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式。目前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和入侵式检测方法因其准确率低或对患者造成伤害,大规模使用仍受限制。因此,发展无创且准确的检测方法变得尤为重要。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院科学院肿瘤医院崔巍研究员与专业多组学技术团队合作在医学一区消化道领域国际期刊《GUT》期刊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faecal metagenome and serum metabolome reveals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me- associated metabolites in the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enoma”的研究成果,通过非靶向代谢组、靶向代谢组以及 AFADESI-MSI 空间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整合了宏基因组的数据,发现了可用于腺瘤及结直肠癌诊断的代谢标志物,建立的相关预测模型显示出较高诊断准确性,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奠定坚实基础。其中 AFADESI-MSI 空间代谢组学由贺玖明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研究队列:
癌症治疗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是可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开发在新药研发的早期,如何快速评估抗癌药物的肿瘤靶向性非常重要,且了解药物在肿瘤内的异质性分布更具挑战。开发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定量成像分析方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开发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定量成像分析方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质谱成像是一种无需标记的分子成像技术,它可提供有关生物体内药物和代谢物分布的时空信息,其在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增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贺玖明团队在《Theranostics》期刊发表的题为“Evaluation of the tumor-targeting efficiency and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of anticancer drugs using quantitative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的研究成果,采用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AFADESI)技术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虚拟校正-定量质谱成像(VC-QMSI)方法,建立了针对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前药的体内定量成像方法,为
肿瘤代谢的表征能够为癌症病理机制研究、肿瘤诊疗新指标和干预靶点的发现提供新的契机。然而,到目前为止,如何全面的发现肿瘤的异常代谢,尤其是如何从代谢物和代谢酶两个层面上原位地表征肿瘤的异常代谢仍然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帕尔 · 阿不力孜科研团队在《PNAS》期刊发表的题为“Spatially resolved metabolomics to discover tumor-associated metabolic alterations”的研究论文,采用 AFADESI-MSI 技术,建立了空间分辨的原位代谢组学方法,并提出一种“下游代谢物与上游代谢酶关联” 的研究策略来表征肿瘤代谢改变;结合免疫组化分析验证,从代谢物和代谢酶两个层次和组织原位深入探究食管癌的代谢改变,发现并可视化表征了食管癌异常的代谢通路及其代谢酶。实验设计:收集 256 例人鳞片状食管癌(ESCC)组织标本,包括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端非癌组织,制成冰冻组织切片。如图 1 所示,采用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技术(AFADESI-MSI),采集上述组织中
先导篇21 世纪的最前沿科学之一,随着人类第一张基因序列草图的完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基因组学,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的系统生物学框架内(图 1),代谢组是生物动态调控系统中最接近于表型的阶段,是生命的本质特征和物质基础。代谢组学一方面由于与健康疾病、营养科学、药物毒性、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未来广阔;另一方面,由于代谢物结构迥异、种类众多,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图 1 | 组织/细胞的系统生物学框架,涵盖了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脂质组等【1】(图片来源:Wu RQ, J Dent Res. 2011)1.质谱技术质谱( Mass SPectrometry)是带电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质荷比(或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的图谱。质谱仪是一类能使物质粒子高化成离子并通过适当的电场、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并检测强度后进行物质分析的仪器。质谱仪主要由分析系统、电学系统和真空系统组成。1.1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的样品分子(或原子)在离子源中离化成具有不同质量的单电行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单电荷离子在
1.质谱定义代谢组学就是研究生命体中所有代谢产物(小分子化合物)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代谢物的系统性差异来研究生命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在 DNA-RNA-蛋白质-代谢物这一中心法则框架内,代谢组学处于生命动态系统最下游,最接近于表型,它不仅是表型的描述性指标,还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多组学来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近年来,代谢组学发展迅猛,研究成果备受顶级期刊青睐。说到这里,您一定想了解代谢组学最早期的发展历史吧~~2.发展历史1970 年Baylor 药学院提出代谢轮廓分析1975 年Thompson 和 Markey 利用气质联用开展定量分析,同期 HPLC 及 NMR 对代谢物的分析也开始发展起来1986 年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初版一期代谢轮廓分析专辑,多类型样本的代谢轮廓分析发展迅速1997 年Oliver 提出来代谢组(metabolome)的概念1999 年Nicholson 等人提出 metabonomics 的概念2005 年Metabolomics 创刊3.代谢组学的应用与发展3.1代谢组学促进多学科,
生命科学被誉为 21 世纪的最前沿科学之一,随着人类第一张基因序列草图的完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后基因组学,即蛋白质组学时代。正如基因草图的提前绘制得益于大规模全自动毛细管测序技术一样,后基因组研究也将会借助于现代生物质谱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本文拟简述生物质谱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1.质谱技术质谱( Mass SPectrometry)是带电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质荷比(或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的图谱。质谱仪是一类能使物质粒子高化成离子并通过适当的电场、磁场将它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者轨道稳定与否实现质荷比分离,并检测强度后进行物质分析的仪器。质谱仪主要由分析系统、电学系统和真空系统组成。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的样品分子(或原子)在离子源中离化成具有不同质量的单电行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这些单电荷离子在加速电场中获得相同的动能并形成一束离子,进入由电场和磁场组成的分析器,离子束中速度较慢的离子通过电场后编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在磁场中离子发生角速度矢量相反的偏转,即速度慢的离子依然偏转大,速度快的偏转小;当两个场的偏转作用彼此补偿时,它们的轨道便相交
1.代谢组学数据存在的弊端代谢组学相较于系统生物学的其他组学来说,拥有海量的数据(尤其是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通常来说,代谢组学数据的特点有:a.高噪声:生物体内含有大量维持机体生理作用和功能的内源性小分子,具有特定研究意义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功能代谢物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代谢物和研究目的无关,这就造成了在整体代谢物背景下,少部分的功能代谢物受到绝大部分无用代谢物的噪声干扰会相对严重;b.高维度(相对小样本):通常来说,非靶向代谢组检测到的代谢物的数量远大于样本个数,因此处理代谢组的数据不能选择使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c.鉴定难度大: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代谢组的数据的鉴定和定性难度较大,比如同分异构体、理化性质相近的代谢物、液相体系、代谢物质谱结构解析的困难等等。d.高度不规则:代谢组数据分布很不规则,有可能数据中会出现很多 0 值,这需要采用更加复杂合理的统计分析策略来揭示隐藏其中的复杂数据关系。一份数据,要承受多少次的鉴定筛选,才能熬过 reviewer 的火眼;你是否曾经历过 reviewer 对于数据鉴定的质疑,比如:1.It seems there are many wro
GC-MS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通过气质联用(GC-MS)方法检测生物体受外界刺激前后体内大多数小分子代谢物的动态变化,重点寻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有显著变化的代谢物,进而研究这些小分子代谢物变化,实现对生命科学中更多问题的探索。1.GC-MS(气质联用)相关介绍GC-MS 分离检测的原理:利用待分离的各种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等理化性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然后进入质谱检测器进行检测的过程。GC-MS 仪器分为三个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GC-MS 的适用范围:主要取决于化合物的性能,一般适用于分子量小、易挥发的代谢物2.GC-MS 优势及流程运用GC-MS代谢组学探究优势:1)技术成熟稳定、分辨率高、选择性好;2)具有相对完善的数据库;3)适合于复杂基质的分析,一次分析提供全面的信息;4)全自动峰识别、解卷积、样品比较、质量控制;5)定性更准(结合保留时间指数辅助定性);3.GC-MS 代谢工作流瓶颈除了代谢物的提取,代谢物的纯化与富集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纯化和富集的目的是什么呢?纯化主要是为了去除蛋白质、核酸、盐或者干扰目标代谢物检测的其他代谢物;富集的目的主要是提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代谢组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大量的代谢组学 SCI 得以发表,它成为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个热点研究领域。2019~2022 年代谢组学 SCI 发表数量在 PubMed 中检索“Metabolomics OR Metabolome”,2019~2022 年 8 月为止,共发表相关论文 36,135 篇。以今年当前发文量(7324 篇)来看,已逼近 2019 的全年发文量,可见它在当下科研界的火热程度。看到代谢组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真正当你着手去做代谢组学的时候才能体会什么是无助!三大组学,哪个分析难度最高、水最深?小编认为非代谢组学莫属。为什么?基因/转录组=测核苷酸排列,4 种核苷酸组成;蛋白组=测氨基酸排列,20 种氨基酸组成;代谢组=测核苷酸+氨基酸+糖+有机酸+脂类等组成,每一类都有 N 种。分析化学没学好?色谱玩不溜?原始图谱不会看?算法不太懂?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连代谢组学的门都难摸到。代谢组学做得好的平台,基本都是有 N 年分析化学经验的大牛。对于生物领域研究的老师,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过分关注检测分析实验的细节。但是,对于代谢组分
导读人工甜味剂在许多食品中被用作无卡路里的糖替代品,其消费量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加。不久前,一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文章就揭示了常见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的危害。研究人员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的 4000 多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人发生心脏病、中风或死亡等重大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除赤藓糖醇外,三氯蔗糖也是一种常用的无卡路里甜味剂,比蔗糖甜约 600 倍,常用于饮料和食物中。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三氯蔗糖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组来影响人类健康,但人们还不完全了解三氯蔗糖对身体的影响,也对食用某些甜味剂的长期安全性提出了担忧。2023 年 3 月 15 日,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The dietary sweetener sucralose is a negative modulator of T cell-mediated responses的文章,在本研究中,他们发现,小鼠摄入高剂量的三氯蔗糖可通过限制 T 细胞增殖和 T 细胞分化而产生免疫调节的作用。在皮下肿瘤模型和细菌感染模型中,给予三氯蔗糖的小鼠的 C
「阿嚏!」又是一年花粉季,很多小伙伴可能面临花粉过敏的困扰。服用抗过敏药之后,过敏症状得到缓解,却会感到昏昏欲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抗过敏药物中含有抗组胺成分。当抗组胺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阻断中枢组胺受体,就会引起嗜睡。组胺(histamine,HA)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广泛参与免疫、消化和神经信号调控。抗组胺药物常被用来缓解过敏,但其导致嗜睡的副作用引起科学家开始关注组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目前已知,组胺在中枢神经系统是调控睡眠觉醒的重要分子,其信号还参与学习记忆和摄食等重要行为,但其分子调控机制仍是未解之谜。为此,人们亟需发展灵敏、特异的工具用于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组胺动态变化。2023 年 3 月 15 日,北京大学李毓龙实验室在Neuron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基因编码的组胺探针 GRABHA的开发,并结合这一新工具深入探究了睡眠觉醒过程中组胺的动态调控。李毓龙实验室长期致力于系统性发展神经化学分子检测技术,先后开发了针对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嘌呤类、脂类和多肽类神经递质/调质的荧光探针,此次发表的 GRABHA 进一步拓展了 GR
咖啡因是世界上消耗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来源是咖啡和茶。先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了喝咖啡和茶的健康益处,例如,每天喝 3~5 杯咖啡(一杯普通咖啡中含有约 70~150 毫克咖啡因),与降低患 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但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只涉及观察性研究,无法可靠地确定咖啡因与疾病发生的因果效应。2023 年 3 月 14 日,一项题为Appraisal of the causal effect of plasma caffeine on adiposity,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wo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的研究发表在BMJMedicine上,该研究指出血浆中较高的咖啡因浓度可能会降低肥胖和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咖啡因对 2 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影响大约有一半(43%)是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MI)降低来实现的,未来或可为指导临床减轻代谢疾病负担提供理论依据。图 1 相关发文(图源:[1])一、数据收集和分析咖啡和茶是咖啡因摄取的主要来源,除
cGAS-STING 通路是负责识别胞质 DNA 免疫应答的主要通路1。cGAS 作为胞质 DNA 受体,可以被 DNA 和/或 Mn2+激活并利用 ATP 和 GTP 合成第二信使 2'3'-cGAMP,后者进一步激活 STING 并诱导 I 型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介导抗病毒/肿瘤免疫反应。研究表明多种病原微生物入侵及各种压力胁迫,如氧化应激、代谢紊乱及 DNA 损伤等都可导致胞质 DNA 的累积及 Mn2+ 浓度的升高,从而激活 cGAS-STING 通路。因此,cGAS-STING 信号通路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肿瘤及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中都发挥关键作用。磷脂酰肌醇磷酸(phosphoinositides,PIPs)是构成真核生物细胞膜组分的重要磷脂(占总磷脂的 5-10%),也是重要的信号分子2。由于肌醇六元环上 D-3,D-4 或 D-5 位都可发生磷酸化修饰,因此真核生物中总共存在 7 种不同 PIP 分子。PI4P(phosphatydyinositol 4-phosphate)是胞内含量最高的 PIP 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种膜组分,且在反式高尔基体(tra
导读疫苗的发明,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牛痘疫苗、狂犬病疫苗到新冠疫苗,研发、生产并接种疫苗,在控制甚至是消灭传染性疾病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疫苗的保护作用取决于个体免疫反应的程度。在接种疫苗前,我们往往会被告知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睡眠时间不足在流感和肝炎疫苗接种反应的个体差异中所起的作用也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结果。当 COVID-19 大流行来袭,大规模疫苗接种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策略,是否能够通过简单的干预措施增加延长疫苗的保护效果这一问题也亟待解决。2023 年 3 月 14 日,来自里昂第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Current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A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nsufficient sleep duration and antibody response to vaccination文章,通过荟萃分析,研究人员探索了睡眠时间对接种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疫苗前后的日子里,每晚睡眠不足 6 小时与抗体应答的大幅下降相关,即机体降低了对疫苗
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一种乳白色的药物被发现具有稳定、舒适的镇静作用,即丙泊酚,被麻醉医生形象的称为「牛奶」。丙泊酚自 1986 年正式进入临床使用以来,既可用于全身麻醉,也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的小操作或检查,是静脉麻醉药中当之无愧的「王者」,每年服务全球亿万患者。其发明者约翰·格伦为此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类奖项。令人惊奇的是,丙泊酚的临床使用不仅带来了催眠、镇静与遗忘,还常常让入睡的患者产生美梦,使得他们心情愉悦,产生放松感。2023 年 3 月 13 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脑健康研究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共同合作在Neuron上发表题为Propofol exerts anti-anhedonia effects via inhibiting dopamine transporter的研究论文,探索了丙泊酚产生欣快感的神经机制,并挖掘了「麻醉牛奶」这款「老药」在抑郁治疗中的新用途。研究者系统的筛查了丙泊酚对大脑内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综合运用结构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首次发现了丙泊酚能够
三月的倒春寒来势汹汹,科研人在奋斗征程中也要注意个人身体健康。本周学术君继续带来 CNS 最新进展,助力大家勇攀科研高峰!1.Nature Metabolism:锌促进雄性小鼠的交感神经支配目前,产热脂肪细胞对交感神经支配的调节尚不清楚。2023 年 3 月 6 日,同济大学栾冰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发表研究论文Thermogenic adipocyte-derived zinc promotes sympathetic innervation in male mice。该研究表明产热脂肪细胞来源的锌促进雄性小鼠的交感神经支配,确定锌离子(Zn)作为一种产热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促进雄性小鼠棕色脂肪组织和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交感神经支配和产热,解析了产热脂肪细胞和交感神经元相互调节的正反馈机制。图 1:来源Nature Metabolism2.STTT:揭示结直肠癌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的重要作用细胞外囊泡可谓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在医学健康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23 年 3 月 6 日,四川大学王自强及韩俊宏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