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4%,即100-350个细胞/μ1。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嗜酸性粒细胞 ...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 ...
血浆蛋白的浓度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很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在生物化学研究中,曾经用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三大类。以后,用电泳法又将白蛋白区分为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将球蛋白区分为a1-、a2-、a3-、β-、γ-球蛋白等。用其他方法,如免疫电泳,还可以将血浆蛋白作更进一步的区分。这说明血浆蛋白包括了很多分子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的蛋白质。 各种 ...
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2O约相当于3.3kPa(25mmHg)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 ...
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等。纤毛虫具有大核和小核各一,偶尔也可见到几个小核,以二分裂法增殖或接合生殖。前者采取无丝分裂,后者为有丝分裂。接合生殖时,遗传特征由小核传 ...
有袋目的 1科。身体的大小差异很大,体长23.5~160厘米;头小,尾长而被毛,基部变粗;后肢比前肢显著强大,前肢具5趾,后肢缺第1趾,第2、3趾小,并由皮层连接在一起,第4趾最长,第5趾次之;雌兽都有很发达的袋囊,内有个乳头,但通常只有2个有机能。共17属52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 本科动物除1个树栖的属──树袋鼠外都适应跳跃生活、草食性。由于具有类似反刍的消 ...
蚋俗称“黑蝇”(black fly),属双翅目蚋科(Simuliidae)。全世界已知1200多种,我国报告近90种,主要种类有北蚋(Simulium subvariegatum)、毛足原蚋(Prosimulium hirtipes)等。蚋成虫头部复眼明显,雄蚋复眼大,与胸背约等宽;雌蚋的复眼略窄于胸部,两眼被额明显分开。口器为刺吸式。胸部背面明显隆起。翅宽阔,纵脉发达。足短。腹部11节,最后2节 ...
螟蛾科蜡螟亚科昆虫的1种。又名大蜡螟。幼虫为害蜜蜂巢础。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均有记载。雌成虫体肥大,前翅外缘明显向内凹陷。翅展20~40毫米。成虫头部和胸部红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褐色,超面有黑褐色鳞毛,翅后缘的鳞毛较多。超端有4条短灰白色斜线。后翅灰白色,翅顶端颜色稍暗。蜡螟的幼虫在蜜蜂巢内取食蜂巢的蜡质,并吐丝造巢扰乱蜜蜂在蜂巢内的正常活动,严重破坏蜂巢的结构,以致迫使 ...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follicle mite),在分类上属真螨目,蠕形螨科(Demodicidae),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已知有140余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 brevis)。寄生人体的两种蠕形螨形态基本相似,螨体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半透明。成虫体长约0.1~0.4mm,雌虫略大 ...
天牛科天牛亚科绿天牛属的1种。又名光绿天牛。是柑橘的主要害虫。柑橘栽培区(如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广西、广东)均有分布。印度、缅甸和越南也有分布。成虫中型,体长24~27毫米,体宽5.8~8毫米。墨绿色,具光泽,腹面绿色,被银灰色绒毛。触角和足深蓝或墨紫色,跗节黑褐色。触角第5~10节外端有尖刺。前胸背板侧刺突短钝,胸面具细密皱纹和刻点,两侧刻点粗大,皱纹较稀。小盾片光滑,几无刻点。鞘 ...
为防止被其他动物伤害和便于猎食,变色龙能随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色来隐蔽自己。但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变色龙变色并不只是为了自我保护,有时还为了表达情绪,和同伴沟通。 亮色表示捍卫领地 暗色说明生气 来自纽约的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爬虫学馆的克里斯多佛·拉克斯沃斯副馆长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变色龙。在2003年拉克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一种寻找新种变色龙的新方法,即预测新种变色龙可能躲藏的 ...
属的 1种。其身体大小如鹌鹑;通体灰褐色;头顶黑色,颊、颈和胸部棕色;头小,颈细,嘴稍弯曲,只有3个向前的短趾,无大趾。杂食性。在灌丛或树根处筑巢。 1窝产卵 1~12枚或更多。一般由雄鸟孵卵。有时几只雌鸟在1个窝里孵卵。19~20天孵化出雏。 ...
鲤形目鲤科的1亚科。本亚科鱼类通称鲍。约有30属100多种;中小型鱼类,以小型为主,多数体长80~200毫米;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头中等大,略侧扁或近圆锥形;口下位,弧形或马蹄形;唇简单,无乳突,或发达且具乳突,下唇分叶;一般具须1对,位于口角;眼中等大,侧上位;背鳍大多无硬刺,臀鳍分枝鳍条6根,尾鳍分叉,上下叶几乎等长;下咽齿多为2行或1行。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东亚水域最为丰富。大部分 ...
皮蠹科昆虫的1种。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苏联也有分布。杂食性害虫。为害谷类、花生、蚕茧、螵蛸、羊毛、毛织品、毛呢服装、昆虫标本等动植物性干物质,还破坏塑料与铅皮等。除仓库外,也在家室内出现。 体长约3毫米,卵圆形,赤褐色至深褐色,着生黄褐色、白色细毛。触角11节,棒状,棒节逐渐变粗,长可达前胸背板基部。前胸背板两侧圆,向前端呈弧形,后缘中间突出,两侧刻点密于 ...
同翅目的1科。微小,翅平置背面,无腹管的蚜虫。隶6属71种。主要分布于全北界,波及其他地区。中国产仅4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东的局部地区。 体长1毫米左右。体表无或有时有蜡粉。无翅蚜及幼蚜,触角3节,只有一感觉圈。眼只有三小眼面。头部和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半月形。缺腹管,罕见有产卵器。有翅蚜触角3节,只有2个纵长感觉圈。前翅有3斜脉:1根中脉和2根共柄或基部接近的肘脉,后翅缺 ...
半翅目的1科。前翅具楔片,具单眼,跗节3节的小型陆生蝽类昆虫。通称为花蝽。全世界已知500余种,中国已知70余种。是一类分布广泛,比较常见,有较好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小型,椭圆形或比较狭长。背面平坦。黄色、褐色、黑色,或淡色而有黑斑,无鲜艳的色彩。头平伸,前半比较狭窄。有单眼。触角4节。喙视若3节(实际由4节组成,但第1节很小,且界限不甚明显,故外观呈3节状)。取食时常整个喙指向前方 ...
即茗荷儿,围胸目茗荷亚目茗荷科茗荷属的1种,固着于海洋飘浮物上,并随飘浮物广布世界各大洋。身体区分为具壳板的头部和光裸的柄部。头部有5片壳板形成壳室,躯体包在壳室内。壳板白色,上部两片为背板,呈不规则四边形,下部两片为楯板,大而宽阔,右楯板壳顶内面有一显著的壳顶齿。峰板处于楯板和背板的背侧,较细长弓弯,背脊为小的珠状齿或光滑无齿,基部分叉,叉分支末端尖。板间偶有较宽的膜隙。有时楯板和背板有从壳 ...
单子叶植物纲槟榔亚纲的1科,飘浮或沉水的小形或微细的一年生植物。常雌雄同株(稀异株),体为未分化的扁平体,形状不一,有1或数根或无根。扁平体具有两个生殖袋,有时每侧近基部各有一个,有时一个在边缘,一个在上面,通常以出芽法繁殖,花序(稀见)生于两个边缘袋之一的内面,或生于上表面袋内,前者由2(3)雄花及一雌花生于短轴上,为一小形、退化、膜质的佛焰,共同包围,在后者由雌花、雄花各一个组成,无佛焰, ...
一个受精鸡蛋被母鸡排出体外时,它的发育阶段是处于耶尔基勒迪(Hefzibah Eyal-Giladi)及柯查夫(Shimshou Kochav)两位学者所提出的X阶段。此一阶段的胚盘中央有一个透明圆形区,称为透明区,由一不含蛋黄的液腔在下方支撑,其四周则为一不透明的白色环带,称为不透明区。不透明带与蛋黄有接触面,当孵化开始后,透明区会分化成两层,上层为外胚层,以后会发育成胚胎,下层为下胚层,以后会 ...
缨翅目的1个大科。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简单感觉锥。前胸通常无明显纵缝。前翅端部尖。雌虫产卵器发达,向腹面弯曲。世界性分布。下分两个亚科:蓟马亚科(Thripinae)和针蓟马亚科(Panchaetothripin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带蓟马属(Taeniothrips)和蓟马属(Thrips)是本科的3个大属,其中包括多种重要农业害虫。如稻蓟马在中国江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