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注:磷酸化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是信号通路研究中的经典方法。细节决定成败,在科研中更是如此,本文详细讲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主创为园子里的llllcjchina站友,站长在此进一步整理总结,并对局部进行了修改,以更方便大家学习。1. 一定要在lysis buffer中加入蛋白酶抑制剂(配方见后页),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磷酸酶抑制剂,否则即使ban ...
(一)母液 1. 1.0mol/L Tris·HCl Tris (MW121.14) 30.29g 蒸馏水 200ml 溶解后,用浓盐酸调pH至所需点(见下所示),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250ml,高温灭菌后室温下保存。 PH HCl 7.4 约17ml 7.5
磁珠分选主要是利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磁珠结合具有特定表面标记(如cd分子)的细胞,达到获取或去除细胞的目的。具体步骤可以到厂家的网站下载主要采用的磁珠有三大厂家生产:1、Miltenyi Biotec唯一的微球50nm,很有实力,产品线很长,很多文献采用。公司网站: www.miltenyibiotec.com中文网站: http://www.ebiotrade.com/custom/ma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主要指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是免疫学实验最常用的细胞,也是进行T细胞和B细胞分离纯化的重要环节。 1.原理 PBMC的密度与血液中的其他成分不同。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密度较大,为1.092左右;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密度为1.076~1.090;血小板为1.030~1.035。因此,利用一种密度介于1.07 ...
本人没有做过组织的ELISA,我想问一下你是检测组织内的成分,还是研磨组织后包被反应板。就我的经验来看:如果是检测组织内的成分,建议采用pH在7左右离子强度不高的缓冲液研磨就可以,这样对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如果是采用研磨组织后包被,这要看你提取得成分在何种条件下能保持生物活性,建议用其保持生物活性最好的液体研磨,然后用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透析,如果可以对话,可直接用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 ...
我用两个注射器进行等量抗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的乳化可是乳化了四个多小时后滴在冰水里还是很快扩散麻烦各位帮忙分析一下乳化失败的原因多谢!弗氏佐剂是目前动物实验中最常用的佐剂,分为不完全弗氏佐剂和完全弗氏佐剂。不完全弗氏佐剂是液体石蜡与羊毛脂混合而成,组分比为1~5:1,可根据需要而定,通常为2:1。不完全佐剂中加卡介苗(最终浓度为2~20mg/ml)或死的结核分枝杆菌,即为完全弗氏佐剂。上述佐剂经高 ...
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是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标本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实验室比较常用的免疫检测
免疫分子的命名根据不同的角度往往有不同的归类和命名,图3-3归纳了人白细胞分化抗原(CD)、粘附分子(AM)、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细胞因子受体(CKR)、补体受体(CR)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MHC)等免疫分子命名的相互关系。 (1)A表示CD命名范围中的粘附分子,如CD49a/CD29、CD49b/CD29、CD49c/CD29、CD49d/CD29、CD49e/CD29、C ...
蛋白提取:1. 总蛋白提取(胞膜,胞浆,胞核): 组织匀浆后15000g 4度 20分钟后取上清.Buffer:NP40 750ul 脱氧胆酸钠0.5克 SDS 0.1克 加undefinedPBS 至100ml. 再加入PMSF(7.4mg/ml) 0.1ml. (现用现加)7.4mg/ml PMSP异丙醇溶液: 取A mg PMSF 加 A/7.4 ml 异丙醇.工厂-20度储存2.组织膜蛋白提取:所在操作 ...
(一)Ig超家族的结构特点 Ig超家族成员均含有1~7个Ig样结构域,每个Ig样结构域约含70~110个氨基酸残基。其二级结构是两个各含3~5个反平行β折叠股所形成的β片层(anti-parallel β-pleated sheet)平面,每个反平行β折叠股由5~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β片层内侧的疏水性氨基酸起到稳定Ig折叠的作用。大多类结构域内 ...
细胞间或细胞-基质间粘附分子相互作用并不仅限于细胞的粘附和附着,对参与粘附细胞的活化、分化、生长和分泌等也有显著的影响,并有赖于粘附分子将胞外粘附分子相互作用的信号向细胞内的传导。粘附分子所传导的信号可能作为一种辅助因素,协同其它刺激因素的作用,如α3β1、α4β1、α5β1、α6β1和αL&b ...
由于细胞表面标志、单克隆抗体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膜表面分子和蛋白分子属于Ig超家族,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分子,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MHC抗原及相关分子,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某些细胞因子受体,与神经系统功能和粘附有关的分子,某些粘附分子和分化抗原等(表3-1)。表3-1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举例) ...
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其它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可以被内吞进入细胞,也可以脱落下来,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sAM)。此外,某些粘附分子的mRNA存在着不同的剪接形式,其中有的mRNA翻译后的产物可能不表达在细胞表面,而是直接分泌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除血清外,某些可溶性粘附分子还可在脑脊液、肺胞灌洗液、尿、滑膜液及 ...
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聚集的分子基础是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分子。在动脉和静脉中血小板聚集的机理有所差别,所涉及到的粘附分子也不尽相同。 (一)粘附分子与动脉凝血 动脉中形成的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称为白血栓。动脉中血栓的形成过程包括最初血小板与血管壁损伤部位的接触、粘附及随后的活化、伸展和聚集。血小板与血管壁损伤部位的接触由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复合物GPIb-IX与管壁上的vWF因子(von Wille ...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按着既定的规律形成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附着,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在这一过程中,粘附分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粘附分子参与细胞间的附着 参与细胞与细胞间附着的粘附分子主要是Cadherin家族的粘附分子,以及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粘附分子NCAM及CD31。已经发现,Cadherin分子是组织学上在细胞连接中起重要作用的粘着小 ...
粘附分子与肿瘤的的关系主要包括对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影响,对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的影响,以及辅助肿瘤的诊断。 (一)粘附分子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恶性肿瘤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是其对邻近正常组织的浸润及远处转移。目前已知肿瘤的浸润与转移与其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有关。一方面肿瘤细胞某些粘附分子表达的减少可以使细胞间的附着减弱,肿瘤细胞脱离与周围细胞的附着,这是肿瘤浸润及转移的第一步;另一方面,肿瘤细胞表达的 ...
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杀伤细胞识别靶细胞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作用外,还需要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某些粘附分子的抗体可以阻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图2-13)。辅助性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T细胞受体(TCR/CD3)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MHC分子的复合体,而CD4/MHC-Ⅱ类分子(非多态部分)、LFA-1/ICAM-1、LFA ...
淋巴细胞在中枢淋巴器官发育成熟后,经血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并在全身和器官、组织以及炎症部位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淋巴细胞归巢(homing)是淋巴细胞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1)淋巴干细胞向中枢淋巴器官的归巢(2)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的归巢;(3)淋巴细胞再循环,即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通过毛细血管后静脉进入淋巴循环,以利于免疫细胞接触外来抗原,然后再回到血循环;(4)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 ...
在体内,一种细胞可能同时表达多种粘附分子,一种粘附分子也可以表达于多种不同的组织细胞,而细胞间的相互粘附作用又可能由多对粘附分子受体/配体共同参与,单从某一对粘附分子的作用难于了解细胞粘附作用的全过程。本节着重从粘附分子参与的体内某些生理或病理过程来介绍粘附分子的功能,并简述其分子基础。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 ...
如前所述,细胞粘附分子不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一定条件下也与病理过程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下,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水平和构型可以发生改变,导致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体内某些粘附分子的表达是组成性(constitutive)的,即通常状态下细胞表面就有一定水平的表达,如CD11/CD18、ICAM-1、ICAM-2和L-selectin等粘附分子在相应细胞的静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