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高超的你,不要被 SCI 阻碍了升职加薪
丁香园
1 临床医生为什么也要做科研
很多临床医生都会有这样的苦恼:每天辛苦轮转于病房和手术室之间,临床诊疗做得很好,病人满意度也很高,但是职称却总是上不去!
近年来,科研越来越成为衡量医生水平的重要指标,无论是职称晋升、课题申请还是医院考核,统统都需要论文支持。而许多临床医生可以分配给科研的时间精力有限,往往导致晚晋职甚至不晋职。
所以还是那个问题:努力治好病人就好,为什么还要做科研?
王辰院士曾提出「无研究无以造好医生」。他说「研究是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临床医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可以不做基础研究,但必须要做临床研究。行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临床与研究高度统一,天然一体。」
尽管医生的重点应该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但想要诊疗技术有创新,有发展,就必须不断做临床试验,将好的方法以文论之。如此周而复始,方能使人类医学不断发展。
2 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作为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工作者,我们如何在临床业务不懈怠的前提下做好科研呢?
■ 立足于临床背景优势
我们很难像基础研究者那样,整日泡在实验室里对着老鼠、兔子、细胞、真菌做实验。但我们也有自己特有的资源优势。我们有实践工作作为发现问题的端口,我们还有有临床的大量病例样本。
在临床工作中,每天接触到疾病类型和诊疗方式是我们发现问题、提出创新观点的来源。每天接诊的无数病人,则是我们研究所需数据的来源。
■ 思考当下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总结和分析手上已有的资料,从中发现问题。思考当下的现况,思考临床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当然,观点不一定要多大,刚入门的小突破其实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 坚持阅读,坚持跟进领域前沿,学会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就是:积累,创新,坚持。
3 临床医生如何开始做科研
道理讲了这么的多,那到底我们该怎么决定做什么课题,迈出科研的第一步呢?
入门阶段,我们可以立足于自己的临床背景和病人样本多的优势,先做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之后,在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可以逐渐提出有自己对该疾病的思考,尝试做一些前瞻性干预研究。
觉得做 RCT 需要的投入太大,没有条件进行的话,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的公开数据库进行挖掘来做课题写 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