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学说 resonance theory
互联网
这是冯·赫姆霍尔兹( H. L. F. Von Helmholz1868)提出的听觉学说,所谓耳蜗中排列着许多具有固定振频的共振器,它们各自与其相应的音频发生共振,分别刺激不同的神经纤维而感知高低不同的音调。按照赫姆霍尔兹最后的见解,这种共振器就是构成耳蜗基底膜的放射纤维,这种纤维在耳蜗基底部较短,越近蜗顶越长,显示各种固定的振动频率。这种学说亦称共振器学说,是位置学说之一。 1930年,人们发现了微音器电位, 1940年,匈牙利学者冯·贝克西( G. Von Bekesy)用微音器( stroboscope)成功地直接观察了音波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并测定了基底膜的张力,他根据在基底膜上未发现特定的强张力方向,而否定了赫姆霍尔兹的学说,提出了音刺激在基底膜上的进行波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基底膜并不与声音发生共振,而是相对不同频率的音波,基底膜上产生的进行波最大振幅的位置从蜗顶向基底逐渐增高,这仍是一种位置学说。尽管贝克西否定基底膜上的共振,但从单一耳蜗神经纤维反应区来看,共振学说还不能完全推翻的。


![(+)-苄甲苯基硅基乙酸[用于以核磁共振旋光纯度测定],95373-54-9,≥98%(T),阿拉丁](https://img1.dxycdn.com/p/s14/2024/0619/381/2760431817860733081.jpg!wh200)
![(S)-(+)-2,2,2-三氟-1-(9-蒽基)乙醇[以核磁共振旋光纯度测定试剂],60646-30-2,≥99%(GC),阿拉丁](https://img1.dxycdn.com/p/s14/2024/0619/989/6399538481105633081.jpg!wh200)
![(R)-(-)-2,2,2-三氟-1-(9-蒽基)乙醇[以核磁共振旋光纯度测定试剂];53531-34-3;≥98%;V36256-10mg](https://img1.dxycdn.com/p/s14/2025/1029/004/8672158669127143891.jpg!wh200)
![三(6,6,7,7,8,8,8-七氟-2,2-二甲基-3,5-辛二酮基)镨(Ⅲ)[核磁共振位移试剂],17978-77-7,≥97%(T),阿拉丁](https://img1.dxycdn.com/p/s14/2024/0619/952/6372776044708633081.jpg!wh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