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医学微生物问答

互联网

1835
细菌总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是指在某情况下,(如受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可遭破坏,或其合成受到抑制,当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并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称L型细菌。
2.热原质:许多革兰阴性菌如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一些革兰阳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合成代谢过程中合成一种多糖,将其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
3.BCG:是卡、介二氏把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长期人工培养,经13年,传230代,得到毒力减弱而抗原性稳定的菌株称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4.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正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叫转化。
5.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转导。
6.溶原性转换:是指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如产气白喉杆菌的形成。
7.接合:是指两个细菌直接接触,供体菌通过性菌毛将DNA转入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接合。如R质粒的转移。
8.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或螺旋体、真菌)的病毒,具有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严格寄生性及分布广泛特性。
9.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DNA上,成为细菌DNA的一部分,并能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又能传至子代细菌的。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10.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前噬菌体。
11.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并有4个特性
12.侵袭力:是指绝大多数病原菌具有侵入并定位于某组织,适应机体生化环境进行增殖,并向其他部位扩散,抵抗机体的防御机能的性能。
13.细菌亚单位疫苗:是利用细菌表面结构的某种化学成分制成的疫苗如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表面的特异性多糖,经提纯后加入适当吸附剂,可制成多糖疫苗。
14.灭菌: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15.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可能仍存活。

病毒总论复习题:
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这是因为ts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殖痕迹。
8.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9.PFU:是检查和滴定病毒感染性的方法,原理:稀释不同浓度病毒加入单层细胞培养瓶中,病毒吸附后加一层琼脂,使病毒在单层细胞培养中有限扩散,每个有感染性病毒,可形成病灶,经活性染料使活细胞着色,病变细胞不着色,肉眼可见蚀斑,每个蚀斑由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复制,称为蚀斑形成单位(PFU)。
10.血凝抑制试验: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血凝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抑制称为血凝抑制试验,原理是相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止病毒表面HA与红细胞结合,常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及黄病毒等的辅助诊断、流行病调查,也可用于鉴定病毒型与亚型。

细菌各论复习题:
1.SPA:葡萄球菌A蛋白(SPA)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实验室常利用SPA这种特性进行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
2.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用于肠热症的辅助诊断。
3.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4.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OXk等)的菌体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抗原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6.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
7.螺旋体(Spirochetes)是一类细长、柔软、呈螺旋状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的位置是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

病毒各论复习题
1、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2.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钟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3.SSPE: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属于麻疹病毒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衰退,1~2年内死亡。现在认为脑组织中的病毒为麻疹缺陷病毒,由于在脑细胞内病毒M基因变异而缺乏合成麻疹病毒M蛋白的能力,从而影响病毒的装配、出芽及释放。
4.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叫内基小体,可作为诊断狂犬病的指标。
5.固定毒株:将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代后,病毒对家兔致病的潜伏期逐渐缩短,50代左右时,潜伏期可由原来的4周左右缩短为4天~6天;但继续进行传代,潜伏期不再缩短。这种毒力变异的狂犬病病毒被称为固定毒株,其重要特点是对家兔的致病性增强,对人或犬的致病性明显减弱;并且从脑外途径对犬进行接种时,不能侵入脑神经组织引起狂犬病。
6.AIDS: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为HIV。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临床表现经过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阶段,最后常死于感染和相关肿瘤。
7.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电镜下呈大球形颗粒。其结构由双层壳和核心组成。外壳为包膜,表面有HBsAg、Pre-S1Ag和Pre-S2Ag。内壳为衣壳含有HBeAg和HbcAg。核心为双链DNA和DNA多聚酶。
8.Prion:即蛋白性感染颗粒(prot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的英文缩写。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至今未能查到核酸,对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引起人和动物形成以海绵状脑病(TSE)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随即昏迷死亡。


真菌学
一、名词解释
1.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芽,形成菌丝并发育成菌丝体。
2.类酵母型菌落:培养基表面的菌落外观形状类似酵母型菌落,但有假菌丝由菌落向下生长,伸入培养基。如假丝酵母菌的菌落。
3.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
4.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称之为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出芽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为新个体。
5.霉菌:多细胞真菌称之为霉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两者交织在一起。
6.菌丝体: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7.有隔菌丝:菌丝内形成横的隔膜,将菌丝分成数个细胞。大多数致病性真菌的菌丝为有隔菌丝。
8.假菌丝:芽生孢子长至一定大小后不与母体脱离,形成菌丝状,则被称为假菌丝。
9.双相性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出现酵母菌型和丝状菌型两种形态,并可相互转变的真菌,称为双相性真菌。
10.沙保培养基: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糖、蛋白胨和琼脂。鉴定真菌时通常以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  (责任编辑:大汉昆仑王)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