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营养要素。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保持生长、发育和健康所必需的饮食物所含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及水。也有人认为膳食粗纤维应单独列为一种。各种营养素对机体均有一定的作用。它们不仅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和构成人体组织的结构物质,而且作为代谢调节物质等参与机体各方面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其中有些成分是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被其它物质代替,必需靠食物摄入的,称为必需营养 ...
因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疾病。比如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神经炎和脚气病;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夜盲症;而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软骨病、佝偻病等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存在和吸收均与脂肪密切相关,且一旦被机体吸收可在体内(尤其是肝脏中)较大量贮存,只有当脂肪吸收不好(如长期腹泄、胆道阻塞等),或长时间摄入不足时,才会渐渐导致缺乏症。而水溶性维生素在组织中浓度较为稳定,摄入过多则由尿排出,因此, ...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与电解质,以及人体内各部分体液的量、组成、电解质浓度等均处于动态平衡中,以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称为水与电解质平衡,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水、电解质和蛋白质等组成体液。体液分为细胞内液(直接影响细胞代谢及其生理功能)和细胞外液(不停地周循全身沟通组织细胞之间和身体与外界之间的媒介)。水是体液的主要成分,它既是良好的溶剂,又能促进代谢,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及营养 ...
英文缩写VD,又名“抗佝偻病维生素”或“骨化醇”。脂溶性维生素之一。包括6种类固醇衍生物,以VD2和VD3为主。VD2又名麦角钙化醇,由食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化而成;VD3又名胆钙化醇,由存在于皮肤下有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或由食物摄入。鱼肝油、卵黄、乳类等富含VD。一般情况下,只要保证足够的阳光照射,不易发生VD缺乏症。VD2、VD3本身生物活性极低,经肠粘 ...
即无机盐类营养素。人类所需营养要素的一种成分。在人体中有数十种,根据含量高低分为常量元素(钙、磷、钾、钠、氯、镁等)和微量元素(铁、铜、锌、碘、硒等)。它们虽然含量不高,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钙、磷、镁等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而硫是某些蛋白质的组分;钾、钠、氯与蛋白质、水等共同维持体内各种组织的渗透压,并参与酸碱平衡,保持机体正常的、稳定的内环境;作为许多种酶、 ...
胃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腺体及其分泌的消化液。粘膜表面许多小凹就是胃腺开口,胃腺分泌的胃液由此进入胃腔。胃液是无色而呈酸性的液体,pH约为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量为1.5~2.5升。胃液的成分有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等。胃蛋白酶原分子量为42500,没有生物活性,不会消化胃自身组织。当人吃进蛋白质食物后,在神经一体液调节下,盐酸分泌加多,盐酸使胃蛋白酶原变成有生物活性的胃蛋白酶(分子量3 ...
又称肝性脑病。由严重肝功能代偿不全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症。引起肝昏迷的原发疾病有各型肝硬化、重症肝炎(病毒性、中毒性、药物性)、肝癌及其肝脏手术后等等。上消化道出血、抽取腹水、大量排钾利尿、高蛋白饮食、安眠药物、感染等因素都可使肝脏功能进一步受损,肝脏解毒作用减弱,常常诱发肝昏迷。血氨的增高是一部分病人发生肝昏迷的重要原因。氨主要来自肠道,是蛋白质经细菌分解的产物。肝昏迷时 ...
一系列检查肝脏功能的试验,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迄今已提出的肝功能试验达数百种,灵敏度与特异性各异。每个试验大多数情况下,仅反映肝功能一个方面,故常需数个试验联合应用,以尽量全面了解肝功能情况。目前,临床常用的试验有:(1)酶学检查:许多种酶活性测定均可用于肝病检查,但以血清转氨酶测定应用最广。转氨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上的氨基向酮酸转移的酶,有专一性。体内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与肝关系密切、应用 ...
胆囊因细菌感染发炎,发病多与胆囊存在结石、胆囊管阻塞,致使胆汁排出不畅有关。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多表现为突然发作,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重,恶心、呕吐和发热,体检右上腹出现压痛、肌紧张,偶可摸到肿大的胆囊等。慢性胆囊炎多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或消化不良。B型超声及胆囊造影等检查均有诊断价值。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如无并发症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胆囊坏疽、积脓、穿孔等)时,可先 ...
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的重症表现。多因VA缺乏所致,也有先天夜盲者。主要症状为白天视觉几乎正常,黄昏时光线渐暗则视物不清。因麻雀等某些鸟类系先天夜盲,故又名“雀目”、“雀盲”、“雀目眼”。VA 缺乏引起夜盲的主要机理如下:视网膜上有在强光下产生颜色感觉的视圆锥细胞和在弱光下产生暗视觉的视杆状细胞。而决定暗视觉好坏和暗适应快慢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视紫红质(视杆细胞色素)在血中的浓度。视紫红 ...
营养要素的一种,包括中性脂肪(甘油与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脂)与磷脂、糖脂、类固醇等类脂。脂类是人体能量来源之一,每克脂肪分解产生的能量约为同重量糖或蛋白质的一倍(38.91千焦/克)而其体积仅为糖的 1/4。脂肪分解时产生较多的水,故在供能同时还可以“自动供水”,鸟类、骆驼等在外界缺水时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机体必需的水份。因此有人认为脂类是进化过程中选择出来的较好的贮能方式,把脂肪称为机体的能量库 ...
又称“粗纤维”。膳食中所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成分,与淀粉、蔗糖等同属于碳水化合物。由于人体内没有纤维素酶,无法直接分解和吸收利用这一部分食物组分。但膳食纤维做为食物中的充盈物质,不仅可以增加人的饱腹感,还有以下作用:(1)刺激消化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2)吸收和保留水分,保持粪便柔软,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和防止有毒物质的产生和存留,降低结肠癌、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率;(3 ...
最常用的检验乙型肝炎病原体的试验。以前又称澳大利亚抗原或肝炎协同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在乙肝病人血清中可发现3种形态不同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及管状颗粒。前者为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含有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e抗原及DNA 多聚酶等;后两者的主要成分为HBsAg。HBsAg是一种含糖的脂蛋白,由6种多肽组成。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和几种亚型 ...
英文缩写VB1。又称“硫胺素”、“抗炎素”、“抗脚气病维生素”。B族维生素之一。VB1主要存在于种子外皮及胚芽中,酵母、瘦猪肉、米糠、麦麸、大豆等富含VB1。在体内经特异性的酶催化,VB1可与ATP作用,生成焦磷酸硫胺素(TPP)。TPP是糖代的一种重要的辅酶。所以,缺乏VB1时,使糖代谢受阻,一方面导致神经组织的供能不足,另一方面,使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乳酸在血、尿和组织中堆积,从而引 ...
又称“糖类营养素”,人体最主要的能源和碳源。糖类营养素主要来自谷物、薯类、豆类、水果等食物。这些食物中的淀粉、蔗糖等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而纤维素等则因人体内没有分解它的酶,不能被直接利用,但从营养保健的角度看,它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成分。淀粉、蔗糖等进入人体后,先消化降解成小分子单糖(主要是葡萄糖),然后由消化道吸收,经血液进入细胞。在细胞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 ...
机体中蛋白质分解与合成间的动态平衡,以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为衡量的指标。正常的情况下,成年人的身体不再生长,每日所摄入的蛋白质除满足组织蛋白质更新的需要外便分解,同时产生能量和含氮废物(随尿液排出体外),表现为氮的摄入和排出大致相等,称为总氮平衡(或氮总平衡)。少年儿童、恢复期病人、孕妇等,因生长发育和新组织生成的需要,摄入的氮多于排出的,即蛋白质合成多于分解,称为正氮平衡。而营养不良、饥饿、 ...
英文缩写VC。又称“抗坏血酸”、“抗坏血病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之一。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但因性质不稳定,受热易破坏,又极易被氧化(尤其在中性、碱性溶液中),所以在食物存放、烹调等过程中易被破坏。VC的生理功能很多,尚未全部搞清,已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VC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极易被氧化,自身表现为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但当体内存在着氢的供体时,被氧化的VC又可以 ...
因蛋白类营养素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度而导致机体组织的蛋白质被消耗。主要表现为消瘦、疲乏无力、腹泻、贫血、血浆蛋白质浓度低下、营养性水肿、皮肤干燥粗糙、毛发枯黄等。儿童还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引起蛋白质缺乏的病因一般可有以下几方面:(1)蛋白类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品种过于单一,缺乏必需的氨基酸;(2)消化道慢性疾病导致的蛋白质类食物消化、吸收不良; ...
小肠壁上肉眼看不见的小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小肠腺是粘膜上皮凹陷而成,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小肠液是无色、弱碱性的液体,成年人每天分泌1~3升。小肠液内有各种消化酶,如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肠激酶、肠肽酶等。另外,大肠粘膜也的大肠腺,可以分泌大肠液。大肠液能润滑粪便,保护大肠壁,还有碱性有大肠液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这些细胞可利用肠内物质合成某些维生素。广义讲,大肠腺也和小肠 ...
对粪便的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检查,是检查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检查。正常粪便由已消化或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消化液、细菌、肠道脱落细胞等组成,呈褐色、圆柱状软便。肉眼观察包括对粪便的形状、硬度、颜色、气味,有无粘液、脓血、寄生虫、结石及异物等方面的检查。粪便的性状与疾病有关,其病理变化常提供特殊的临床意义。例如,出现稀水样便表示肠蠕动亢进,可见于各种原因腹泻;粘液、脓血可见于结肠炎症,如细菌性或阿米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