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动脉

  根据血管内血流的方向,把从心脏运送血液到机体各部分的一类血管总称为动脉。动脉管壁都由内层、中层和外层组成,管壁较厚。内层内表面为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中层由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组成;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人体中直接起始于心脏的动脉有两条大干,即肺动脉和主动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肺动脉把全身返回心脏含二氧化碳较多的暗红色静脉血由右心室送到肺脏。主动脉把含氧较多的鲜红色动脉血从左心室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心率

  心脏搏动的频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健康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偏慢。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一般不超过 16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 150次/分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正常人运动、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和喝浓茶后。也可见于发热、休克、贫血、甲亢、心力衰竭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如果心率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动脉血和静脉血

  在体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及在肺循环中的肺静脉中流动的血液,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在体循环的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中的肺动脉中的血液,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颜色暗红色,称静脉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体循环

  又称大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后,经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肺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至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由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血液的循环又叫冠脉循环。通过血液循环,把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把二氧化碳和其他代射产物从组织中运走。心脏的节律性搏动及血管系统间存在的压力差是使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的主要原因。动脉中压力最高,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骨髓穿刺

  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技术。骨髓穿刺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细菌学及寄生虫学等。细胞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及某些肿瘤等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常用骨髓穿刺部位有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或腰椎脊突等处。前两种穿刺较为安全,易于操作。胸骨较薄,其后为心脏及大血管,穿刺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由于胸骨骨髓液丰富,当其它部位穿刺失败后,仍需做胸骨穿刺,但应严防穿透胸骨发生意外。骨髓穿刺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管

  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人体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种。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口径渐细,管壁渐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级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与静脉通过心脏连通,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人体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红蛋白

  红细胞中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蛋白质,由球蛋白与血红素结合而成。分子量约64,500,其中蛋白质占96%。血红素由二价铁原卟啉组成。球蛋白由两对不同肽链组成。每个肽链含1个血红素分子,所以1个血红蛋白分子能结合4个氧分子。正常人血红蛋白(Hb)含血红蛋白A(HbA)、血红蛋白A2(HbA2)及血红蛋白F(HbF)。HbA由一对α链及一对β链构成(α2β2),约占成人血红蛋白的97%。HbA2由α链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输液

  以连续输入的方式将医用液体和药物经一定的途径注入体内的给药方法。最普遍而重要的途径是经静脉输液,其优点是输液量、质、速度易控制、调节,疗效迅速。输液一般均应用制备好的一套输液器。成人多选用四肢表浅静脉,婴幼儿则多用头皮静脉。此外,还可经皮下进行输液,其输入量、质有一定限制,且吸收缓慢,较少应用。静脉输液多应用于严重脱水、休克、饮食不足、胃肠疾患、手术前后、中毒及静脉给药等情况。输液疗法可能发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交叉配血

  为保证安全输血而进行的血型配合试验。输血是重要的治疗与抢救措施。为确保安全输血,除应选择健康供血者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ABO同型输血,否则可引起生命危险。故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与作交叉配血。交叉配血包括主、副两个试验。主试验为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副试验为受血者红细胞加供血者血清,以检查受血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存在足以引起反应的凝集原或凝集素。两试验均无凝集者为配血相合。一般说同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所发生的贫血。正常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平均为120天左右,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生存时间常缩短到15~20天以下,最短者仅数天。红细胞的过早破坏可发生在血管外或血管内。血管外溶血即红细胞被脾、肝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后破坏和消灭。血管内溶血是红细胞直接在血循环中破裂,血红蛋白被释放入血浆。当溶血增多时骨髓的造血功能如能代偿,可以不发生贫血。这种情况称为代偿性溶血病。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心律失常

  心脏活动节律不正常。在正常情况下,心搏的节律基本规则,频率60~100次/分;心肌有激动传导和自律性的电生理性能,冲动从窦房结发起,沿传导组织以一定速度传布到心房及心室,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凡偏离这种正常心律的心脏活动都属心律失常。它可由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异常和传导异常或两者同时异常而引起,导致整个或部分心脏活动过快、过缓或不规则,或使心脏各部分活动顺序紊乱。心律失常可分为冲动起源不正常的心律失常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骨髓涂片检查

  一种对骨髓进行细胞学检查的方法。骨髓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细胞学检查诊断造血系统疾病。因为骨髓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各种血液病往往导致血细胞发生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因此骨髓检查对白血病、贫血、多发性骨髓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及病情观察都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意义。此外,某些原发瘤或转移瘤(如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可在其骨髓中找到瘤细胞;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患者可在其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常规检查

  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红、白细胞的数量与质量所进行的化验检查。一般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4个试验。由于所谓“常规”是根据需要及应用方便而人为规定的,因此,各医院血常规所包括的试验也可能稍有不同。白细胞分类多在血涂片上进行。血涂片的制作是取一滴血(耳垂或手指)放在载玻片一端,再用另一玻片轻轻推进,做成一薄而均匀的血膜,干后经染色,在显微镜油镜头下观察,至少应包括4个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上肢肌

  上肢骨骼肌的总称。可分成肩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肩肌起于肩胛骨和锁骨,止于肱骨上端,可运动肩关节。每侧有三角肌、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6块。上臂前面是屈肌群,浅部是肱二头肌,长头起于肩关节盂上方,短头起于喙突,两头结合,经肘关节前面止于桡骨上端。深部有喙肱肌和肱肌。后面是伸肌群,只有一块肱三头肌,长头起于肩关节盂的下方,内侧头和外侧头分别在长头的内、外侧,三头结合,以腱止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理盐水

  0.9%氯化钠无菌水溶液。其渗透压与人体血液近似,钠的含量也与血浆相近,但氯的含量却明显高于血浆内氯的含量,因此生理盐水只是比较的合乎生理,其用途为供给电介质和维持体液的张力。亦可外用,如清洁伤口或换药时应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胸廓

  12个胸椎、12对肋和1个胸骨共同构成胸廓,可以保护心、肺等重要器官,且与呼吸机能密切相关。成人胸廓呈前后略扁的锥体形,上部狭小,下部宽大,其横径大于前后径,横断面略呈肾形。新生儿的胸廓横径与前后径大致相等,横断面呈圆形。胸廓有上下两个口:上口由第1胸椎、第1对肋和胸骨上缘围成;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对肋、第11对肋、左右肋弓和胸骨剑突围成。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由于肋的位置是自后上向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括约肌

  分布在人和动物体某些管腔壁的一种环行肌肉,常特别增厚。人体内的括约肌见于消化道和泌尿系统。在括约肌收缩时能关闭管腔,放松时使管腔开放,平时经常处于收缩状态。一般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或激素调节。主要的括约肌有:(1)在胃出口处的幽门括约肌,它能限制每次胃蠕动排出的食物量,并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内。(2)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回盲括约肌,能防止回肠内容物向盲肠排放;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下肢肌

  下肢骨骼肌的总称。可分成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四部分。髋肌前群主要是髂腰肌,可屈髋关节;后群位于臀部,浅面有强厚的臀大肌,内有臀中肌,再里面还有臀小肌和梨状肌。臀大肌起于髂骨和骶骨的后面,肌纤维斜向外下,止于股骨上端的后面,主要作用是伸髋关节,也有外旋髋关节的作用。大腿肌前群又叫伸肌群,有股四头肌,以四个头分别起于髂骨和股骨,四头相合,形成强大的股四头肌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再向下以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皮肤瘀点和瘀斑,粘膜和内脏出血。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及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为:(1)骨髓巨核细胞受损(常见于药物、肿瘤骨髓浸润、感染、尿毒症等原因)引起的血小板生成减少。(2)血小板破坏过多,循环中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3)由于脾大,血小板大量阻留于脾池内,往往超过血小板生成的数量,使外周血小板减少。原发性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