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约公元141~208)中国后汉末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据历史学家考证,他的真名应是华旉,是梵语“阿加佗”的译名,神药之意。华佗系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他拒不为官,终生在民间行医,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一带。由于他热心为群众治病,关心人民疾苦,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华佗在医学上造诣很深,特别擅长外科手术,《后汉书》、《三国志》都有他施外科手术的记载。他对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药物也 ...
米尔斯坦(C.Milstein,1927~)和柯勒( G.Kohler,1946~)米尔斯坦出生于1927年10月,是英籍阿根廷免疫学家,1960年在剑桥大学获哲学博士,1963年开始在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现任该校蛋白质和核酸实验室主任。柯勒出生于1946年4月,是德国免疫学家,在弗赖堡大学获哲学博士,1974年在米尔斯坦实验室作博士论文。1975年,米尔斯坦和柯勒合作发展了杂交瘤技术, ...
雅可布(F.Jacob,1920~)和莫诺(J.L.Monod,1910~1976)都是法国科学家。莫诺1931年毕业于巴黎大学生物系,1937年在巴黎大学当研究生时,发现乳糖可诱导大肠杆菌中代谢乳糖的酶的生成(当时叫做“酶的适应作用”,1953年才由莫诺正式命名为“酶的诱导作用”),1941年取得博士学位。1945年莫诺正式转到巴斯德研究所继续从事有关大肠杆菌生理的研究。到了50年代,由于莫 ...
廷伯根(N.Tinbergen, 1907~)英籍荷兰动物行为学家。1907年4月15日出生于海牙。自幼对动物有浓厚兴趣。自己饲养1缸二棘刺背鱼,常常一连数小时进行观察。他对动物进行观察的习惯,为他以后成为行为生物学家奠定了基础。1932年获莱登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讲师。1947年任实验动物学教授。1949年任牛津大学动物学教授,并建立了动物行为研究所,一直工作到1974年退休。他曾与K·符 ...
吴宪(1893~1959)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去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化学和生物化学,1919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助教。1928年升为教授兼生化系主任。他是我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在临床化学,特别是血液分析、气体与电解质平衡、蛋白质的生物化学、免疫化学、氨基酸代谢和营养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都是当时的先驱。吴宪最 ...
胡经甫(1896~1972)昆虫学家和生物科学教育家。原名胡宗权,笔名胡烈。祖籍广东三水,生于上海。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兼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0年公费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专攻昆虫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1949年间,历任东南大学、东吴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其中1933年和1941年曾先后被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53 ...
贾思勰 中国北魏杰出的农学家。山东益都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曾到过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考察过农业生产情况,后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具有广泛的农事知识。他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访问农民,再根据自己观察、试验的心得,约在北魏末或东魏初期,即6世纪的30~40年代初,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而知名于后世。 ...
李继侗(1897~1961)植物学家,江苏兴化人。 1921~1925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获林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教授和内蒙古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常委,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早年学习森林学,后致力于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曾研究过光合作用、植物细胞吸引力、植物生长素和银杏胚胎试管培养等,进行过华北与 ...
罗宗洛(1898~1987)植物生理学家。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浙江省黄岩县人。曾留学日本,后任中山、暨南、中央、浙江等大学教授和台湾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早年研究氢离子浓度对细胞原生质胶体性质的影响。以后又研究植物对铵态氮、硝态氮的吸收,以及各种金属离 ...
朱洗(1900~1962)实验生物学家。原名玉文,浙江临海人。中学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1932年在法国蒙伯利埃大学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1931年,他发表了《无尾两栖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的论文,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1935年任北平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法大学教授。1936年在上海创办生物研究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 ...
扁鹊(约公元前360~前310)中国战国时代民间医生,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省任邱县鄚州镇)人。生活贫苦。学医于长桑君,刻苦钻研医术。他作为名医,在战国时已带有传奇色彩。有人认为在秦越人之前,与黄帝轩辕同时有一位名医叫扁鹊,因秦越人医术高明,人们尊称他为扁鹊。秦越人(扁鹊)是我国中医脉学的创导者,他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自己长期行医的实践,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为“四诊法 ...
戴芳澜(1893~1973)中国真菌学家及植物病理学家。号观亭,湖北江陵县人。1914~1919年赴美,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1921年起,历任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教授。1934年再度赴美,在纽约植物园和康乃尔大学研究真菌遗传学。 1935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授,讲授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课程。自1953年起, ...
钟观光(1868~1940)植物学家,字宪鬯,浙江镇海人,1901中秀才,曾参加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4年在杭州养病期间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西方植物学著作,并实地采集标本,认真观察。1911年在教育部任参事,常与蔡元培结伴去北京西山采集植物标本。1915年后历任湖南长沙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副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副研究员。1918年起,先后去福建、广东、广西、海 ...
拉马克(J.B.de Lamarck,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先驱,无脊椎动物学的创始人。青年时当过兵,1768年退伍。学过医。后在卢梭(J.Rousseau,1712~1778)的影响下,并在法国著名植物学家裕苏(B.Jussieu,1699~1777)的指导下研究植物学。1778年他写成并出版了《法国植物志》,由此蜚声学术界,1779年被选入法国科学院,又得到法国著名 ...
李时珍(1518~1593)明代医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南)人。他长期在民间行医,同时上山采药,进行访问调查,着重研究药物。他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常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并收集整理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许多药物,充实了内容,经27年艰苦努力,著成《本草纲目 ...
麦克林托克(BarbaraMcClintock,1902~)1902年7月生于美国,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学习,1923年获科学学士,1925年获文学硕士,1927年获哲学博士,毕业后先去康奈尔大学工作,1942年后在冷泉港卡内基学院工作至今。麦克林托克的玉米研究始于30年代,玉米籽粒有黄、蓝、褐和红色,颜色是由籽粒内胚乳外表层的色素决定,而籽粒色素的合成是由玉米花粉带有的不同色素基因决定的。麦克 ...
劳伦兹(K. Lorenz, 1903~1988)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1903年11月7日生于维也纳。自幼酷爱动物,尤其喜欢饲养鸟类。1928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比较解剖学助教,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任德国《动物心理学》杂志副主编。1937年,任维也纳大学讲师。1940年,任阿尔伯都斯大学教授兼系主任。1935年提出“印记学习”这一新的学习类型。 ...
陈桢(1894~1957)中国动物学家、遗传学家。中国生物学史的奠基人之一。字席山(协三),生于江苏省邗江县瓜洲镇。1912年改入江西省铅山县籍。1918年金陵大学农林科毕业。1919年赴美留学。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自1927年起,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 ...
胡先骕(,1894~1968)江西省新建县人,字步曾,号懺(chànān)。中国植物分类学家。1912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农学和植物学。1915年10月与留美同学秉志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并刊行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1922年与秉志、钱崇澍等,在南京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植物部主任,领导和参加了华东和沿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调查研究工作,并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中国 ...
林可胜(1894~1969)中国生理学家。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新加坡。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医学院,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在著名生理学家卡尔森(A.J.Carlson)实验室进行胃液分泌的研究。1925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5~1937年间为协和医学院3人领导小组成员,执行院长职务。抗战期间在西南大后方参加红十字会工作,他组织了救护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