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履虫及酵母菌的一种遗传性状。某一品系在接合过程中能杀死另一品系,杀死系统一方称致死者或放毒型,被杀系统一方称敏感者或敏感型。致死者的性状可进行细胞质遗传。草履虫当其细胞质中具有独立增殖的k粒子和有维持其存在的核基因K时,即成为致死者;酵母菌则是胞质中具有k和保持其存在的核基因M及Pets成为致死者。 ...
伴有标准自由能减少(F<0)的反应。在生物体中,异化作用多数是放能反应,因为异化作用不是利用产物,而是刊用自由能。在放能反应A与其他吸能反应B组成的共轭反应系统中,使难以单独发生反应的B能容易地进行,这是生物体内代谢反应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的反应A,称为供能反应。
海产原生动物中肉足虫纲辐足亚纲代表的一目。有现存种类和化石种类。曾报道整个前寒武利亚纪以后的各地质年代中均有许多种存在,特别是易溶解的石灰性陆原性物质供给不足的深海海底只残存着放射虫类,所以近年来把它作为标准化石的意义更大了。适应各种深度的海中生活,但含盐量低的海域则不存在。壳的大小自40—50纳米至数毫米不等,形态主要为球形、椭圆形、钓钟形,具有细长的针状骨骼。内骨骼与外骨骼以中心囊为界线,而其 ...
在动物卵的初级卵膜的卵黄膜内,有时见有许多直角的纹,称为放射带或辐带(如多数脊椎动物和沙蚕等一部分无脊椎动物)。这种纹是由卵胞细胞的微绒毛和卵母细胞的微绒毛相互组合而成。
亦称辐射对称。有些生物体的构造常常是通过体轴即主轴(main axis)的三个以上(只有两个者称二辐射对称)的断面把生物体分为互成镜像关系的两个部分,这样的生物结构称放射对称结构。这些面即包含放射轴的断面,称为主对称面。在其他断面上虽不能把生物体分成对称结构,但在主对称面之间仍可划分许多对称面,如间对称面、从对称面、副对称面等。在后生动物中,只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类是二辐对称型)和棘皮动物 ...
亦称辐射冠。在哺乳动物,紧靠透明带的卵泡细胞与卵表面垂直,呈柱形辐射排列,称为放射冠。排卵时,放射冠可随同卵母细胞一起被排到体腔内。
动物卵裂的一种类型。裂球沿着卵轴呈放射状排列。初期卵裂时,纵裂即经裂面均通过卵轴,卵裂面相互形成的角度随着卵裂的进行分成180°、90°、45°等。相反沿着卵轴的横裂即纬裂面都和卵轴垂直。具有此种卵裂的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有刺胞类)、棘皮动物、原索动物和两栖动物等。
使用以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来测定抗体或抗原量的技术。例如,以未知量的无标记抗原(被检物),加于已知量的标记抗原和抗体的反应系时,依靠测定无标记抗原对标记抗原同抗体结合的竞争性抑制达到如何程度,从而可以测定被检物的数量。由于灵敏度非常敏锐,所以用一般方法难于测定的微量物质,例如血液中的激素量等可用此法进行测定。
在钵水母、钵水螅体和珊瑚水螅体的胃腔内,由体壁伸向胃腔中心的纵隔,各有一定数目,将胃腔分成在中央的中心胃腔(central stomach)和周边部呈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将此小室称放射腔或放射囊。在钵水母,由这里生出一定数量的辐水管列伞缘。水螅水母类的硬水母,无隔膜,但由胃向伞缘伸出8个盲囊。
研究电离辐射在集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等各种水平上对生物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为:电磁射线,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的作用;粒子射线,如电子射线、质子射线、重氢射线、α射线等高速带电粒子射线的作用;此外还有中子射线的作用等。
和放射病(由于放射能所引起的各种病理症状)大致同义。更广义来讲对由放射线所引起的细胞和活体分子的损伤也适用。
具有分枝的丝状细胞和菌丝的一类细菌。菌丝直径一般约在1微米以下,革兰氏染色阳性。由土壤中分离出的频度很高,也寄生于动植物体中。从外部形态看与霉菌近似,但细胞内的微细结构显然具有原核生物的特征,从细胞壁成分看也和细菌相同。广义的放线菌类是包含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的全部细菌;狭义的是把具有不能形成明显菌丝的,而可用抗酸染色法染色的分枝杆菌(结核菌、麻疯杆菌)除外。放射菌类的菌丝 ...
大陆广阔的草原地区,飞蝗屡次大规模发生,结成遮天盖日的大蝗群,集群迁飞。被侵入的地区,农作物时常遭到毁灭性的灾害。旧大陆广泛分布的飞蝗( Lo- custa migratoria),高加索、地中海地区的Doci- staurus marrocanus,非洲沙漠地区的Schistocercagregaria,南非洲的Locustana pardalina,南美洲的S.paranensis,北美洲的M ...
亦称翼膜。除鸟类外,在进行滑行乃至飞行的脊椎动物中,主要使用由前肢到后肢经过体侧展开的膜,即由皮肤皱褶形成的结构。飞行的种类在爬行类中有翼龙类Pterosauria(化石),哺乳类中有翼手类(蝙蝠类),前肢形成翼,前肢的一指(例:翼龙的一种,翼指龙Pterodactylus)或数指(例:翼手类)显著伸长,支撑飞膜。还有蜥蜴的一种即飞蜥,在体侧形成飞膜,但这与前后肢无关,它是由数根肋骨延长进行支撑的 ...
可在动物体内合成,作为营养源不需要从外部补充的氨基酸。一般在植物、微生物必需的氨基酸均由自身合成,这些都不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对人来说非必需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及其胺)、脯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胱氨酸。这些氨基酸由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物或由必需氨基酸合成碳链,进一步由氨基转移反应引入氨基生成氨基酸。已知即使摄取非必需氨基酸,也是对生长有利的。
植物病毒的一种虫媒传染类型,是持续型传染的对应词。在这种类型的传染过程中,起传染作用的昆虫是通过吸取病株汁液而获得病毒病的,不在虫体内渡过潜伏期,即可在极短时间内传染给健康株。传染能力只能持续数小时。
指的是进化过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和DNA的碱基排列的变化,是由于对自然选择不存在有利或不利的中立突变基因进入到群体内的偶然固定所引起的。非达尔文进化学说相当于分子进化的中立学说。
这类物质尽管不能被代谢利用,却能诱导酶的合成。因为它可使细胞进行无偿地诱导酶的合成,故有时亦称无偿性诱导物质。例如诱导β-半乳糖苷酶的IPTG和MTG(methyl-1-thio-β-D-galactopy- ranoside,甲基-硫代-β-半乳糖吡喃糖苷)等都是属于这类物质。
再生时,再生体的质和量大致与所丧失的部分相等称为典型再生或广义的完全再生。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质的或量的差别时,则总称之为非典型再生或不完全再生。再生体与所失掉的部分在质的方面相同者称为同质再生,但也有时在量的方面有些差别,即变小或部分缺损者总称之为过少再生。如果从有无缺损来看,则无缺损者称为完全再生(狭义);有缺损者称为部分再生(例如,蝾螈再生的趾数少于原有的趾数)。另一方面,如果比失掉部分大或多 ...
原来固定于翌春孵化的蚕的越冬卵,于产后15天左右,可随时出现一些非定期性的孵化发育,这种卵称为非定期性孵化卵。多数情况,是由于以散乱状态用温水浸渍和拂落的刷毛等物理刺激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对刺激最敏感的时期是在产卵后5—10天,即胚进入休眠期的时期,其后从30天左右起又一次进入敏感期,到90天左右以后,敏感性降低。中国种比起日本种,不容易发生,一化性比二化性也不易发生,浸渍水温越低越容易出现。