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在两半球中间形成弧形板,其后端叫压部,中间叫体,前方弯曲部叫膝,膝向下弯曲变簿叫嘴。组成胼胝体的纤维向两半球内部的前、后、左、右辐射,连系额、顶、枕、颞叶,其下面构成侧脑室顶。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胼胝体都属于大脑的髓质。植物筛管的筛域上,由一种无定形的多糖类物质积聚而成的胼胝质,也称作胼胝体。 ...
即“脑出血”。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约占总发病人数的2/3以上。脑动脉硬化后,管壁上有大量的脂类物质沉着,使血管壁弹性降低,变硬变脆,容易破裂出血。特别是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激烈运动、过重的体力劳动和使劲排便等,致使血压突然增高,容易诱发脑出血。血管瘤、动脉瘤、血液病等也可引起脑出血。脑出血一般在白天、活动的情况下发病。最常 ...
又称“女性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分为两大类(均为类固醇激素),即雌性激素(又称“动情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主要由卵巢的卵泡细胞等分泌(睾丸、胎盘和肾上腺,也可分泌雌激素),主要为雌二醇。在肝脏中灭活,转化为雌三醇和雌酮,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由尿排出。而妊娠期间,胎盘可分泌大量雌三醇。雌激素具有以下功能:(1)刺激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子宫等附性 ...
又称“男性激素”。促进男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以睾丸分泌的睾丸酮(睾酮)为主,属类固醇激素。成年男子睾丸每天约分泌4~9毫克睾酮(女性卵巢也分泌少量睾酮)。睾酮在肝中灭活,灭活后的衍生物经尿排出。睾酮的主要作用是:(1)刺激附睾、前列腺、阴茎、阴囊等男性附性器官的生长、发育及成熟;(2)刺激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如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声音低沉浑厚、喉结突出 ...
原尿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后剩余的部分,每天排出终尿约1.5升左右。排尿是排泄的主要形式。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分、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上皮重吸收进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而剩下的废物,如尿酸、尿素和一部分无机盐及水分,则进肾小管、收集管流向肾盂,成为终尿(即尿液)。 ...
于幼年时期垂体机能亢进,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疾病。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长骨过度生长,发育提前,身高、体重远远高于正常水平,成年时常可达2米,甚至2.5米以上,体重可达150千克以上。在儿童期常表现出力大过人。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发生于成年人,则引起肢端肥大症。因为成年人长骨已停止生长,于是只有关节软骨受刺激发生骨化、造成肢端肥大;同时骨膜活跃,上下颌骨等处的骨膜下骨继续生长,使面骨不成比 ...
大脑皮质上对语言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群。语言中枢的特定功能区,分为以下几部分: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又称Broca氏回。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性刺激。此处受损,病人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虽未瘫痪,却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听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讲话 ...
包在脑外周的结缔组织被膜。主要起保护和支持脑的作用。脑膜与脊膜相连通。脑膜分3层:外层为硬脑膜,厚而坚韧,有神经血管,主要由纵行的胶原纤维组成,有保护和支持脑的功能;中层为蛛网膜,是疏松成网状的透明薄膜,其下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在颅顶部形成颗粒状突起,伸入硬脑膜静脉窦内,脑脊液主要由此进入血液;内层为脑软膜,紧贴于脑表面,有丰富的血管,能伴随血管深入脑和脊髓 ...
一系列检查肾功能的试验。试验是根据肾脏各个部位的不同功能而设计的,因此每种试验仅反映肾的一种功能。临床常用试验有:(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是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肾小球滤过率即肾脏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加以清除的比率,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主要指标。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参考值为80~120毫升/分。如清除率低于参考值的80%,表示滤过功能降低,下降程度和肾 ...
血液的一种基本指标。血液是人体内一种液体组织,略偏碱性。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恒定,一般以pH值作为指标,变动范围在7.35~7.45之间。人体生命活动能耐受最大的变动范围为6.9~7.8。酸碱度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的影响。在一定pH范围内,碱性增加,兴奋性提高,酸性增加,兴奋性降低。正常人血液酸碱度变化很小,主要依赖于血液中抗酸和抗碱物质形成的缓冲系统的作用和正常 ...
又称中心视力。反映黄斑中心凹处的视功能。5米以外的视力称远视力,30厘米处阅读时的视力称近视力。要想分辨两个点,必须在视网膜上兴奋两个锥体细胞,而这两个锥体细胞至少要被一个不兴奋的锥体细胞分开。黄斑部中心凹处锥体细胞直径为1~1.5微米。正常人眼的分辨力是1′视角,相当于视网膜上4.96微米距离。视力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视角是指外界物体两端反射的光线通过结点相交而形成的夹角。物体越大,视 ...
眼内压力。眼球是一个密闭的球形组织,由眼球壁(外层为角膜和巩膜,中层为葡萄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层为视网膜)和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体和玻璃体)组成,有丰富的血循环和保持动态平衡的房水循环,因此能保持稳定的眼内压,是维持正常视功能所必须的。高眼压和低眼压都是不正常的,长期眼压升高或降低都可能损害视功能,导致严重后果。例如以眼压增高为特点的青光眼,就是由于房水分泌增多或房水排出系统 ...
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时,该目标的像分别投射在两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视觉冲动通过视路传递到大脑枕叶视中枢,融合成为一个单一的物像,这叫双眼单视。两眼黄斑周围的视网膜上有许多类似成对的对应点,物像只有落在视网膜对应点上,才能形成双眼单视。要时刻保持双眼单视,两个眼球的运动必须互相协调,密切合作。它是在大脑皮质视觉中枢控制下,通过两眼12条眼外肌来完成的(每眼有6条眼外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外直 ...
眼球的辅助结构。包括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运动眼球的肌肉有6条,4条直肌和两条斜肌。4条直肌共同起自视神经孔周围的总睫环,向前分别止于眼球的上下、内外侧巩膜的前半部。上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上方,下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下方,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上斜肌使瞳孔转向外下方。下斜肌使瞳孔转向外上方。正常眼球的活动,是数条肌肉共同协同作用的结果。如瞳孔向上时,是由两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共同收 ...
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治疗则应用抗菌素控制上呼吸道感染,酌情鼻内滴药,行咽鼓管吹张以及鼓膜穿刺、排除积液等 ...
呼吸通道的起始部分,也是嗅觉器官。由外鼻、鼻腔及鼻旁窦3部分组成,由鼻骨、鼻软骨、鼻肌及被覆皮肤而成。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有鼻孔与外界相通,后连通于鼻咽部。鼻腔前部为鼻前庭,内被以皮肤,生有鼻毛,起滤过作用,为易发生疖肿处。后部为固有鼻腔,衬以粘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有嗅觉及温暖湿润、净化被吸入空气的作用。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为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其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鼻 ...
鼻、鼻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多由病毒(埃克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部分为细菌(溶血性链球菌最多见,其次为肺炎球菌等)所致。病毒引起的感染,传染性强,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本病发病率高。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受凉、淋雨、疲劳、体弱及呼吸道慢性炎症常为诱因。本病起病急,早期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作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全身症状较 ...
鼻窦粘膜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鼻窦为分布在鼻腔周围的面颅骨含气空腔,被覆粘膜与鼻腔相通,计有额、上颌、筛和蝶4个窦。炎症可发生在一侧或双侧,侵及一个窦或多个窦。其中最常见的为上颌窦炎。鼻窦炎的致病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多继发于急性鼻炎。鼻窦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期症状为鼻堵、鼻腔分泌物增多,呈粘液或脓性,局部疼痛及头痛;慢性期则主要是流脓性鼻涕及头痛。一般根据上述症状,结合鼻镜检查和必要的穿 ...
咽部粘膜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发炎。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常在因机体疲劳、受寒及烟酒过度等导致抵抗力低下时经飞沫或直接接触病原体而得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咽炎的症状为咽干、灼热感、痛及吞咽不适,全身则畏寒发热等。慢性咽炎可继发于急性咽炎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或长期接触理化物质的刺激(烟、粉尘等),主要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干、痒及堵塞感,因分泌物增多常作吭、咯动作以清除之。根据上述症状及咽 ...
抢救呼吸停止及呼吸严重抑制患者时,以人工的方式维持呼吸的急救措施。广义上,人工呼吸包括器械辅助呼吸法和人工呼吸法,前者要求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多在医院中进行;后者无需特殊的设备和条件,方法简便,一般人均可掌握,常用于溺水、电击、中毒、工矿事故的现场急救。常用的方式方法为:口对口法、仰卧举臂压胸法及伏卧压背法。其中简单易行、效果可靠者为口对口法。具体操作方法:病人头极度后仰,一手托起下颌免除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