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点赞
收藏
wx-share
分享

清华不强制博士生发论文了!「翟博士」们要重出江湖?

丁香园

1110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具体内容如下:

学术论文不再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的唯一依据

记者了解到,原《规定》要求博士生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方可审议学位。修订后的《规定》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一方面,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

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引导博士生学术就业

新《规定》鼓励各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修或选修的博士生教学实践环节(担任助教等),通过在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博士生未来从事高校教职的胜任能力。

同时,支持博士生在获得指导教师同意时,「根据个人兴趣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技能,例如参加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学术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项目。

强化过程考核,严格分流与退出

清华大学各学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中期检查、最终学术报告等关键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方面已经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新的《规定》要求「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执行博士生分流与退出。


「翟博士」们要卷土重来?

去掉了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强制要求,强调博士生在学期间的学术创新成果,这样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很多人拍手叫好,却也有人担心会不会涌出一批「翟博士」。

前段时间的「翟博士」事件闹得可谓是满城风雨,虽然后来「翟博士」因认定学术不端,被撤销了博士学位,但人们还是心有余悸,觉得像「翟博士」这样混学历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有些跑偏了。

清华大学祭出「不唯论文」,其实是为了让博士生从撰写论文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做一些原创性和前沿性的研究。


「论文不作为唯一依据」不代表没有评价依据

各学科会依据学科特点提出研究成果要求,博士生必须达到各学科制定的学术创新成果要求才可申请学位。需要说明的是,若某些学科认为博士生在学期间需要发表数篇SCI,该学科的博士生仍然要按照要求撰写论文。

因此,清华大学此举既是避免博士生落入「读博就是写论文」的误区,也是尊重各学科的特点和差异。确实有些学科没有必要写一大堆论文,把精力放在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上更有意义。


博士生「不唯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腐败

如今博士生都面临着巨大的论文写作压力。因无法按要求发表论文而延迟毕业的博士生占比逐年提升。

有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大概40%的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现在这个比例大概是65%。一边是不断扩招的博士生,一边是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博士生数量呈上涨趋势,这么多人都需要发论文,供求关系失衡,导致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无法按期毕业。

不少博士生为了能顺利毕业,连续熬夜写论文,身体累垮了。论文成为很多博士生的「心病」,有博士生笑称自己的神经质就是被论文整出来的。

供求关系失衡,自然会导致部分人动了歪脑筋。相信新规定能够重新平衡供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腐败。


会不会有其他高校跟进?

这应该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不过强制性以论文为学术评价依据,早已饱受逅病,简单地把学术具象化,催生了学术的功利性。不得不承认,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与「唯论文」有很大关系。

普遍现象是,高校不仅评价博士生「唯论文」,评价教师以及其他科研人员都是「唯论文」,甚至「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

学术评价被简单地与物质利益挂钩,失去了其本真的样子。

所以,取消强制博士生发表论文,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回归,也是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博士生不再以学术论文为评价唯一标准,教师和科研人员也应该如此。那些按照职称等级规定发表论文数量的不合理制度应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全领域实行「不强制发表学术论文」,才能让博士生和所有科研人员跳出怪圈,也能全面扭转当下追逐功利的「科研现象」。

打破学术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建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制度,养成正确的人才观,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百度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 Plus

ad image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