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早在原核基因的激活蛋白和阻遏蛋白中发现的调控蛋白 是一种同型二聚体。构成同型二聚体的每个单体由20个氨基酸残基的小肽组成α螺旋-转角-α螺旋结构 其中一个螺旋为识别螺旋(recognition helix) 负责识别DNA大沟的特异碱基序列。另一个螺旋没有碱基特异性 与DNA磷酸戊糖链骨架接触。在与DNA特异结合时 以二聚体形式发挥作用 结合靠蛋白质的氨基酸侧链与特异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
这类蛋白质都是含有4个或5个亮氨酸残基 彼此之间精确的相距7个氨基酸残基。这样 在α螺旋的每一个侧面就出现一个Leu 这些Leu排成一排 两个蛋白质分子的α螺旋之间靠Leu残基之间的疏水作用形成一条拉链。这类蛋白与DNA的特异性结合都是以二聚体形式起作用的 但与DNA结合的结构域并不在拉链区。 ...
这种结构是由一个环将两个螺旋结构分隔开来 与螺旋-转角-螺旋结构的差别在于∶它的两个螺旋的一侧还有一段疏水链,这样 当螺旋-环-螺旋结构位于两个多肽之间时,这两个疏水的侧链就会将两个多肽链连在一起形成类似亮氨酸拉链的结构。 ...
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因子 它们与特异的靶基因的顺式元件结合起作用。编码反式作用因子的基因与被反式作用因子调控的靶序列(基因)不在同一染色体上。反式作用因子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和转录活化结构域它们是其发挥转录调控功能的必需结构。反式作用因子可被诱导合成 其活性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同一类序列特异性的反式作用因子由多基因家族所编码 它们具有特定的蛋白质结构(如上述的锌指结构、碱性亮氨酸 ...
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 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顺式作用元件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 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 要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而起作用。 ...
细胞分裂时 核内染色质要凝缩成染色体结构对碱性染料着色很深一旦脱离分裂期 染色体去凝集成松散状态 此时染色着色力减弱。但是有些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凝缩周期与其它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异固缩。其中在间期或前期过度凝缩染色很深的称为正异固缩。在中期凝缩不足染色很浅称为负异固缩。 ...
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 大多数高度压缩的染色体要转变成间期的松散状态。但是大约有百分之十的染色质在整个间期仍然保持压缩状态将这种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异染色质在分裂期和间期的着色力相同。当用标记的尿嘧啶作为细胞合成RNA的前体然后进行细胞固定、切片和放射自显影分析 发现异染色质不能被标记 表明它们可能没有转录活性。不过 有证据表明某些基因位于异染色质区。另外也并非所有无活性的基因和不转录的DNA区 都是 ...
在有丝分裂完成之后 能够转变成间期松散状态的染色体部分。常染色质在分裂期染色深 但在间期染色浅。一般而言 常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区 是基因区。 ...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即永久性的呈现异固缩的染色质被称为结构性异染色质。结构性异染色质含有高度重复的随体DNA,分布于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和次缢痕处,呈现C带染色。结构性异染色质的DNA主要是高度重复顺序含有的基因相当少。事实上当一个有活性的基因通过转座或转位 移动到结构性异染色质区 通常要失去活性 这种现象称为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 因此认为结构性异 ...
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 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如雄性个体的细胞含有一个瘦小的Y染色体和一个大的X染色体 由于X和Y染色体上很少有共同的基因 对于雄性来说 X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只有一个拷贝。虽然雌性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 也只有一条具有转录活性 另外一条X染色体像异染色质一样保持凝缩状态 称为巴氏小体(Barr bady)。巴 ...
核小体又称核体、核粒,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200个(160-240)左右碱基对的DNA和五种组蛋白结合而成。其中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八聚体的小圆盘,是核小体的核心结构。146个碱基对的DNA包绕在小圆盘外面绕1 3/4圈。每一分子的H1与DNA结合 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口 起稳定核小体结构的作用。两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linker DNA)相连 连 ...
在染色质DNA中对DNaseⅠ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区域,缺少核小体。这种区域通常很短,最长也不过几百bp。该位点含有特异的DNA序列,为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所识别,因此,它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另外,处于活性转录的区域对核酸酶也十分敏感。
染色体中连接两个染色单体 并将染色单体分为两臂: 短臂(p)和长臂(q)的部位。由于此部位的染色质较细、内缢 又叫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此处DNA具高度重复 为碱性染料所深染。着丝粒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在有丝分裂前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在一起,第二个功能为动粒装配提供结合位点。着丝粒含有结构性异染色质 人的染色体着丝粒含有大约170碱基对的重复DNA(称为α卫星DNA) ...
动粒是由着丝粒结合蛋白在有丝分裂期间特别装配起来的、附着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结构,内侧与着丝粒结合,外侧与动粒微管结合。每一个中期染色体含有两个动粒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哺乳动物的动粒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 即内层、中间层和外层 直径约为200nm。中间层(middle layer)染色浅 它将内层和外层隔开,中间层有一些纤维,它起着联系内外两层结构的桥梁作用; 内层(inner layer)是染色质 ...
染色体上的一个缢缩部位 由于此处部分的DNA松懈 形成核仁组织区 故此变细。它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每种生物染色体组中至少有一条或一对染色体上有次缢痕。 ...
细胞核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处,含有rRNA基因的一段染色体区域,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区。核仁是NOR中的基因活动而形成的可见的球体结构。具有核仁组织区的染色体数目依不同细胞种类而异,人有5对染色体即13、14、15、21、22号染色体上有核仁组织区。
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 是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 进行分组、排队、配对 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 ...
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它是识别染色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 随体处于末端的 称为端随体; 处于两个次缢痕之间的称为中间随体。 ...
用特殊的染色方法 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banding patterns) 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 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染色体显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能够明确鉴别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 乃至某一个移位片段 同时也可用于核型进化及可能的进化机制研究。 ...
将染色体制片经盐溶液、胰酶或碱处理 再用吉母萨染料染色 在光镜下进行检查 见到特征性的带。一般富含AT碱基的DNA区段表现为暗带。此法可制成永久性的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