症放疗的耐药性仍然是癌症治疗中相当大的障碍,因为癌细胞部署了一系列机制,以减轻放疗造成的损伤,但我们对这些机制尚不完全了解。 2022 年 4 月 28 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的 Claus Storgaard Sørensen 实验室在 Science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Cancer cells use self-inflicted DNA breaks to evade growth limits imposed by genotoxic stress,该研究为癌症放疗耐药性背后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见解。
睡眠缺乏是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有27% 人口存在睡眠障碍。大量研究证明睡眠不足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等全身疾病相关,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在中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病率高达 38.2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六成以上青少年存在睡眠不足。 4 月 28 日,厦门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刘祖国教授和李炜教授团队在 Cell 出版社旗下的 Stem Cell Reports 杂志在线发表其最新研究成果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Corneal Epithelial Progenitor Cell Over-Expansion through Disruption of Redox Homeostasis in the Tear Film,揭示睡眠不足对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危害。 图片来源:Stem Cell Reports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角膜则是眼睛的窗户。角膜表面的复层上皮细胞不断更新,维持角膜的高度透明和表面光滑,并防止外界微生物的入侵。人类角膜上皮细胞增生的源泉就是处于角膜缘的角
跨膜蛋白及药物研发跨膜蛋白作为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质运输、信号转导和细胞间识别等多种细胞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异常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使它们成为理想的药物作用靶点。目前以跨膜蛋白为药物靶点占现阶段己知药物靶点的60%以上。而针对抗体药靶点,膜蛋白几乎占90%以上。跨膜蛋白在物质运输、信号转导和细胞间识别等多种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抗原制备尽管有着重大的意义,针对跨膜蛋白的药物开发仍然具有很大的挑 ...
做过病理实验的人都知道,实验看似容易,但真想把它做好,还是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去积累和摸索经验。我从事病理实验已有 6 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做过许许多多病理相关实验,刚开始啥也不懂,一味按照网上操作流程来做,但做的结果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最终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学习,在论坛内学习、请教,并结合实践操作,我经历了初级——查找资料和摸索方法;中级——问题求助和不断总结;高级——难题解答和经验分享这三个阶段,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一、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的比较?1、要求做冰冻切片的不一定能做石蜡切片,这是我向一老师请教得出的结论。因为作石蜡切片时要高温烤片,可能会破坏组织的抗原性,如果组织的抗原性较稳定,则可作石蜡切片;但是要求做石蜡切片的,可作冰冻切片。2、冰冻切片的优点是能够较好的保存组织的抗原免疫活性,做免疫组化时不需抗原修复这一步。缺点是细胞内易形成冰晶而破坏细胞结构,可能会使抗原弥散;切片厚度较石蜡的厚,做的片子没石蜡的漂亮。当你买一抗时,目录上都写着做什么样的切片,如果它写着只能做冰冻,就不能做石蜡,如写着两者都可,那就都
1 血浆稳定性研究的意义1.1 血浆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先导化合物的代谢稳定性(包括肝代谢稳定性和血浆稳定性等)是影响其成药性的关键因素。在药物研发案例中,很多先导化合物都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而很多具有良好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由于不够稳定最终导致研发失败而终止。因此,代谢稳定性研究是寻找候选药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化合物的肝代谢稳定性被普遍认为是药物发现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之一,但是 ...
1 空白生物基质采自健康受试者或者健康实验动物的空白全血、血清、血浆、胆汁、乳汁、尿液、粪便、肠道内容物、组织脏器、玻璃体液、房水、脑脊液等多种类型的生物基质,统称为空白生物基质。2 空白生物基质应用在生物基质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中,需要使用空白生物基质,确保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空白基质主要用于配制校正标样、制备质控样品用于考察分析方法的特异性、选择性、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回收率、稳定性、稀释线性、干扰效应等。其中检测 ...
又是一年高考时,作为师兄的我也即将迎来高考的十周年,当年选专业脑袋进的水到现在还未风干,已然化作论文惆怅的眼泪和辛苦实验的汗水,伴着发亮脑门上孤单的几根秀发在夏天的微风里摇曳。如果你问师兄怎么赚钱、如何泡妞,师兄倍感羞愧,因为师兄只会给你讲那些高分 SCI 论文的写作锦囊。 一、论文存在 4 个基本问题一篇完整的 SCI 论文必须要回答 4 个基本问题:1. 你为何要开始?Why did you start?2. 你做了什么?What did you do?3. 你发现了什么?What did you find?4. 它的意义是什么?What does it mean?师兄想问一下,你们写论文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其实这是一篇科技论文的 4 大核心问题,当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论文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 4 大核心问题是一篇论文的基础,也是框架,对应到 SCI 论文中是常用的 IMRAD 结构。即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 (Results)以及讨论(Discussion),当然最后需要题目(Title
丁香实验致力于服务科研人,希望科研给科研人创造一个轻松的科研环境,所以在去年9月丁香实验小程序正式上线,完成了集实验库、专题、问答三个功能于一体的小程序~ 每一次丁香实验的迭代,都是来源于大家的建议,当然每次有新功能或迭代的上线,我们会找一些新老朋友聊聊,看看我们是否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 但是每次都是线上或者电话沟通访谈,我们希望和丁香实验的用户们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决定在杭州举办一次线下圆桌会议,希望能和一些科研小伙伴面对面聊聊天~我们通过圆桌会议:探讨科研人的成长路径;研究如何帮助科研人成长;聊聊科研中的焦虑及开心;当然也希望聊聊大家的日常生活,不止实验,不止科研;我们希望:你是在校研究生OR博士生(生物/基础医学/药学相关专业科研人),~乐于与我们分享/吐槽你的科研生活~身在杭州,方便面基~圆桌信息:地点:杭州(具体地点等人员确定,再行公布)时间:6月13日-6月17日其中一天下午(具体时间等人员确定,再行确定)人数:4-6人参与方式:扫码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哦~扫码添加微信丁香实验 轻松科研
一、标题在提一个临床问题时,我们可采用国际上常用的 PICOS 原则:P-patientor population:特定的患病人群/临床问题,即患者或人群。I/E-intervention/exposure:干预措施/暴露因素,如诊断治疗方法。C-comparison/control:对照措施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即比较因素。O-outcome:结局,即干预措施的诊疗效果。S-studydesign:研究设计方案。了解以上原则之后,先按照 PICOS 原则,把关键词列出来,然后组合到一起是临床研究最常用的起题目的方式。关于题目的字数:题目的长短,每个杂志都有规定,尽量不要超过规定的词数,通常不要超过 100 字母或 10~12 个英文单词。举两个 BMJ 的标题例子: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标题中往往需要表明研究类型:前瞻 OR 回顾?单 OR 多中心?队列研究 OR 病例对照?真实世界 OR RCT?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犹豫并淡化临床研究的类别,甚至说错自己的研究类别。 二、摘要总听到有的老师讲“摘要的结构化”,到底什么是摘要的结构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标准结构的摘要,长什
我们发现临床类研究文章投稿时,常常会被审稿人提出对研究设计类型的质疑:是横断面研究?还是病例对照研究?还是队列研究?因为不是流行病专业的,医生们对研究类型的了解多来自于其他相关类型文献。有些研究表面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从基础概念上来把各个研究类型好好理一理!希望今天之后,咱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哪种类型!临床研究可以分为:原始研究和二次研究两大类(如下图)。原始研究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部分,今天我们就先来谈谈它。原始研究根据是否存在人为干预措施,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大类。 一、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观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过程中的不存在研究人为措施干预。举例来说,如果研究者想探索维生素 D 缺乏与佝偻病的关系。受试者维生素 D 的水平是由原先的生活饮食习惯决定的,不会被人为要求增加或减少摄入。 观察性研究根据是否存在对照组又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没有对照组,研究形式主要包括:病例个案报道(case report),成组病例分析(case series),单纯描述性的横断
常言道:一图胜千言。科研论文中更是如此。图片作为论文的门面,须得规范,非得要「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才行,绝不能「胡子拉碴」「不修边幅」。可惜许多刚刚踏入科研之门的萌新,并不了解科研论文图片的制作规范,甚至许多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季的老腊肉,也是一知半解,云里雾里。接下来,笔者就从一个具体例子出发,和大家系统性的说一下,规范科研论文组图的流程。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组图(图 1)。这张图乍看还 OK,但其实很不规范。比如说:图片大小不统一、线条和字体大小粗细不统一、图片模糊等等,像个不修边幅的抠脚大汉。那么今天,笔者带大家将其修改规范,从而符合科研论文图片的要求,华丽变身成为「衣冠楚楚的职场精英」。图 1(图片来源:橙医生)在修改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1、科研论文图片的物理尺寸和一般要求正如人有身高、声音等很多特征,一张图片有很多属性,如宽高、像素、分辨率。首先,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的是,当我们进行组图排版时,一定要基于图片的物理尺寸,即整张组图的长宽是多少(厘米)、组图里面每张图片的长宽是多少(厘米)。就像我们用 Word 文档时,一般情况下也是基于 A4 纸的大小去写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不管是在组会演讲,毕业论文,还是 SCI 论文中,都会看到一些非常好看的示意图,这些图可绝不是为了凑数的哦!示意图,一方面可以清晰直观的反应某个实验过程或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的论文增添色彩。一般简单的图形,同学可以在 PPT 中完成,但是很难达到出彩的效果。而 AI 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款相对好学,比较友好的软件,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的操作,这其中就包括矢量示意图的制作。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怎么画 CNS 论文级别的示意图。我们主要用到的是 AI 中的钢笔工具。学会了钢笔工具的使用,对于普通的作图也就得心应手了。 一、论文中的图片素材如何绘制首先,认识画图工具——「钢笔工具」1、打开 AI 软件,点击「新建」-「创建画板」,选择「钢笔工具」。图片来源:自己做的2、如何使用「钢笔工具」?钢笔工具可以画直线,也可以画出任意平滑曲线。在使用时,选择「钢笔工具」,鼠标左键单击画板,创建一个锚点,然后在其他区域单击,则可以创建一段线段。不放开鼠标,调整鼠标方向,则可以创建一段曲线。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的,大家试一下就明白了。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转运有重要影响,因此药物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是新药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很难通过血管壁,故蛋白结合型药物通常没有药理活性。相反,非结合的游离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与药物代谢、排泄以及药效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浆中与药物结合的蛋白主要有白蛋白(Albumin,65KDa)、脂蛋白(Lipoprotein,200~3400 KDa)、a ...
大家都知道发表论文需要有数据支持,但是很多临床大夫没有课题、没有经费、也没有数据。那是不是发不了 SCI,只能洗洗睡了呢?并不。一些公共数据库可以提供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很多还是免费的,这就解决了没有自己的数据还想发文章的难题。那么,常见的公共数据库都有哪些呢? 1、NHANES 数据库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NHANES 是美国人群营养横断面调查的数据库,包含了用于评估美国成人及儿童健康与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调查研究,还结合了检查结果。 NHANES 调查包括人口统计、社会经济、饮食和健康等相关的问题,检查结果包括生理测量、实验室检测报告等。实际上 NHANES 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营养学,头痛、偏头痛、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也有所涉及。NHANES 这个数据库是不需要注册的,数据可以直接从网页上下载使用网址:https://www.cdc.gov/nchs/nhanes/ 2、CHNS 数据库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CHNS 是中国的健康与营养调查,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与中国的预防科学医学院联合进行的大规模的社会健康调查。与 NHANES 不同,它就是单纯的调查,没有
完成投稿后,早期可能会有编辑联系格式更改事宜,然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有一种情况,经过几天乃至数周后,收到了稿件转投建议(Journal Transfer Recommended)或因与期刊 Scope 不契合而直接被拒稿。随着转投他刊,意味着文章格式、图标部署和行文思路等都将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这一过程浪费了许多时间。因此,可以在正式 Submission 之前,给目标期刊写封邮件,进行一次 Pre-submission enquiry。在初步调查并选定目标期刊后,可以通过邮件询问的形式(个别期刊或特刊也会开放相应的系统或由组稿编辑直接负责,如 Nature、NEJM 和 Frontiers 系列期刊等)来了解期刊是否对这篇论文感兴趣。与正式投稿不同,Pre-submission enquiry 可以有针对性地写给多家心仪期刊,根据答复情况再进行正式投稿。这种咨询对自己较为熟悉的、经常投稿的领域或期刊帮助不大,而对于交叉学科、新接触的领域、新的研究技术、非约稿的综述、期刊强制要求(如 NEJM 的某些板块)和其他拿不准的情况大有裨益。 一、主要内容一封 Pre-submission
大家都知道广读文献十分重要,但是事实上,做好一份文献笔记也同样重要。很多时候,没有做过笔记的文献就像过眼云烟一样,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而当你想要引用其中的观点时,却又怎么都找不着是在哪篇文章哪个段落里看到过这个观点了。这个时候,一篇好的文献笔记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曾经阅读过的文献,帮助我们迅速重拾研究思路。与此同时,在做文献笔记的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吃透文献。那么,说到底,我们该怎么去做文献笔记呢?从整体上来说,一篇文献笔记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索引关键词主要包括研究关键词、文献类型、阅读原因等。2. 文献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文献标题、作者、刊物及其影响因子、文章发表时间等。3. 文献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等。4. 阅读想法记录主要包括文章中有哪些可以借鉴/引申的内容,有哪些精彩论点,可以跟进那些参考文献等。下面,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篇文章「A Randomized Trial of Closed-Loop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
无论是毕业答辩,还是研究设计,样本量的问题经常困扰着科研小白。样本量取多少合适?样本量是不是越大越好?临床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样本怎么办?这些都是常见的临床研究疑惑。而样本量在计算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统计量、复杂的公式和专业的软件,让科研初学者望而却步。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样本量计算工具,助力科研设计(网址:http://powerandsamplesize.com/),网站中还提供了公式讲解和 R 语言代码等有关信息。进入网站后,可以通过点击红框内按钮直接进入样本量计算界面:图源:网站截图根据研究类型进入选定的计算模式后可发现界面可分为参数输入与结果输出部分、快速运算图、运算模式选择、计算公式讲解和 R 语言代码展示等若干区域。图源:网站截图计算样本量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类型,明确了研究类型以后就可以通过已发表的文献或前期预试验来确定关键结局指标、不同组别的人口学特征和试验药物疗效等相关信息。接下来,以等效性随机对照试验为例,简要讲解 powerandsamplesize.com 的操作方法: 例 1:某平行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拟探讨试验药物是否能降低收缩压。估计安慰剂对照组收缩压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