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红藻类,在果胞受精后,其近旁有关的数个细胞相愈合变大,与果胞子密切相联,此称为并合细胞。向果胞子体运送养分是并合细胞的主要功能。其组成内容是各式各样的。 ...
以实验的方法,使两个动物体沿身体纵轴平行结合的现象。以研究决定性别为目的,将两栖类在胚胎时期用手术使之并体结合,对具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还用小鼠作成并生状态,使血管相连以研究激素的作用。根据实验的要求,有时将两个个体按前后轴的方向纵行结合,称为纵体结合。这种结合一般使两个体的组织直接愈合使血液交流;而昆虫类,也可把两个个体用玻璃管等使之相连。 ...
见于脊椎动物。为眼发育受抑制的畸形之一。症状是左右两眼在额正中合并在一起,进而形成独眼甚至无眼。各种实验表明,这种畸形与原基的诱导效果低有关。 ...
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此称为病虫害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利用光或射线等物理能,或建造障壁的物理防治;改变作物品种,栽培时间或环境以减少为害的耕作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以有机合成药剂为主的农药的发展,杀灭病虫害已比较容易,但同时,由于抗药性的增加和天敌的减少而使害虫再度增加以及原来 ...
在拉丁文中是“毒”(virus)的意思,以后转意成“病原体”。当莱弗勒(F.Loeffler)和弗罗施(P.Frosch)于1898年发现通过细菌滤器的口蹄疫滤液具有感染能力时,就把它称为“超显微滤过病毒”(ultramicroscopic filterable viruses)。1899年杰林克(M.W.Beijerinck)把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通过细菌滤器时也发现其滤液有感染能力,因而他称 ...
Toga病毒科的属。直径为50-70毫微米的球状病毒。在包膜内含有直径是30-40纳米的正二十面体的核衣壳。比重为1.18-1.25。结构蛋白质有二种(衣壳蛋白:分子量3万;包膜蛋白:分子量5万2千)。可感染人类,往往引起儿童出血热综合症、关节痛、发热等症状。所属病毒: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屈曲病毒(Chikungunya virus)、东方马脑脊髓炎病毒(Easter ...
也称DNA型病毒。是指病毒的核酸为DNA这一类病毒的总称。 ...
Epstein-Barr virus(爱泼斯坦-巴尔氏病毒)的简称。是指爱泼斯坦(M.A.Epstein)等1964年在确定为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株中所发现的疱疹病毒。因为怀疑肿瘤可由伯基特氏淋巴瘤感染而引起,故对它进行了广泛地研究。(1)从伯基特氏淋巴瘤的细胞株中看到有E.B病毒;(2)报道在伯基特氏淋巴瘤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中分离到的疱 ...
也称RNA型病毒。核酸为RNA的病毒的总称。植物病毒中,除少数例外(如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 lower mosaic virus),几乎都是RNA病毒. ...
生物的分类是根据生物对象的异同点为基础而进行的,因此分类学家重视采用形态比较的分类法常有内在的变动性。这就意味着分类常具有鉴定上的一面。在动植物方面以系统发生为基础的分类法早已确立,同时在以DNA分子碱基对相同性为指标的鉴定也支持了这种分类的正确性。细菌和病毒的分类可根据DNA碱基对的相同性进行某种程度的分类,可是统一在系统发生的分类是不可能的。所以病毒的分类就不是以系统发生阶段为基础而是有各 ...
即病毒颗粒。作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只要具备形态学的条件,不论其有无感染性等生物活性,都是病毒颗粒。质粒是指病毒完全成熟阶段的颗粒型,它分为裸露的核衣壳质粒(上图)和被有包膜的核衣壳质粒(如图)。自霍恩(R.W.Horne)和布伦纳(S.Brenner)于1958年首次用负染(negativestaining)法以来,用电子显微镜所进行的病毒颗粒超显微结构的研究飞速地发展着,因此,对病毒颗粒超显微 ...
指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合成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质的地方。即病毒合成中心。 ...
阐明疾病的发生原因,研究由此而发生的形态学变化和功能障碍,探索疾病过程的本质的一门科学。病因论(aetiology)以及与地区特异性相关联的地理病理学(geographical pathology)也包含在广义的病理学中。病理学的核心是对实际的脏器、组织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alanatomy)和病理组织学(pathological histolo-gy).另外还 ...
指营寄生生活,成为直接致病因素的生物。某些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
病原体感染给寄主引起疾病的能力称为病原性。被引起的疾病重则称为病原性高,轻则称为病原性低。但在病毒感染时,则多用相同意义的毒力(vi-rulence)一词。 ...
缩写FFU。通常所谓病灶是指在培养的单层细胞上由接种微量肿瘤病毒所引起的转化作用的细胞集落。计算这个病灶数可定量RNA肿瘤病毒的感染力。DNA肿瘤病毒的效果虽没有RNA肿瘤病毒高,但能形成病灶。唯这时一般只是以转化形式表现的,因此就不称为FFU。利用FFU的测定法是由马纳克(R.A.Manaker)和格鲁普(V.Groupe)于1956年创造的。 ...
人的脑波之一,即周波数为13-25Hz的脑波。闭目进入安静时出现α波,但进行视觉刺激,计算表明,可变成振幅小的β波。 ...
δ波是脑电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持续时间长于1/4秒。频率在4Hz以下的脑电波节律称δ节律(δ rhythm)。成人的δ波只在睡眠时出现,如果非睡眠时出现,则属异常。但在幼儿非睡眠时也可出现。 ...
具有氧传递能力的血红蛋白在水溶液或血液中时,如果CO2分压升高或pH降低,此时即使O2分压没有变化,O2饱和度也会减少,O2易从传递体上脱离,这种现象称为波耳效应,是由波耳(N.H.D.Bohr)发现的。另一方面,J.S.Haldane氏发现当血红蛋白变成氧合血红蛋白时,血液的CO2结合量下降,这种现象与波耳效应合称为Bohr-Haldane效应。这些效应有利于载运O2的血红蛋白在CO2多的体 ...
在棘皮动物的水管系由细柄附着在步环管上的薄壁纺锤形囊,有4、5个乃至10个,在石管时期不出现对称面(也称madreporic interradius)。海星类,还有铁特孟氏小体交互排列着,可能有水管系内液体贮存囊的作用,但也有认为是产生白血球的淋巴结样构造,也可以认为铁特孟氏小体及斯特瓦德氏器都是内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