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介绍qPCR引物设计的相关原则,并详细讲解靶基因序列检索以及常用引物设计软件,最后和大家分享qPCR引物实验验证,更多干货与你分享!
本期为大家介绍 qPCR 引物设计的相关原则,并详细讲解靶基因序列检索以及常用引物设计软件,最后和大家分享 qPCR 引物实验验证,更多干货与你分享!
课程亮点1、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微生物组学技术简介3、微生物组学数据解析4、研究思路及案例分享
本视频介绍了 ELISA 的实验技术、开发方法、常规应用等内容,对 ELISA 使用过程中常规问题进行了解答。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研究组织形态和组织原位抗原表达不可或缺的检测技术,但随着精准化治疗的进展和蛋白组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免疫组化单染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方面已无法满足需求,而免疫组化多重染色可以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对多种抗原蛋白进行共定位和共表达,这对于理解组织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关系,推演信号通路上下游蛋白表达的关系,制定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介绍免疫组化酶双染的原理、方法以及实战案例;二是免疫组化多重荧光染色的原理、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分享。
原型物种人来源脂多糖(LPS)介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式动物品系Wistar大鼠,SPF级,雄性,体重:180g~220g实验分组随机分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受试药物组(三个剂量梯度组),15只每组实验周期24hours建模方法将大鼠放入固定盒中,用酒精檫拭大鼠尾静脉后,按压住尾静脉1/3处,注射器进针后回抽有血后注入LPS溶液(溶于生理盐水,给药剂量10mg/kg),从而建立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的大鼠做同样的操作,但向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应用用于急性肺炎发病机制研究和相关药物筛选模型评价1.肺损伤后的大体观察:肺损伤后有肉眼可见肺部大面积出血渗出,可以直观的反映肺损伤程度。2.肺的湿/干重比:肺的湿/干重比是反应肺水肿的直接指标,也是反应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建模后,大量液体渗出至肺泡和肺间质,导致肺的重量增大,而肺的干重则不受影响。处死大鼠、剪断气管后取全肺,称湿重,然后将肺置于65℃恒温箱中干燥,24h 后取出称干重,计算肺湿/干重比值。组织病理学取左肺4固定,然后将肺组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度为5μm)
CFS 无细胞蛋白表达与传统的基于大肠杆菌系统的蛋白表达相比,速度快,产量高,无包涵体困扰,对于膜蛋白、毒蛋白等特殊蛋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超高的表达效率和广泛的模板适应性可以大大加速实验流程,免去多次调试实验参数的困扰,特别适合各类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客户使用,尤其适合因疫情导致实验延误的老师尽快赶上预期进度。
流式细胞术上样盲点
核酸纯化是大多数基因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流程中的第一步。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 DNA 和 RNA 对于生物和医学许多领域的下游实验过程至关重要。但是对这一关键技术的原理和细节的了解往往会被大家所忽视。对于核酸纯化原理良好的理解可以极大地帮助您优化工作流程和排除现有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此外,无论是病毒 RNA、线粒体 DNA 还是质粒的研究,或是在病原排查和癌症研究等领域,对高通量核酸分析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往往需要选择一种适合于自动化的核酸纯化方法。在这次网络报告中,我们向您展示如何帮您实现核酸纯化的自动化,以提高样品通量的同时也提高实验的重复性。
1. 反转录的一般实验流程2. 反转录反应的关键因素 · RNA提取方法的选择 · RNA质量的评价与鉴定 · 反转录引物类型的选择 · 反转录酶的选择
测试
如果你对 Western Blot 技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希望实现 Western Blot 小白的华丽变身,本节课程,Dr. 赛将带您了解一切。
如果您正要开始进行蛋白质相关的研究,不知道怎么入手; 如果您需要用到蛋白凝胶电泳,却对其原理和应用不太熟悉;如果您想要了解各类凝胶电泳并灵活使用——Dr. 赛的这堂课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蛋白质组学研究一直是生物研究领域最基本的和广泛的方向。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高水平期刊和基金项目对蛋白质组学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要求日趋严谨,定量可重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至关重要。Western blotting 技术是蛋白质研究最常用的技术,针对定量可重复的蛋白纯度,WB 技术检测蛋白纯度及相关应用进行介绍和分享。1. 蛋白浓度定量/除杂等样本前处理2. 电泳技术3. WB化学发光成像技术4. 多色荧光成像技术5. 原位蛋白定量/蛋白合成修饰检测
在哺乳动物卵子向早期胚胎转变的过程(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 OET)中,翻译在减数分裂、合子基因组激活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合子基因组激活(human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作为生命起始时的第一次转录事件和启动胚胎发育进程的关键事件,在哺乳动物中仍未被完全理解清楚。尽管启动 ZGA 的关键转录因子在其他物种,如斑马鱼和果蝇等中被陆续发现,启动人类 ZGA 的关键转录因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2022 年 9 月 8 日,清华大学颉伟教授、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与赵涵教授团队合作在《科学》期刊以长文形式发表题为《翻译组与转录组联合图谱发现 TPRXs 参与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Translatome and transcriptome co-profiling reveals a role of TPRXs in human 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不仅揭示了人-鼠早期胚胎翻译组动态变化的差异性和保守性以及可能原因,也鉴定出了人类合子基因组激活的关键调控因
糖尿病会显著增加认知障碍(包括轻度认知损伤和痴呆)的风险,严重威胁老年健康生存。然而,临床研究表明,控制血糖不能保护认知功能。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揭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寻找能够治疗糖尿病认知障碍的新策略。 脂肪组织功能异常在认知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肪组织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与大脑认知记忆功能的维持相关;同时,脂肪产生的炎症因子可通过诱导慢性中枢炎症反应,损伤海马神经功能,促进认知障碍发生。然而,目前针对这些脂肪组织相关机制的干预方法尚未能逆转认知障碍的进程。 除了可溶性的脂肪因子外,最新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也可分泌细胞外囊泡(EVs)作为新型脂肪因子在器官间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肝脏和骨骼肌,并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 2 型糖尿病的发展。然而,EVs 能否介导脂肪组织-大脑间通讯,尚不得而知。 2022 年 9 月 6 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毕艳教授团队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张辰宇教授、李靓副教授团队合作,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发表了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mediate the commun
溶酶体损伤是机体衰老和多种疾病发生的标志,已有研究表明,细胞的寿命取决于溶酶体功能,溶酶体可以被定位为控制衰老的中央细胞枢纽。 作为细胞的回收系统,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类,可以降解分子废物,因此被比喻成细胞中的「消化系统」。这些水解酶类被隔离在溶酶体当中,以防止损坏细胞的其他部分。溶酶体膜的作用类似于危险物周围设置的链条围栏,虽然这个围栏可能会断裂,但健康的细胞可以迅速地修复损伤。 先前的研究表明,发生严重溶酶体膜透化(LMP)的溶酶体会通过溶酶体自噬(lysophagy)选择性降解,而轻度 LMP 可以通过转运所需的内体分选复合体(ESCRT)更快、更直接地进行修复。然而,在 ESCRT 亚基缺失的情况下,细胞仍然能够修复溶酶体损伤,这一结果表明溶酶体中还存在其他的修复机制。 2022 年 9 月 7 日,来自匹兹堡大学的谭小军(Jay Xiaojun Tan)博士和衰老研究所所长 Toren Finkel 博士在顶尖期刊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 A phosphoinositide signalling pathway mediates rapid lysosomal
1. Nature Plants:首次破译铁线蕨基因组 植物在漫长的陆地生境演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于真蕨植物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2022 年 9 月 1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闫建斌团队等多个单位在 Nature Plants 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研究论文 The genome of homosporous maidenhair fern sheds light on the euphyllophyte evolution and defences。 该研究首次绘制了染色体级别的铁线蕨基因组,拼接基因组达到 4.83 Gb,发现同型孢子发育过程与异型孢子的花粉粒具有相似性,为蕨类植物孢子发育、真叶植物起源和种子演化、茉莉素信号通路进化等提供了新见解。图 1:来源 Nature Plants 2. Cell Host & Microbe:揭示细菌激活动物食物消化的机制 动物是如何消化食物,及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如何影响动物的消化能力,其机制不明。 2022 年 9 月 2 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祁斌团队在 Cell Host & Microbe 杂志发表研
在大多数动物世界中,都有一个可悲的权衡取舍:你生下的后代越多,你的寿命就越短。然而,蚂蚁挑战了这个规则。蚁后——蚁巢中唯一能繁殖的个体——的寿命比基因相同的工蚁长 5 倍、10 倍甚至 30 倍。他们是如何做到其他动物无法完成的事情的呢?这背后又存在着怎样的调控机制?近日,由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系的 Danny Reinberg 领衔的团队在 Science 发表了一篇题为 Insulin signaling in the long-lived reproductive caste of ants 的文章。该研究中发现,蚁后通过产生一种抗胰岛素蛋白,仅阻断导致衰老的部分胰岛素途径,减缓衰老过程,而同时又可以保持高的繁殖代谢。图片来源:Science 研究内容 工蚁转变成蚁后之后,寿命延长 在一种叫做 Harpegnathos saltator 的蚂蚁中,蚁后通常能活 5 年,而工蚁的平均寿命是 7 个月。当蚁群中的蚁后死亡或是被移走后,工蚁就会开始相互决斗并选出获胜者成为新的蚁后。变成蚁后之后,它会开始产卵,并且寿命延长五倍。当蚁后被放置在已经有蚁后的群落中时,蚁后也可以
关于血型,有着多种多样的讨论,有些甚至听起来十分「玄学」。比如,O 型血的人更招蚊子,B 型血的人容易发胖……在临床研究中,也有不少研究发现不同的血型与疾病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 2022 年 8 月 31 日,一篇发表在 Neurology 上的最新研究将一个人的血型与早期中风的风险联系了起来。发现 A 型血的人患早发性中风的风险比其他血型的人更高。图片来源:Neurology 研究人员通过对 48 项关于遗传和缺血性中风的过往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其中包含了近 17000 名中风患者和近 600000 名从未经历过中风的健康对照人群的数据。在中风患者中,又分为早发性中风(发生在 60 岁之前的中风)和晚发性中风(发生在 60 岁以上)。 他们研究了所收集的遗传信息,以确定与中风相关的遗传变异,最终发现了早发性中风与一个染色体区域有关,这个染色体区域中包含了决定 ABO 血型的基因。 ABO 血型是根据人的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 A 与抗原 B 而将血液分成 4 种血型。红细胞膜上仅有抗原 A 为 A 型血,只有抗原 B 为 B 型血,同时存在 A 和 B 抗原则为 AB 型血,而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