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洗
互联网
866
朱洗 ( 1900~ 1962)实验生物学家。原名玉文,浙江临海人。中学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5~ 1932年在法国蒙伯利埃大学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 1931年,他发表了《无尾两栖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的论文,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32年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 1935年任北平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法大学教授。 1936年在上海创办生物研究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研究工作。他还与巴金等人合办了文化出版社,负责《现代生物科学丛书》的编写。日军侵入上海后,他回到故乡浙江临海,办起了半工半读的“琳山农校”和“合作医院”。抗战胜利后,他曾任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一直从事动物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译著 20多种,科普著作 8册。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有:两栖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卵裂节奏的实验分析,两栖类卵球受精机制的“三元论”学说,不同成熟程度卵球受精后与胚胎发育的联系,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等。结合生产实际的重大成就有:蓖麻蚕的引种驯化和推广、家鱼人工繁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