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5.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胃病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互联网

        1208
        网络
         

         

        5.7 中医胃病辨证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研究

        胃病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以下简称Hp)与胃炎、溃疡病的关系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从中医药探讨根除Hp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给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我们较系统地总结了胃病辨证与Hp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收集资料317例。其中男182例,女135例,年龄在30岁以下者57例,31岁~40岁82例,41岁~50岁60例,51岁~60岁69例,61岁以上者49例。病程短于1a者77例,1a~5a83例,6a~10a78例,10a以上者79例。

        1.2 方法

        对将作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中医四诊,进行辨证分型,然后作胃镜检果并取活组织做病理诊断及Hp检测(复红染色法加尿素酶法)。

        1.3 中医辨证分型

        ①肝胃不和型:胃脘疼痛及胁痛,时有泛酸,嗳气频,喜叹息,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滑。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③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不欲饮,纳差,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中或花剥苔,脉细。为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又根据有无兼证将肝胃不和型分为单纯气滞、兼郁热、兼血阏3个亚型;将脾胃虚寒型分为单纯虚寒、中虚气滞两个亚型。

        首先将所得的资料分为Hp阳性和Hp阳性两大组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对Hp阳性组中不同证型之间作必要的比较和研究。

          统计学处理采用X 2 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检查及Hp检测情况

          317例中, 慢性胃炎 305例,溃疡病44例,胃癌5例,其他胃疾病5例。经检测,Hp阳性者213例,阴性者104例,两者之比约为2:1。Hp阳性组中,活动性胃炎和溃疡病为最常见,共160例,占该组总数的75.1%。Hp阳性组的活动性胃炎、溃疡病23例,仅占22%。

        2.2 中医辨证分析结果

        各中医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占76.8%,其次为气滞血瘀和中虚气滞型,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单纯虚寒型Hp阳性率最低,为57.5%。再比较Hp阳性者、阴性组的内部构成,可见Hp阳性组中,肝胃不和型最多,占52.1%;Hp阴性组中,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相等,各占48.1%。Hp阳性组中,气滞兼郁热型占20.2%,高于阴性组的12.5%,而阳性组的单纯虚寒型为19.7%,低于阴性组的29.8%,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辨证分型

        Hp阳性率(%) Hp阳性组n % Hp阴性组n % n % n % 肝胃 单纯气滞 63.3 57 26.8 33 31.7 不和型 兼郁热 76.8 43 20.2 13 12.5   兼血瘀 73.3 11 5.2 4 3.9 脾胃 单纯虚寒 57.5 42 19.7 31 29.8 虚寒型 中虚气滞 73.2 52 24.4 19 18.3 胃阴不足型 66.7 8 3.8 4 3.9

        2.3 舌诊研究

        ①舌质:Hp阳性组中红舌的比例略高于阴性组,淡红舌则相反见表2。②舌苔:Hp阳性组以黄苔为最多见,占47.2%;②舌苔:Hp阳性组以黄苔为最多见,占47.3%。Hp阳性组中薄白苔为最多见,占47.3%。Hp阳性组中黄腻苔的出现率为18.1%,远高于阴性组的6.74%(P<0.05)。

         

        2.4 脉诊

        Hp阳性组以弦、滑脉为多见,占52%,远高于阴性组的36.4%,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细、小、沉脉以阴性组为多见,占61.4%,高于阳性组的39.2%(P<0.05)。

        2.5 症候分析

        ①胃脘痛:Hp阳性组的出现率为80%,高于阴性组的70.6%,有显著性差别(P<0.05%)。疼痛性质均以隐痛为多,但Hp阳性组中灼痛、刺痛、绞痛出现率高于阴性组。②腹胀:Hp阳性组为64.8%,高于阴性组的57.7%。在Hp阳性组内,气滞型腹胀最为常见,占74%,高于胃阴不足和脾虚型的62%、54%。③嗳气:Hp阳性组、阴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Hp阳性组内,气滞型嗳气率为65%,略高于脾虚和胃阴不足型的62%。④排便异常:Hp阳性组大便干燥者远多于阴性组,分别为44.8%和25%;大便溏薄者少于阴性组,分别为36.2%和53.6%,两者差别显著(P<0.05)。⑤黑便:Hp阳性者为21.1%,高于阴性者的15.4%.在Hp阳性组内,脾虚型、气滞型黑便出现率较高,分别为24%,19%。⑥泛酸:Hp阳性组为27.7%,略高于阴性组的23.1%。在Hp阳性组内,肝胃不和型最高,达74%。⑦纳差:Hp阳性组为44.6%,略高于阴性组的41.3%。在Hp阳性组内,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的纳差,分别为47%、41%和30%。

        表2 舌质与Hp的关系

        舌质 Hp阳性组(%) Hp阴性组(%) 淡红 48.6 56.2 红 29.9 24.8 暗红 11.2 10.5 胖嫩有齿印 6.5 6.7 裂纹 3.7 1.9

        表3 两组中各症候出现率(%)

        Hp 胃痛 腹胀 �气 排便异常 黑便 泛酸 纳差 便干 便溏 (+)组 80.0 64.8 63.8 44.8 36.2 21.1 27.1 44.6 (-)组 70.5 57.7 64.1 25.0 53.6 15.4 23.1 41.3

        3 讨论

        3.1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原理

        除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还十分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夫病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笔者认为Hp感染当属中医学的“邪气”范畴,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2 Hp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

        各证型中,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单纯虚寒型最低。而且,Hp阳性组中以气滞型多见,其出现红舌、黄苔(尤其黄腻苔)、弦滑脉、胃脘痛、腹胀、大便干燥、黑便、泛酸、纳差等症候者均较Hp阴性组为高;反之,Hp阴性组中淡红舌、薄白苔、细脉、便溏、面色无华等又高于Hp阳性组。说明Hp感染的胃病患者中实证、热证或虚实证夹杂、本虚标实证型相对较多,这可能系Hp阳性的胃病患者活动性胃炎、溃疡病远多于阴性组,且炎症相对较重的缘故。和既往的胃症型研究结果也相吻合,即急性、活动性炎症可能是湿热、气滞、血瘀等证型的病理基础,气滞、郁热证相当于胃病炎症的早期、急性期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期 ,而脾胃虚寒则相当于炎症的慢性期或急性炎症发作消退期。究其病机,我们认为,Hp作为“邪气”侵犯胃府,与正气相搏,壅塞气机,郁久化热,或气滞血瘀,酿生气滞、郁热、血瘀、湿热等病理变化,随着病情发展,邪气耗伤正气,可形成虚实夹杂、中虚气滞的表现,如正气进一步损伤,则形成脾胃虚寒证。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