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不能再利用甚至是有毒的废物,同时,在动物摄取食物时将过多的水、盐以及一些有毒物质射入体内,这些物质必须不断排出体外。排出最终代谢物及多余水分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异物的过程称为排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的方式完成。排泄系统在排出尿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功能。 原生动物以伸缩泡完成体内水分平衡和排泄作用。 ...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当两个测量电极置于安静的神经纤维表面任何两点时,示波器荧屏上的光点在等电位线(零点)作横向扫描,表明细胞膜表面不存在电位差。如果将其中的一个微电极刺入膜内,则光点立即从零点下降到-70mV,并继续作横向扫描。这显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这种安静 ...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在示波器上显示的动作电位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组成。上升支反映膜的去极化过程。此时膜内电位短时内由-70mV~-90mV变为 20mV~+40mV,即由原来静息时的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电位变化幅度可达90mV~130mV。其中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下降支表示膜的复极化过程, ...
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Na 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 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 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 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 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这个足以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比静息电位约小10mV~20mV。如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70mV,其阈电位约为-55 ...
一个阈下刺激时,膜上被激活的Na 通道较少,受刺激的局部去极化微弱,且达不到阈电位水平,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种局部去极化称局部电位、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特点:①幅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②不能远传。但可进行短距离衰减性扩布,称电紧张性扩布。③可以总和。连续给予数个阈下刺激或相邻膜上同时受到数个阈下刺激时,局部电位通过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达到阈电位可引起动作电位。 ...
肌肉承受的负荷有两种:一种是前负荷,它是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另一种是后负荷,它是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长度缩短。在有后负荷的情况下,肌肉开始收缩时的首先表现总是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此即等长收缩;而后当肌肉张力增加到等于或稍大于后负荷时,肌肉则表现出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此称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利于机体维持姿势,等张收缩可移动负荷作功。人体内经常是这两种 ...
心音是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血液流动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用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即可听到。多数情况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只能听到2个心音,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心音。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年可以有第三心音,40岁以上的人也可能出现第四心音。第一心音出现在心缩期,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其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约为0.12~0.14s。产生第一心音的原因有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射血的 ...
在记录心电图时,引导电极安放的位置和连接方式称为导联。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心电图,对导联作了统一规定。临床常用导联有12个。标准导联包括3个导联。Ⅰ导联将两个电极分别放在右臂和左臂;Ⅱ导联放在右臂和左腿;Ⅲ导联放在左臂和左腿。此外,记录心电图时还将右腿与心电图机的地线相连,称为地线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把探查电极放在右臂,称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探查电极放在左臂,称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 ...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由于动脉内周期性压力变化引起动脉血管产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搏动发生于主动脉起始部,能沿动脉管壁向外周传播。用手指能扪到身体浅表部位的动脉脉搏。脉搏的频率和节律与心搏频率和节律一致,脉搏的强弱和紧张度能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故扪诊脉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脉诊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正常成人平卧时肘静脉压为0.59~0.98kPa(6~10cmH2O)。心射血功能减弱,静脉血回流减慢时,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将导致静脉压升高,测量外周静脉压也作为判断心射血功能的指标。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动范围为0.39~1.18kPa(4~12cmH2O)。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心射血功能好或静脉回心血量 ...
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统称为心血管中枢。分布在脊髓、脑干、下丘脑、小脑和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一般认为,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心迷走中枢又称为心抑制中枢,位于延髓疑核和背核区域,通过心迷走神经调节心的活动;心血管交感中枢位于延髓腹外侧部,分别通过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心和血管的活动。心血管中枢经常受到各种传入冲动和所在局部环境中化学因素(如CO2、H ...
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相邻内皮细胞边缘如瓦片状相互覆盖,其管壁无基膜,故通透性极高,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每天生成的淋巴液约2~4L,经淋巴系统回流入静脉。淋巴循环视为血液循环的一个侧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淋巴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每天通过淋巴液运回血液的蛋白质达75~100g,故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此外,每天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入血的 ...
因失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或肾疾病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等,可促进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一种酸性蛋白酶),进入血液后,使血中由肝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属α球蛋白)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10肽),它随血液流经肺循环时,受肺所含的转化酶作用,被水解为8肽的血管紧张素Ⅱ,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受血浆和组织液中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被水解为7肽的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Ⅰ能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直接收缩血管的 ...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冲动要上传到下丘脑),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的冲动 ...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器官主要有呼吸道、肺泡、胸廓等。呼吸道不仅是气体进出肺泡必经之道,而且对吸入气体起加温、湿润和过滤清洁等作用。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则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气体进出肺的过程中既受动力,又受阻力的作用,只有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克服了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之后方能实现肺通气。 ...
肺容纳气体的量,称肺容量。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气体的吸入或呼出而发生变化。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的潮气量为400~600ml,平均500ml。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入气量,称补吸气量。正常成人为1.5~2.0L。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补呼气 ...
胰液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的管壁细胞所分泌,是一种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其pH为7.8~8.4,每日分泌量约1.0~2.0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1)碳酸氢盐:由胰腺小导管管壁上皮细胞分泌,其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糜,使小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2)胰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及葡萄糖。(3)胰脂肪酶:能将甘油三酯 ...
机体热量来自各组织器官的分解代谢,由于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其产热量各异。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其中肝代谢最旺盛,产热量最多;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代谢率显著提高,成为主要产热器官。器官代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热量的多少,凡能提高器官代谢水平的因素都能增加机体产热量。骨骼肌活动是影响产热量的重要器官,当其活动增强时,产热量明显增多。此外,当交感神经兴奋或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时,能提高 ...
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大部分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向外环境散发,一小部分通过肺、肾、消化道等途径,随呼吸、尿及粪便散发到体外。1.皮肤散热的方式(1)辐射散热:这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此种方式散发的热量,在机体安静状态下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散热量的60%左右。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气温的温度差以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皮肤与气 ...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出汗、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这是体温调节的基础。温度感受器根据分布的部位可分为外周和中枢两类感受器:①外周温度感受器主要分布于全身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器官。这些温度感受器属于对温度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包括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两种,其中冷感受器的数量比热感受器多,外周温度感受器主要感受寒冷刺激。②中枢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