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登录|
  • 免费注册
    |
  • 我的丁香通
    • 企业机构:
    • 成为企业机构
    • 个人用户:
    • 个人中心
  • 移动端
    移动端
丁香通 logo丁香实验_LOGO
搜实验

    大家都在搜

      大家都在搜

        0 人通过求购买到了急需的产品
        免费发布求购
        发布求购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急性炎症性应答局部反应

        互联网

        1516
        急性炎症性应答局部反应
           
            炎症反应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过程通常启动迅速,持续时间短,并可引起全身性应答,构成急性相反应。慢性过程见于持续感染性疾病,往往引发病理性后果。
            两千年前已经用红、肿、热、痛和功能丧失五个方面来描述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急性过程启动快,发生组织损伤后数分钟,激肽系统、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开始激活,在缓激肽和血纤肽的直接作用下,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液体逸出,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此时,在过敏毒素的间接参与下,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组胺。组胺是炎症反应的强有力介质,引起血管进一步扩张和平滑肌收缩。同时出现的前列腺素,也显示相似功效,共同引发了急性炎症反应。
            发生上述血管性变化后数小时,衬在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被激活,表达的黏附分子,特别是其中的选择素和某些整合素,能改变细胞的黏附特性,引起循环的白细胞黏着于血管壁内侧,并越过内皮细胞间隙向炎症部位游走,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外渗(extravasatlon),包括四个步骤:滚动黏附、紧密结合、细胞渗出和细胞迁移。
        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壁的黏附、外渗及趋化作用
         
            参与白细胞迁移、定居和相互作用的黏附分子主要包括三个家族:选择素、整合素和IgSF。它们的结构和在白细胞黏附和迁移中的作用。
            其中,中性粒细胞最早发生黏附,并从血管迁移到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和释放促炎症介质,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和―1β)及多种能够使Mφ迁移到炎症部位的趋化因子。激活的Mφ一般在炎症开始后迅速抵达炎症部位,参与吞噬病原体和分泌各种参与炎症反应的介质和细胞因子。其中和炎症反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IL-1、IL-6和TNF-α。
            大量炎症细胞在病原体入侵部位的聚集,有效地吞噬了病原体,然而细胞所释放的炎症介质和具有裂解活性的酶类,也可损伤正常细胞和组织。而且,短寿的中性粒细胞在完成了一轮吞噬之后即告死亡,形成脓液,相应的感染性微生物称为化脓菌。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