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制备营养充足的培养基并提供适宜的温度、气体、pH等培养条件,即能使细菌在体外环境迅速生长繁殖。细菌培养对临床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制备抗生素、制备疫苗等生物制品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培养基的制备原则: 1、必须有充足的营养。 2、合适的酸碱度。 3、绝对无菌。 二、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多种营养物质按照各类微生物生长的需要而合成的一种混合营养料。 常用的培养基有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 目的 1.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1.2 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3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巩固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 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 ...
原理:采用沉降法,即通过于培养皿中利用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经不少于48小时的培养,在30—35℃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洁净度。主体内容: 1. 器材:高压消毒锅: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恒温培养箱:必须定期对培养箱的温度计进行检定。培养皿:Φ90mm玻璃培养皿培养基:营养琼脂2. 操作程序2.1 采样将已制 ...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复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油镜的工作原理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 被称为复式显微镜。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而在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的几种物 ...
一、细菌的分布: 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迅速,分布广泛,不论自然界的空气、土壤、水,生活中的食物、各种物体和器械表面,以及动物和人的皮肤粘膜、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广泛存在着数量极其庞大的各种微生物,其中以细菌、放线菌最多。因此,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对于在医疗实践及某些科学实验中树立无菌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空气中细菌的检查(设计性实验选题) (二)水中细菌的检查(设计性实验选 ...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以紫外线诱变获得用于酱油生产的高产蛋白酶菌株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操作方法。内容:1.对米曲霉(Aspergills oryzae )出发菌株进行处理,制备孢子悬液。2.用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3.用平板透明圈法进行两次初筛。4.用摇瓶法进行复筛及酶活性测定。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米曲霉斜面菌种;豆饼斜面培养基、酪素培养基、蒸馏水、0.5%酪蛋白;三角瓶(300mL、50 ...
一、原理 菌落总数: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所以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由于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因此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 ...
细菌个体微小,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直接观察,故常用染色技术使细菌细胞着色。包括细菌单染技术、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技术、细菌的芽孢染色技术、细菌的荚膜染色技术和细菌的鞭毛染色技术Ⅰ、细菌的单染技术简单染色通常只用一种染色剂,使细菌整个细胞染上颜色。但看不清结构。所以只便于检查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等。【实验目的】1、掌握单染色的操作技术2、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实验原理】单染色即用单纯的种染料进行染色 ...
Ⅰ 细菌芽孢染色某些细菌在其发育的一定阶段可以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即为芽孢。芽孢形成后并不脱离原细菌菌体,它的形状、大小和在菌体的位置都是一定的。老熟的芽孢可自菌体中脱落出来。芽孢结构上的特点是壁厚和细胞质浓厚,所以不易着色,通常多采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和用加热等手段促使芽孢着色,并利用复染的方法对比原细菌菌体和芽孢,才易于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但是,若用简单染色法使菌体着色而芽孢无色也可以衬托出芽孢的 ...
一、设备和材料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槽、试管、移液管、菌落计数器、放大镜、托盘天平、称量纸、培养皿。二、培养基和试剂营养琼脂培养基 0.9%生理盐水三、检验程序待检样 适当倍数的稀释液 选择2-3 个适当稀释度各1ml分别加入灭菌平皿内 每皿内加入适量营养琼脂 37℃ 48±2小时 菌落计数→报告四、操作步骤1.按无菌操作要求称取样品10g,连同100ml生理盐水加入灭菌三角瓶内,震荡,使成1∶10 ...
一、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测数的基本原理。2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方法。3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平板菌落计数的技术方法。二、基本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其中含有大量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各类微生物通过分离进行纯培养,并能对特定类群进行数量测定。基本原理是通过稀释使菌体细胞充分分散,单细胞得以生长发育形成菌落,可使用稀释法或平板划线法进一步纯化,还可通过平 ...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2、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3、掌握菌落特征的观察。4、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 5、 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 ...
一 教学要求 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初步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二 实验原理 -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 microorganisms exist in nature as mixed populations. However to study microorganisms in the laboratory we must have them in ...
一、病毒感染后的形态学观察 (一)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 电子显微镜技术可直接观察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动态过程。制作电镜标本的方法主要有超薄切片(厚度为100nm左右),磷钨酸负染法等。 通过观看病毒的电镜照片、幻灯片、多媒体,了解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流感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被感染细胞 ...
实验目的: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原则与方法; 掌握划线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熟悉手提式高压灭菌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实验材料: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等。 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等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能源和水。根 ...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分离和纯化菌株的方法; 2、学习营养口服液的制作方法及过程;3、初步了解食品药品生产时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二、实验原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等对人体有明显有营养保健作用,是微生态试剂的重要生产菌株。双歧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和微好氧菌株,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易受氧、水分、光线、保护基质等条件的影响。微好氧菌株经过驯化,能承受一定氧压,既有利于生产,又能促进正常 ...
一、基本知识与原理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一个细胞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转身已成为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噬菌体转导供体菌基因的差异,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这里以局限性转导为例说明转导的基本原理。局限性转导实验中常用的是大噬菌体,它能整合在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上的半乳糖基因(gAl)和生物素基因(bib)之间,因此,它能转导半乳糖 ...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酸乳的制作方法;2、从酸乳中分离和纯化乳酸菌;3、自制乳酸质量品尝;4、初步了解食品药品生产时的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二、实验原理酸乳是以牛乳为主要原料,接入一定量乳酸菌,经发酵后而制成的一种乳制品饮料。当乳酸菌在牛乳中生长繁殖和产酸至一定程度时,牛乳中的蛋白质就因乳酸菌产酸而凝结成块状,并产生一些次生代谢物质使它具有清新爽口的昧觉。此外,由于酸乳中含有乳酸菌的菌体及代谢 ...
一、实验目的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 ...
一、单糖发酵试验 (一)、实验原理 单糖发酵是将葡萄糖,乳糖或麦芽糖等分别加入蛋白胨水培养基内,使其最终浓度为0.75~1%。并加入一定量酚红指示剂及小倒管,制成单糖发酵管,接种细菌经37℃培养18~24小时,若能分解糖产酸则酚红指示剂由红变黄,若能分解甲酸有CO2和H2等气体形成,小倒管内则聚集有气泡;不分解,则指示剂不变色。 (二)、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伤寒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