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细胞功能测定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 Tm)

原肌球蛋白是细肌丝中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蛋白,分子量为2×35kDa 长为41nm 由两条平行的多肽链组成α螺旋构型,每条原肌球蛋白首尾相接形成一条连续的链同肌动蛋白细肌丝结合 正好位于双螺旋的沟(grooves)中。每一条原肌球蛋白有7个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因此Tm同肌动蛋白细肌丝中7个肌动蛋白亚基结合。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肌钙蛋白(troponin,Tn)

肌钙蛋白由3个多肽,即肌钙蛋白T(Tn-T) 、肌钙蛋白I(Tn-I) 、肌钙蛋白C(Tn-C)组成的复合物。Tn-T(MW 37000)是一种长形的纤维状分子 长度大约是肌钙蛋白的三分之一 Tn-I和Tn-C都是球形分子。Tn-I(MW22,000)能够同肌动蛋白以及Tn-T结合 它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就抑制了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Tn-C(MW18,000)是肌钙蛋白的Ca2 结合亚基,在序列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伴肌动蛋白(nebulin)

伴肌动蛋白是存在于肌节中的另一种大的蛋白质 分子量为700kDa。伴肌动蛋白形成长的非弹性纤维具有多个重复的肌动蛋白结合结构域 并且从Z线开始沿细肌丝向中心区伸展。每个伴肌动蛋白纤维的长度与相邻的肌动蛋白长度相等 因此推测 伴肌动蛋白纤维相当于一把分子尺 调节肌纤维成熟时肌动蛋白单体装配成细肌丝的长度。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肌联蛋白(titin)

肌联蛋白是骨骼肌纤维中第三类丰富蛋白质 它的分子量为2700kDa(25000多个氨基端) 长度为1μm 约占肌节的一半。肌联蛋白源自M线 并沿肌球蛋白纤维伸展 通过肌节的A带最后到达Z线。肌联蛋白是高度弹性的分子(伸展时比原长度多出3μm)因此在肌收缩和舒张时保持肌球蛋白纤维位于肌节的中心。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应力纤维(stree fibers)

应力纤维又叫张力纤维,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束状纤维结构 与骨骼肌中肌原纤维非常相像。应力纤维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组成此外还含有其他在肌细胞鉴定过的蛋白质 包括肌球蛋白Ⅱ、原肌球蛋白、α-辅肌动蛋白和细丝蛋白(filamin) 这些蛋白在肌动蛋白纤维上呈非连续排列 但肌动蛋白纤维是连续的 并成双向定向。应力纤维具有收缩功能。它在细胞的形态发生、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由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绒毛(microvilli)

微绒毛是一些动物细胞表面的指状突起 每一微绒毛(指状凸起)由一束纤维状肌动蛋白稳定其中含有绒毛蛋白(villi)和毛绿蛋白(fimbrin) 不含肌球蛋白Ⅱ、原肌球蛋白和α辅基蛋白 因而无收缩作用。一个肠细胞表面有几千个微绒毛 它们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肠上皮表面面积 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微绒毛的长度为1~3μm,直径为0.1μm由几十个成束平行排列的肌动蛋白纤维支持并定向。微绒毛中肌动蛋白纤维的排列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胞质环流(cytoplasmic streamting)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是围绕中央液泡进行的环形流动模式,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cyclosis)。在胞质环流中,细胞周质区(cortical region)的细胞质是相当稳定的不流动的,只是靠内层部分的胞质溶胶在流动。在能流动和不流动的细胞质层面有大量的微丝平行排列,同叶绿体锚定在一起。胞质环流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胞质环流中,肌动蛋白的排列方向是相同的,正向朝向流动的方向,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移动(cell locomotion)

主要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细胞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一般是用培养的动物细胞观察细胞的移动。细胞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是细胞前缘的扩展(extension),这一步是由肌动蛋白的聚合作用引起的;第二是扩展的前缘通过粘着斑的形成附着到基底(substratum);第三是通过胞质溶胶向前流动和细胞尾部的收缩将细胞向前推进,在细胞质收缩过程中,肌动蛋白纤维断裂蛋白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张力丝(tonofilaments)

由中间纤维结合蛋白(intermediate filament-associated protein IFAPs)将中间纤维相互交联成束状的结构称作张力丝。张力丝可进一步相互结合或是同细胞质膜作用形成中间纤维网络。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胞核(nucleus)

细胞核是细胞内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只有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没有细胞核。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不同,通常是球形,但也有长形、扁平和不规则的形态。典型的细胞核的体积约为细胞体积的5~10%,细胞核的直径范围从1μm到几百μm不等,平均为5~15μm。一般来说,一个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特殊的细胞含有多个细胞核,例如脊椎动物的骨骼肌细胞,这种细胞很长,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的最外层结构 由两层单位膜所组成。核被膜的结构比较复杂 它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周腔、核孔复合物和核纤层等5个部分组成。外核膜与内核膜相连 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颗粒。内、外核膜间有15~30nm的透明腔 称为核周腔 膜上有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

外核膜面向细胞质基质 常附有核糖体 有些部位与内质网相连 因此在形态和性质上与内质网相似。实际上 外核膜可以看成是内质网膜的一个特化区。另外,细胞骨架成分,包括微管、肌动蛋白纤维和中间纤维常常与外核膜相连,起着固定细胞核并维持细胞核的适当形态的作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纤层(lamina)

在与核质相邻的核膜内表面有一层厚30~160nm 网络状蛋白质 叫核纤层 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核纤层由3种分子量为6~7万道尔顿的多肽亚单位α、β、γ所组成 属于中间纤维的一种 其中β亚基与内核膜的特异受体蛋白相结合 α、γ亚单位与β相连接 而α、γ又同染色质的特定部分相结合。在某些细胞中核纤层在内核膜的内侧形成连续的层 而有些细胞中的核纤层蛋白形成一段一段的网络结构。核纤层纤维的直径约10 nm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两层核膜之间的空隙 宽15~30nm 其中充满不定形物质。由于外核膜与粗面内质网相连 所以核周腔常与ER的腔相通。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s,NPCs)

核被膜上有许多孔 称为核孔( nuclear pore )是细胞核膜上沟通核质与胞质的开口 由内外两层膜的局部融合所形成 核孔的直径为80~120nm。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的核膜上有3000~4000个核孔合成功能旺盛的细胞 核孔的数量就多。核孔是以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 它可以从核膜上分离出来 被称为核孔复合物。 NPC是一轮形结构 外经120 nm 并呈现8面对称。轮毂是一个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核蛋白是指在细胞质内合成 然后运输到核内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如各种组蛋白、DNA合成酶类、RNA转录和加工的酶类、各种起调控作用的蛋白因子等。核蛋白一般都含有特殊的氨基酸信号序列 起蛋白质定向、定位作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核定位信号是另一种形式的信号肽 可位于多肽序列的任何部分。一般含有 4~8个氨基酸 且没有专一性 作用是帮助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入核信号与导肽的区别在于: ①由含水的核孔通道来鉴别; ②入核信号是蛋白质的永久性部分在引导入核过程中并不被切除 可以反复使用 有利于细胞分裂后核蛋白重新入核。有多种类型的核定位信号,这些信号都具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肽核心。第一个被确定的NLS序列的蛋白质是SV40的T抗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输出信号(nuclear expotr-signal,NES)

作为核内物质输出细胞核的信号,帮助核内的某些分子迅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另外 有些蛋白并非是核内常驻“人口” 通常要往返于核质和胞质之间 这些穿梭蛋白既有NLS又有NES。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输入蛋白(importin)

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这种受体称为输入蛋白。它们作为一种穿梭受体(shuttling receptor)在细胞质内与核蛋白的核定位信号结合 然后一起穿过核 在核内与亲核蛋白分离后再返回到细胞质中。输入蛋白有α和β两种亚基。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输出蛋白(exportin)

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物输出到细胞质 而后快速通过核孔复合物回到细胞核。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