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原理「彗星」实验又称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是一种通过检测 DNA 链损伤来判别遗传毒性的技术。它能有效地检测并定量分析细胞中 DNA 单、双链缺口损伤的程度。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 DNA 损伤因子诱发细胞 DNA 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 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电解液中,而核 DNA 由于分子量太大不能进入凝胶而留在原位。在中性条件下,DNA 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 ...
一 问题与解决大片段DNA的电泳问题一个含有8KB,16KB,20KBDNA的样品,需要跑琼脂糖电泳分离、鉴定和回收,请问:1、用0.5%的胶行不行? 2、用什么样的MARKER,从哪里可以买到?1)最好用低熔点的胶了,但是回收的盒子可要选好的,片断太大了,回收的效率不高,0.5%的胶很嫩的,要小心。实在不行可以用0.7%的,30伏左右低电压,最好把电泳槽放在冰箱里,低温下电泳.这种大小的DNA根本无需0.5%的凝胶,用1%即可。DNA ...
1 DNA条带不见或很淡,可能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a DNA marker 上样量不够按照说明书加样,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验样品调整加样。b DNA电泳跑出凝胶电泳时,将溴酚蓝跑到胶长的2/3处即可停止电泳。更小的DNA片段可能需要电泳的时间更短。比如1/2c DNA条带被示踪染料所遮盖选用不同的电泳loading dye,使待检测的DNA样品避开示踪染料的干扰,或者适当降低loading dye用量。d 凝胶中未加核酸染料,或者后染时核酸染色不均匀 ...
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核酸和蛋白质片断的标准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片段的回收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琼脂糖凝胶电泳片断回收的常用方法,方便大家学习交流。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是一种简单不过的常规实验操作。但是由于胶回收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后继的一系列实验――比如酶切连接、转化筛选、测序或者PCR扩增、标记乃至显微注射等等,所以这一步的操作也显得非常重要。胶回收的质量好 ...
与大家分享一种高分辨率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方法——Enhanced 聚丙烯酰胺凝胶(EP凝胶)EP凝胶使用短胶板制备,一般10cm即可,制备后分辨率能达到1bp,并且核酸电泳条带比老方法制备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带更分散,更清晰。9%-12%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能达到1bp分辨率,6%-8%的凝胶能达到4bp的分辨率。Gel Conc.DNA Range bpAcrylamide-Bis, 40%, (29 : 1)Deionized WaterTAE Buff ...
问题 原因 解决办法DNA带模糊1) DNA降解避免核酸酶污染 2) 电泳缓冲液陈旧电泳缓冲液多次使用后,离子强度降低,pH值上升,缓冲能力减弱,从而影响电泳效果。建议经常更换电泳缓冲液 3) 所用电泳条件不合适 电泳时电压不应超过20V/cm,温度<30℃;巨大DNA链电泳,温度应<15℃;核查所用电泳缓冲液是否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4) DNA上样量过多 减少凝胶中DNA上样量 5) DNA样含盐过高电泳前通过乙醇沉淀去除过多的盐 6) 有蛋白污染 电泳前酚抽提去除蛋白 7) DNA变性 电 ...
不用试剂盒的凝胶回收(来自网络) 2008-01-09 15:41:32| 分类: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用小针头在0.5ml离心管底部打洞,用玻璃棉塞住离心管底部。(2)紫外透射检测仪下观察,用小刀片小心切出含有目的片段的凝胶。(3)将凝胶条放入0.5ml离心管中,外套1.5ml离心管,8000rpm离心3分钟。用微量取液器吸取1.5ml离心管中的液体,转移到另一干净的1.5ml离心管中。然后重复离心,直到将凝胶条中的液体全 ...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在这种支持介质上可根据被分离物质分子大小和分子电荷多少来分离。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以下优点:①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凝胶有 格子是带有酰胺侧链的碳-碳聚合物,没有或很少带有离子的侧基,因而电渗作用比较小,不易和样品相互作用。②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在聚合前可调节单体的浓度比,形成 不同程 ...
DNA电泳的MARKER怎么是扭曲的?1、 配制胶时的缓冲液需要和电泳缓冲液不是同时配制的.最好是同时配制.电泳时缓冲液高过液面1-2mm即可。2、 电泳时电压过高,可以在电泳前15分钟用较低电压(3V/cm),等条带出孔后比较漂亮了.然后再调电压。3、 上样时尽量慢慢加样,等样品自然沉降后再加电压。跑出的DNA带模糊?1、DNA降解:避免核酸酶污染。2、 电泳缓冲液陈旧:电泳缓冲液多次使用后,离子强度降低,pH值上升,缓冲能力减弱,从而 ...
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极移动。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AN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即DNA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泳动速度不 ...
目前市场上几种代表性的核酸染料: GelRed是一款集高灵敏度、低毒性和光稳定性于一体的核酸凝胶染料。由于染料分子不能透过人体细胞膜,保证了实验环境的安全与洁净。该产品已通过美国环保局安全认定,废弃物可直接倒入下水道,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EB (溴化乙啶)是早期分子实验中常用的小分子核酸凝胶染色剂,但染色效果并不灵敏,背景荧光信号太强,分辨率不高。最重要的EB是一 ...
一、实验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经过电泳后,按分子量大小被分开,排列在琼脂糖凝胶中,可以将特定的某条DNA带所在的凝胶切下来,加热或用特殊的试剂熔解凝胶,使DNA溶回到溶液中,再经过乙醇沉淀或过柱即可获得目的 DNA酶切片段。 二、实验试剂 1. 电泳缓冲液 2. 荧光染料 3. 电泳级琼脂糖粉 4. 10′加 ...
一、实验原理 提取样品的总RNA后,一般根据RNA的凝胶电泳图来判断RNA的质量。由于RNA容易形成二级结构,因此常用甲醛变性胶来进行RNA电泳,得到的电泳图能真实反映RNA的质量状况。将RNA通过凝胶电泳使之在凝胶中分离出来,通过加入标准核酸分子(markers)对其进行鉴定,并用于转膜、杂交等。 二、实验试剂 1. DEPC 水的处理:用量筒量取去离子水2 L,在通 ...
DNA电泳需要进行带型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常会发现所得的带型出现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此,对DNA带型做了相应的分析。带型原因分析解决办法弱带或无带上样的DNA量不够增加DNA的上样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琼脂糖电泳灵敏度稍高DNA降解避免DNA。 带型 原因分析 解决办法 弱带或无带 上样的D ...
1. 用蒸馏水将制胶模具和梳子冲洗干净,放在制胶平板上,封闭模具边缘,架好梳子; 2. 根据欲分离 DNA 片段大小用凝胶缓冲液配制适宜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准确称量琼脂糖干粉,加入到配胶用的三角烧瓶内,定量加入电泳缓冲液(一般20~30 ml) ; 3. 放入到微波炉内加热熔化。冷却片刻,加入一滴荧光染料,轻轻旋转以充分 混匀凝胶溶液,倒入电泳槽中,待其凝固; 4. 室温下 30~ 45 分钟后凝 ...
The gel shift or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provides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detecting DNA-binding proteins.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he study of sequence-specific DNA-bind ...
The gel shift or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provides a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detecting DNA -binding proteins.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he study of sequence-specific DNA -bi ...
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是一种研究DNA结合蛋白和其相关的DNA结合序列相互作用的技术,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一技术最初用于研究DNA结合蛋白,目前已用于研究RNA结合蛋白和特定的RNA序列的相互作用。 其基本原理是蛋白质可以与末端标记的核酸探针结合,电泳时这种复合物比无蛋白结合的探针在凝胶中泳动的速度慢,即表现为相对滞后(如下图所示)。该方法可用于检测DNA结合蛋白、RNA结合蛋白 ...
Pour Acrylamide Gel:1. Assemble Plates spacers and clamps. Seal with 1% agarose to prevent leaks.2. Pour 5% acrylamide GelPlate size Large MediumH2O ...
按照常见的protocol大多使用的是non-denaturing PAGE。其实最早的时候,主要有两种胶,一种是PAGE一种是agarose。但是开始的时候agarose主要是用以比较大的complex,例如TFIID-DNA等。文献可见:(1)ZerbyD. and LiebermanP.M. (1997)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FIID-Activator In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