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包含 RNA 和蛋白质的小囊泡(30~150 nm),它可将源自亲代细胞的特定物质递送至疾病发展相关的受体细胞,因此一直被认为可作为疾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外泌体 RNA 作为癌症诊断标志物是否可行?CircLPAR1 是外泌体中的环状 RNA 分子,在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浆外泌体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南京医科大学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文[1],通过对 CRC 特异性的外泌体 circRNA 进行鉴定和富集,最后使用 qPCR 检测后进行功能评估。本研究对血浆外泌体 circLPAR1 可作为 CRC 高灵敏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新的证据。qPCR 检测外泌体是强强联手还是无稽之谈?我们也许会有疑问:外泌体本来就少,提取的 RNA 就更少,后续做 qPCR 检测岂不是难上加难?想知道 qPCR 检测外泌体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需要先了解如何进行这项实验。实验过程:1)外泌体提取包括 Umibio 在内的很多公司都有针对各种不同样本的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样本预处理阶段很重要,甚至决定了后续提取外泌体的纯度和量。2)RNA 提取
TEM 透射电镜是外泌体鉴定的金标准,对于所有做外泌体的朋友们来说,是必经之路,基于很多老师们的呼声,我们的研究人员,经过细致化整理,把所有的操作过程都整理出来,供各位参考,经验有限,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沟通。一、首先,我们看看电镜的原理是啥?然后,电镜的结构也是比较复杂的!二、那么,我们看看样品有哪些要求?样品要求:1、能被电子束穿透(薄)2、耐电子束轰击3、有磁性的样品不可以放置4、长纤维样品若需上样需加盖铜网三、接下来,我们看看规范化拍摄 Umibio 是怎么操作的?声明:本次操作基于我司最近正在使用的 HT7700;1、送样要求:样品尽可能浓,颗粒浓度 1.0E+10;2、拍摄规范:样品以茶托状(有明显凹陷的)球形,椭球形或扁圆形,尺寸在 30-150nm,有双层膜结构的颗粒为目标进行拍摄;照片以轮廓清晰,分辨率高,焦距合适(既没有过焦的虚影,也没有欠焦的黑边),背景杂质少,明暗适宜,颗粒居中,整体美观为佳;默认拍摄 100nm 一张,200nm 三张,500nm 一张;注:铜网中样品焦距无法调清时以调试后的最佳结果拍摄,样品中无特征明显的颗粒或无颗粒时,拍摄 500nm 的样
首先,我们先看原理:纳米颗粒示踪分析仪(NTA)利用光散射和布朗运动的属性,以获得液体悬浮液中样品的粒径分布。颗粒的运动速度和其粒径有着直接的关联;此技术观测的是颗粒的散射光斑,而不是颗粒本身; 「眼见为实」,确保分析的是目标颗粒而不是背景颗粒或噪音。然后,我们看下设备介绍:(声明:本次操作基于最近正在使用的 NS300。)然后,我们看下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开机→清洗→上样→设置参数→调整视野→设置保存路径→检测 →仪器自动分析结果→出报告→保存后下样关机说明:散射光模式与荧光检测模式的步骤差别只有设置的参数不同,其余步骤一致,输出的报告格式也一致;1、 开机;2、打开电脑显示屏上的软件系统;3、注射器吸稀释液打入管路,清洗残留,再打入空气去除稀释液。用稀释液清洗盖板与激光器接触面,用无尘纸擦干;4、安装盖板,螺丝固定(对角线);5、用注射器(查看是否有气泡)将试剂样注入样品池,椭圆形镜片观察到液面全覆盖即可;6、激光器推入仪器,滑轨到底,绿灯亮时转上红色开关(位置正确时,开关转的很轻松);7、设置参数,Screen Gain(屏幕增益)和 Camera level(相机级别),一般 4
实验目的:通过 DIR 染料标记外泌体,通过尾静脉注射 DIR-labeled Exosome,24 小时内观察外泌体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实验材料:DIR- Exosome,裸鼠;DIR-Exosome:染料终浓度 1uM,外泌体 200ug,体积 200ul;Exosome 来自 HEK293 无血清培养基(Umibio,UR51102)条件下获得,通过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Umibio,UR52121)。实验内容:1、通过尾静脉注射 200 ug/支的 DIR- Exosome 到裸鼠体内;Day 1, AM:8:00 注射;2、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Day 1, PM:16: 00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全身和颅内(重点)。Day 2, AM:8:00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全身和颅内(重点)。Day 3, AM:8:00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全身和颅内(重点)。48 小时成像结束后,实验结束。实验结果:1、尾静脉注射 DIR-Exosome 8 小时后,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2、尾静脉注射 DIR-Exosome 24 小时后,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3、尾静脉注射 DIR-Exosome
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级脂质双层囊泡,其腔内或脂质双分子层中包裹着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多种生物成分。外泌体具有低免疫原性、高物理化学稳定性、高组织穿透能力,以及先天的运输能力,因此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药物递送载体。目前,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有关外泌体分离以及提高其药物负载和递送效率的新方法不断涌现。然而,仍有许多困难制约了外泌体的临床应用。综述了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对外泌体大规模生产和纯化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外泌体用于药物递送的法规问题。1 外泌体简介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根据大小、功能、来源的不同,可分为 3 种类型:外泌体、微囊泡和凋亡小体。外泌体是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分泌的直径为 30 ~ 150 nm 的 EV,微囊泡是细胞膜通过出芽直接脱落的直径为 100 ~ 1 000 nm 的 EV,凋亡小体是细胞在凋亡过程中释放的直径为 50 ~ 5 000 nm 的 EV。EV 是由大多数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形成的异质性细胞衍生囊泡。EV 通过多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唾液、脑
外泌体研究之超滤浓缩操作详解
如何更好开展 MSC 细胞培养,进而获得更多优质的外泌体。
外泌体药物载体进展,以及开发技术的挑战等内容
高质量组织外泌体如何提取
如何更好培养肿瘤细胞和 T 细胞,进而获得更多优质的外泌体。
为了聚焦业务需求、提供更好的外泌体科研服务质量,恩泽康泰一向不贪婪,一心搞“人/小鼠/大鼠”临床科研外泌体服务产品,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直到今天我们在外泌体组学领域已经与临床客户深度合作发表了150+ SCI文章(其中部分高水平SCI文献已解读,请查阅《合作成果》合辑)。从2017年6月1号成立到2024年3月底近7年耕耘,从最初开发的专利Exosupur®外泌体纯化试剂盒到集细胞上清/血浆/二次纯化袖珍柱Exos ...
深入细胞生物学的世界,探索超分辨显微镜的全新进展
Evident 产品专家经验分享
Evident 产品专家经验分享
研究背景「应激」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当面对应激和创伤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将发展为抑郁症,甚至有些抑郁症患者能够「自复原」,提示机体存在对抗负性应激的能力,称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机体以健康的方式从应激、创伤或长期逆境中恢复的能力。阐释「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为精神疾病防治开辟新途径。研究内容与结果2023 年 3 月 30 日,琶洲实验室朱心红教授研究团队在 Cell 在线发表题为 A thalamic-primary auditory cortex circuit mediates resilience to stress 的研究成果[1]。该工作发现了面对应激时,抑郁非易感小鼠内侧膝状体谷氨酸能神经元形成超极化,引起初级听皮层的 PV(parvalbumin)神经元一方面启动内源性稳态机制维持其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相邻的兴奋性神经元释放脑源性营养因子,作用于内侧膝状体投射神经元的末梢,从而增强丘脑—皮层环路功能对抗应激;抑郁易感小鼠缺乏类似的「韧性」机制。该研究为阐释内源性「心理韧性」机理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员首先基于经典的抑郁模型---社会失败模型(Chr
本文作者:陈小青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背景异质性是细胞膜生物物理化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细胞膜上富含胆固醇/鞘脂的高度动态的结构域,被称为脂筏。脂筏充当信号分子组装平台,参与多种信号转导过程。然而,由于脂筏高度动态特性,成像技术难以对活细胞上脂筏实时成像,因而脂筏动态组装过程与下游信号通路间的难以建立定量关联。近期,华东师范大学李迪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葛一凡副研究员合作,提出利用局域温度变化扰动细胞膜功能域分布的策略[1]。作者利用 DNA 折纸技术制备了兼具高空间分辨和化学分辨的光热响应分子工具,通过近红外激光操纵局部脂质环境温度来扰动脂筏的相分离程度(图 1)。相关研究工作以「高空间分辨热操纵细胞膜异质性改变细胞迁移及信号通路(High Spatial-resolved Heat Manipulating Membrane Heterogeneity Alters Cellular Migration and Signaling)」为题,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
本文作者:崔琴琴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白戈课题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neuropathies,CMT)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遗传病,发病率约为 1/2500。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 CMT 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亚型。就 CMT 患者总数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然而具体到某些亚型的患者数量却非常稀少,因此 CMT 被收录到国家《第一批罕见病名录》。研究背景长久以来令人困惑的是,这几十种 CMT 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和生理功能各异,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共性,然而这些突变蛋白却会导致 CMT 患者表现出非常相似的临床症状。这个被称之为「疾病遗传异质性」的谜团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神经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有没有可能不同的致病蛋白最后通过一个「殊途同归」的共同机制引发相似症状?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都是遗传因子和环境应激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1, 2]。当细胞面临各种不良环境刺激时(如营养缺乏、高温、辐射等),细胞内一个重要的应激机制就是形成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G),SG
如何注明获取图像时所使用的显微镜:系统配置中可能涉及大量的显微镜组件,在提及成像方法时,考虑到诸如荧光或相衬等许多成像技术需要使用多个专门的组件来实现其最终结果,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显微图像所应涵盖的细节清单,通常,在注明显微镜配置时,可能需要包含以下信息:显微镜的型号和制造商物镜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一定要注明是否为专业物镜,如相衬型,或是否使用油作为浸镜介质观察方法的细节,如明场或荧光。 如果使用荧光,请注明使用的滤镜/照明装置的波长和制造商。成像检测器(通常为相机)的型号采集所用的成像软件环境条件或处理,如培养或气体控制鸣谢机构工作人员或纳入作者署名: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研究项目从构思到发表需要多人参与。对实验设计的开发有贡献,为研究者定制了分析工具,以供研究中使用的情况,则应考虑将他们加入您的作者名单。成像机构和其他显微镜专家可以为您提供帮助,甚至指导实验者如何注明信息,帮助提供任何仪器资助方面的信息,并就其首选的信息标注方法为实验者提供指导。
实验室关闭、计划休假或突发紧急情况都可能会让您放下手头的研究。以下是重返实验室启动和展开试验的四步指南1. 为设备接通电源以错误的方式为设备接通电源可能会对系统性能造成负面影响。以下为需要遵循的一些通用准则:首先启动 PC 计算机:打开系统所有硬件:根据系统情况不同,可能需要特别注意打开硬件的顺序。比如说,在打开触控屏 TPC 之前必须先接通奥林巴斯系统控制器 CBH 电源。有关具体说明,请参阅手册。启动软件:如果在软件启动过程中遇到错误,请与产品技术人员咨询。2. 准备成像设备接通电源后,需要花一些时间适当准备、放置和调平样品才能进行成像。准备样品首先,选择适当的盖玻片。盖玻片应为 1.5 或 0.17 毫米厚(170 微米)。配合盖玻片使用的奥林巴斯物镜需要合适的厚度才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如果盖玻片太厚或太薄,可能会出现光学伪影。务必检查盖玻片的厚度,并使用标准载玻片。某些应用可以使用塑料载玻片。但对于荧光成像而言,塑料具有自发荧光特性。它会在蓝色和绿色通道(有时在红色通道)中产生明显的背景。另外在成像之前清洁盖玻片和载玻片也非常重要。比较好用的清洁溶液为蒸馏水稀释的 70% 乙
荧光成像需要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一方面需要采集足够强的信号,这可以通过延长曝光时间或增强激发光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缩短激发时间和降低激发光强度来最大限度降低样品条件下的光毒性。探索如何利用显微镜相机实现这一平衡的最佳方法。使用直方图直方图可以帮助确定理想的曝光时间。直方图就是反映信号强度分布的图。直方图的X轴代表信号强度。数据分布范围为零到相机最大信号强度。每个 X 值对应的直方图高度代表了该信号强度下的像素数量,如下图 1 所示。图 1:图像的直方图。(a)原始图像,(b)原始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信号强度,(c)根据原始图像得到的直方图直方图的形状和分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当前的曝光时间是否合适。在大多数荧光成像情况下,多数像素为没有信号的深色背景,这会导致直方分布图在背景强度附近出现峰值。如果直方图过于集中于低信号区域,则说明曝光时间太短(图 2,中)。如果其在最大信号处出现陡壁,则说明信号值已达到饱和(图 2,右)。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激发光强度或缩短曝光时间。图 2:正常曝光(左),曝光不足(中)和在黄色标记处曝光过度(右)的直方图。让显示动态范围与数据动态范围匹配某些图像采集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