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维生素D vitamin D

互联网

1655

   抗佝偻病的脂溶性维生素,巳知有 D1 D2 D3 D4 D5 等数种,但实际上主要有 D2 D3 M种。( 1)维生素 D2 C28 H44 O,也称钙化甾醇( calc-iferol),和 visterol,但统一称为麦角钙化甾醇( ergocaleiferol)。是由紫外线照射植物性固醇的麦角固醇(维生素原)而获得的。最大吸收在 264.5毫微米。( 2)维生素 D3 C27 H44 O,称胆钙化甾醇( cholecal-ciferol),由紫外线照射动物性固醇 7-脱氢固醇(维生素原)而获得。最大吸收在 264.5毫微米。( 3)其它的维生素 D。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时其变化过程有下列几个阶段:麦角固醇→甾光醇( lumisterol)→连甾醇( tachysterol)→麦角钙化甾醇( D2 )→毒甾醇( toxisterol)→过照甾醇( suprasterol)Ⅰ、Ⅱ。由 A Windaus等最早作为 D物质被分离出的是上述甾光醇与 D2 的混合结晶,命名为 D1 。另外对于像麦角固醇、 7-脱氢胆固醇等那样具有固醇核而侧链不同的物质,作为维生素原的效果已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由 22-脱氢麦角固醇、 7-脱氢谷固醇产生的 D4 D5 具有活性。不过生物学效果都比 D2 D3 弱。食品中 D的含量在鱼的肝脏中特别多,动物脏器、卵黄、奶油等含量也很丰富植物性食品中几乎没有,但作为维生素原麦角、蘑菇中含有麦角固醇。 D有促进肠内钙的吸收,调节血液中钙的含量。缺乏 D会引起生长障碍,成为佝偻病发生的原因。患者首先出现血液中磷酸酶含量增加,接着血液中无机磷酸含量下降。维生素 D被羟基( OH)化,形成羟基维生素 D 1.25—或 25—),具有生理活性。认为维生素 D与碱性磷酸酶一起存在,就能分解体内的有机磷酸,引起无机磷和钙离子的增加,而有促进骨骼钙的沉积作用。因此, D也被用于血液中由于钙含量降低而引起的幼儿手足抽搐的治疗。生物学的定量法,是用具有 Ca P=4.5 1的比例且不含 D的饲料喂养幼小的白鼠,使之患佝偻病,然后再进行检查,观察治疗和预防效果的程度。化学方面没有太好的有效方法,有测定 265毫微米的最大吸收或把 D溶于 SbCl3 的氯仿溶液中,再加入乙酰氨,使之显出黄色(在 500毫微米)后进行定量比色。但特异性都较差。 1国际单位( IU)相当于 0.025微克 D3 结晶。 D2 D3 对于鼠的抗佝偻病效应方面具有相同的活性。人的日需要量在幼儿少年时期为 300 400IU,孕妇,哺乳期妇女为 400 800IU。在治疗中如大量使用,会引起过剩症的障碍,故需要控制在 1天为 500 1500IU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