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前期Ⅰ的一个时期,又称凝集期(condensation stage)。此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逐渐见到染色体,染色质在凝集前已复制,但仍呈单条细线状,看不到成双的染色体。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此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的。对玉米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研究发现,玉米细线染色体的端粒开始是分布在整个细胞核中,在邻近细线期结束时,端粒定位到核膜的内侧。由于很多细线染色体的端粒与核膜结合,使染色体 ...
前期I的第三个阶段,又称重组期(recombination stage)。该阶段开始于同源染色体联会之后,染色体明显变粗变短(至少缩短了四分之一),结合紧密,此期染色体形态是一个明显的四分体。在粗线期,细胞中也存在DNA的合成,称为P-DNA,交换过程中DNA链的修复、连接均与此相关。在粗线期核仁融合成一个大核仁,并与核仁形成中心所在的染色体相连。此期要发生染色体的交换重组,并可见到在联会复合体的 ...
前期I的第四个阶段,此期染色体长度进一步变短,联会复合体因发生去组装而逐渐消失,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而在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某些部位上,可见其相互间有接触点,称为交叉(chiasma)。
同源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是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侧面紧密相帖并进行配对的现象。联会染色体间的配对是专一性的 可以同时发生在分散的几个点上。实际上,同源染色体联会在细线期就开始了,在偶线期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联会排列,在粗线期见到装配成的联会复合体。在双线期,联会复合体开始去装配,终变期时完全消失。 ...
前期I的最后一个阶段,又称再凝集期(recondensation stage)。此期染色质又被包装压缩成染色体。大多数核仁消失,四分体均匀地分布在核中。染色体交叉逐步向染色体端部移动 称为端化(terminalization)。最后四分体只靠端部交叉使其结合在一起 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的一种梯状结构,在电镜下可见其由三个平行的部分组成:两侧为侧生成分,电子密度较高,由约宽10nm的纤维组成,成分主要为DNA,同时还包括RNA和组蛋白;两侧生成分之间,为电子密度较低中间区,由横向排列的蛋白质纤维组成,主要成分为非组蛋白,在中间区的中间有一电子密集的梯状结构,仍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称为中央组分。
重组节是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复合体中的球形、椭圆型或棒状的结节 直径约为90nm 是有蛋白质装配成的小体 结构不清楚。重组节中含有催化遗传重组的酶类,因此推测某些重组节与染色体重组有关。交叉与重组节在总的数量上是相等的,而在联会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两者也极为相似,果蝇的某些突变引起了交叉分布的异常,重组频率因此降低,此时,可发现重组节不仅数量减少,分布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重组节与染色体交 ...
该模型认为:同源染色体在联会期间,一对同源染色体各有一条单链DNA断裂,然后要发生重接,不过在重接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不是原来断开的染色体重新连接起来而是交换连接,并且要通过一种Holliday 中间结构的变化最后形成不同类型的重组体。在此过程中需要特殊的DNA重组蛋白:RecA 蛋白。这一模型是Holliday提出的,所以又称为Holliday重组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条染色体的两条链都发生了断裂,断裂是由内切酶水解磷酸二脂键的结果。DNA断裂之后由核酸外切酶扩大缺口。接着是断裂链的游离3’端插入到具有完整双链的同源染色体中,形成D-环结构。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断裂两条链分别以完整链为模板开始合成。最后再通过断裂重接过程完成重组。
从受精卵形成胚胎,而后胚胎生长发育成个体的过程称为个体发育。从生长、发育、成熟到形成下代的卵细胞或精子,直至个体逐渐衰老死亡,构成个体发育史。从形态上看,个体发育过程经历生长、分化和形态发生。
胚胎细胞分裂后,未定形的细胞在形态和生化组成上向专一性或特异性方向发展,或由原来较简单具有可朔性的状态向异样化稳定状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细胞分化时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合成组织特异性蛋白质,演变成特定表型的细胞类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从本质上说, ...
多细胞生物既有时间上的分化,又有空间上的分化。在个体的细胞数目大量增加的同时,分化程度越来越复杂,细胞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而且同一个体的细胞由于所处位置不同而在细胞间出现功能分工,头与尾、背与腹、内与外等不同空间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因此,胚胎发育不仅需要将分裂产生的细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异的细胞类型, 同时,要将一些细胞组成功能和形态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表型特征个体,这一过程 ...
配子形成的过程称为配子发生。配子分为雄配子(male gamete)和雌配子(female gamete)动物和植物的雌配子通常称为卵(ova或egg)而将雄配子称为精子(sperm)。精子相当小,但能够运动,而卵细胞体积相当大,并且是不可游动的,如海胆的卵细胞是精细胞的10000倍。尽管雌雄配子的体积不同,但它们为子代提供的核DNA是等量的,即各提供一套基因组。不过,由于卵细胞的体积大,子代细胞 ...
即原始生殖细胞。在人类,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到胚胎发育结束时已完成, 因此,女性生殖周期中能够分化成卵的所有卵原细胞在诞生时就已形成。
卵原细胞(oogonia)形成成熟卵细胞的过程称为卵子发生。卵子形成发生在卵巢,并且有一个增殖期(proliferation phase),在该期,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经过有丝分裂增殖之后,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此时的卵原细胞被称为卵母细胞(oocyte)经减数分裂,染色体发生遗传重组,并将染色体组的数量减半成为单倍体。为了保证卵子发生具有足够的生长期,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粗线期或双线期 ...
滤泡细胞是卵母细胞周围的细胞 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表面都有大量的微绒毛,这样可大大增加这两种类型细胞相互接触的表面积,促进了滤泡细胞的营养物质向卵母细胞的运输。 ...
在卵子发生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的卵原细胞。分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的卵母细胞,它们分别是经过一次、两次和三次减数分裂的产物。
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的卵母细胞生长提供支持的细胞。看护细胞与卵母细胞是由相同的细胞系产生的,如果蝇,一个卵原细胞的四次有丝分裂产生一个卵母细胞和15个看护细胞。看护细胞通过细胞质桥与发育中的卵母细胞相连,通过细胞质桥,看护细胞向卵母细胞提供营养。
动物的雄配子称作精子,是在睾丸中通过精子发生过程产生的。精子的发生开始于雄性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的有丝分裂,雄性中的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成年后的生命过程中是持续发生的,因而能够不断产生大量的精细胞。在哺乳动物中,精子发生与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的发生密切相关,支持细胞为发育中的精子提供保护和营养。实际上,精子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是发生在支持细胞的表面。精 ...
即原始雄性生殖细胞。雄性中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在成年后的生命过程中是持续发生的,因而能够不断产生大量的精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