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插入因子,是指能插入到细胞染色体和质粒上去的特殊的DNA短的顺序。插入顺序可分为I、Ⅱ、Ⅲ(IS1,IS2,IS3)。IS1约由800对核苷酸、IS2约由1400对核苷酸构成的。从大肠杆菌的染色体和F因子,λ噬菌体等上面可见到同一插入顺序。这些顺序一旦插入基因,不仅该基因失去了功能,并且也常对邻接的基因群的功能产生极性效应。插入顺序的来源还不清楚,它们的分布相当广泛,现在如同对基因的重组, ...
C7H8N4O2,是茶中所含的白色不定形的结晶状生物碱,为可可碱(theobromine)的异构体。作用和结构都类似咖啡碱。具有松弛平滑肌、兴奋心脏肌以及利尿的作用。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和眩晕等。 ...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考察船“查连格号”(2306吨位帆船,设有1234马力的辅助发动机设备)所进行的划时代的大规模的海洋探险考察。以Char-es Wyville Thomson(1830—1882,爱丁堡大学博物学教授)为考察队长,J.Murray及其他科学家为乘组人员,并配备当时最新的观测设备,于1872年12月21日由朴次茅斯港出航,1876年5月24日返回该港,这期间在大西洋、印度洋、太 ...
亦称旋卷植物。指茎在支持物上,靠缠绕运动和侧向地性,以一定角度呈螺旋状缠绕而进行生长的植物。缠绕的方向取决于植物的种类。从正面观,有沿顺时针方向缠绕的称为右旋(如啤酒花、山草薢等)。与此相反的称为左旋(如菜豆、牵牛花、薯蓣等)。缠绕运动的方向与侧向地性的方向是一致的。
为蟾蜍(Bufo vulgaris)毒腺分泌的白色粘稠毒液。系中药蟾酥的成分,一直用作治疗慢性心脏病的强心剂。通过威兰德(H.O.Wieland)和小竹无二雄的研究,其化学结构已阐明,它是甾类苷和辛二酰精氨酸等多种成分的结合物。主要的是蟾毒配基B酯、蟾蜍精(bufagin)、华蟾毒配基(cinobufa-gin),蟾蜍毒配基(gamabufogenin)。 ...
C26H36O6,蟾蜍(Bufo vulgaris)皮肤腺中的一种毒素,溶剂化的结晶,154℃下湿润,分解点23℃,溶于乙醇和氯仿,作为蟾蜍主要毒素的蟾毒配基B二酯(bufotoxin,蟾毒配基B酯的C14-辛二酰精氨酸酯)的酯部分,在体内水解而生成蟾毒配基B(乙酸)酯。 ...
用南非原产的非洲有爪蟾蜍(Xenopus laevis)进行的促性腺素的检验法。即向雄蛙皮下(须进入淋巴囊中)注射一次试样(提取物、尿等),数小时后,以总排泄腔中出现的精子为目标,鉴定效力。因为它对妊娠尿中的绒毛膜促性腺素反应非常敏感,所以用于妊娠鉴定。 ...
红藻类果孢受精后由其直接生出的细胞丝,或从以连络枝连接的助细胞产生的细胞丝。有的在产孢丝顶端形成果孢子,有的是构成产孢丝的全部细胞变成果孢子。从生活史来看,相当于果孢子体。
担子菌类的腹菌纲和子囊菌类的块菌纲中,产生覆有包被的子实体内孢子的组织。在腹菌纲,这种组织有的全部形成子囊壳,有的通过不实性的菌髓板隔成许多空室,而在其内面形成子实层。在成熟后产孢组织变成含有残存菌丝体的孢子块,此时有的将其全部称作产孢组织。
能够产生大肠杆菌素的性能(潜在能力)。产大肠菌素性一般是细菌的稳定的遗传性状,受一组被称作大肠杆菌素产生因子的遗传因素的控制。在大肠菌素产生菌(colicinogenic bacteria)的培养中,虽然几乎所有的细菌都有大肠菌素产生因子,但实际上只其中极少一部分可产生大肠菌素。一般认为这些菌都丧失了增殖能力,这种大肠菌素的产生情况称为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根据大肠菌素 ...
1 吸虫纲复殖亚纲之胞蚴、雷(迪)蚴体前方侧壁上的一个小孔。为胞蚴或雷(迪)蚴体内所生的次代幼虫往外爬的开口。 2 产卵孔。为绦虫纲子宫内之卵(受精卵)排向体外之开口。 ...
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为了将卵从卵巢排出体外,大多数卵生动物都具有输卵管,但也有些动物卵是从肾管(例:环形动物的多毛类),或“口”(例:水母)排出。产卵场所通常选择适于保护卵和幼体,有利于幼体孵化并有充足的幼体食物的地方。例如有些动物就是在其他动物体内或植物体内的一定部位产卵。也有为了产卵、育儿而营巢的。有的鱼类、昆虫等的输 ...
主要是昆虫,用于产卵的腹端发达的管状突,称为产卵管。典型的是直翅目,其他许多种类可以认为是它的变形。主要部分是由3对产卵瓣所组成。第8腹节腹产卵瓣和第9腹节内产卵瓣被第9腹节背产卵瓣所遮盖而成管状。卵从输卵管开口处生殖孔排出,并由其腹面的导卵器协助而送进产卵管内腔,通过受精囊开口部时而受精。受精卵a,b互相前后推动,逐渐送到管端而被产下来。产卵管的形状是随产卵习性而异,从外部向生活在木材中的天 ...
一雌体在一生中或一定期间内产卵的数目。而幼体的产出数量称为产仔数。有效繁殖力(fertility)是指有效产卵(子)数,即意味着能够发育的卵(子)数。一次生产复数个体时,这个数对昆虫来说称为卵块含卵数(egg-mass size,number of eggs peregg-mass),在鸟类则称为一窝卵数或窝卵数(clu-tchsize)。哺乳类称为一胎产仔数(litter size)此外,繁 ...
控制产卵的外激素。亦称为密度控制信息素或地盘(势力范围)信息素(territo rial pheromon)。具有调节栖息密度的作用。产卵于贮粮的鳞翅目害虫,地中海粉螟(Ephestia kuehniella)等幼虫从大颚腺分泌一种外激素。幼虫的密度低时,产大量的卵在贮粮中,而密度高时,外激素的量就多,由于这种外激素的作用,成虫的产卵减少。其结果可以防止幼虫过密。由S.A.Corbet(197 ...
子囊菌类形成子囊时的雌配子囊。这在火丝菌属(Pyronema)中了解的最清楚,由产囊孢生出的受精丝与雄配子囊即精子囊接合,通过受精丝在产囊孢内形成雄核和雌核的配对。这种成对的核进入由产囊孢产生的产囊丝中。以后由产囊丝产生子囊。 ...
在子囊菌形成子囊过程中,于产囊孢生出的受精毛和精子囊接合后,由产囊孢产生的菌丝称为产囊丝。有一至多个,其中成对的雌雄核多数是从产囊孢进入的。在核分裂的同时,产囊丝也进行分枝,其顶端或附近的细胞分别形成钩状而成为多数的子囊。产囊丝属于双相世代。
在子囊菌类的火丝菌属(Pyronema)中,从产囊丝形成子囊时所见到的现象。从精子囊通过受精丝进入产囊孢的核,与产囊孢中的核配成对,进入从产囊孢生出的产囊丝中。这种含有很多对核的产囊丝不久便被横隔分割开,在近于产囊孢的部分,一个细胞中含有2—8对核,但在顶端则只有1对核。含有这种配对核的细胞横向地顶出小突起,继之,配对核分开,向突起中移动。突起像曲膝一样弯成钩形,称长钩形突起(crozier) ...
亦称配子母细胞。指原生动物产生孢子交配体(merogamete)时,变成配子母细胞的个体。因此,在很多场合下被用作配子母细胞的同义词。对于外观和产配子体相同但不产生配子的个体,则称为非产配子体(agamont)。 ...
亦称威尔什菌。它是成为气坏疽主要病原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梭菌属的一个种。有的是食物中毒原因的菌种。威尔什(W.H.Welch)等所发现(1892),非运动性,具有荚膜。在正常动物的肠内也有少量存在,有时因异常增殖而成为自体中毒症的原因。因具有侵入组织的特性,因而产生大量的粘朊酶而扩大脓疡。如有糖原则能进行酪酸发酵,但若给与蛋白质,则可对分解出的氨基酸进行非氧化的脱氨基反应,产生大量NH3,H2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